1640年蒲松龄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兼商人家庭。由于家道中落,且有四个儿子,父亲请不起私塾教师,只好亲自教孩子们读书学习。蒲松龄聪明早慧,反应力和记忆力超群,深得父母喜爱。19岁的蒲松龄参加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一举成为了秀才。
可叹打那以后,好运从此再也不眷顾他了。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与刘国鼎的女儿成婚。1660年首次参加乡试,意外落选。三年后重振旗鼓再上,再一次败北。据他自己在《刘孺人行实》中披露,他妻子刘孺人十分贤惠,深受公婆喜爱。大嫂是个悍妇,嫉妒刘孺人,联合其他几个妯娌说公婆偏心,私下给刘孺人东西,吵闹得无法正常过日子,只好分家。
其实这些是表象,实际的问题是,蒲松龄一年复一年的读书应考,不能外出挣钱,经济上要依靠几位兄弟。他数次应考落榜后,几个兄弟对他丧失了信心,自然也不乐意为他付出了
。闹分家的时候,恶嫂子把祖上留下的好田、好房都抢走了。蒲松龄分到的那几块田是最差的,一年产不出来多少东西。由于已成家并且有了第一个孩子,他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
分家后的他,只好在村里当了一名私塾教师,不久应友人孙蕙之邀去当幕僚。一年后为参加次年乡试,又回到了家乡。为维持一家人生活,他一边以教书为业,一边读书备考。那时他三十岁出头,对科举和仕途抱有很大的幻想,殊不知他再度参加乡试,仍然名落孙山。
此后数十年间,他不断参加乡试,却始终过不了乡试这道关。就这样,他当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终生在备考的私塾教师。
39岁时,蒲松龄来到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不知不觉就在毕家干了三十年。他既要教毕家的8个孙子读书,学习做文章,还要陪他们去济南府应试。蒲松龄的文笔不错,成了毕家的代言人,毕家那些应酬文字都出自蒲松龄之手。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除了当官,似乎只有著书立说这一条出路了。
毕家老爷特别欣赏和看重他,对他十分优待,家中 5 万本藏书可以随便翻阅,还把家中最幽静、最适合读书的地方安排给蒲松龄住,写书用的纸墨灯火全数满足其需要。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蒲松龄虽然不时留意为乡试作准备,但花费了更多的精力用来看书和写东西。按现代的话说就是搞创作。
为了广泛地收集素材,他在靠近大路旁的大树下面,铺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行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只有一个要求,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20年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具有百读不厌的艺术魅力。
1709年,几乎当了一辈子私塾教师的蒲松龄决定退休回家,那时他已到七十古来稀的年龄了,变得健忘、耳聋、牙齿摇动,一只眼睛失明,风湿病缠身。
蒲松龄是文豪级的人物,为何年过七十仍仅有岁贡生资格?
一、自身经济处境不佳蒲松龄次次都要准备科举考试,那么自身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往往需要亲戚友人的支持。尤其是在与哥哥分家之后,自己所分得的田地收成并不好,反而还需要去担任私塾老师来补贴家用,在这种经济条件欠佳的情况下,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科举考试的准备之中,十分容易顾头不顾尾,这样就在一...
蒲松龄是文豪级人物,为什么年过七十仅有岁贡生资格呢?
1640年蒲松龄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兼商人家庭。由于家道中落,且有四个儿子,父亲请不起私塾教师,只好亲自教孩子们读书学习。蒲松龄聪明早慧,反应力和记忆力超群,深得父母喜爱。19岁的蒲松龄参加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一举成为了秀才。可叹打那以后,好运从此再也不眷顾他了。顺治十四年(...
松龄一生热衷科举比范进还惨,72岁才为岁贡生,何谓岁贡生?
蒲松龄的出身不错,是一个有些底蕴的大家庭。这种家庭环境背景下,蒲松龄的人生目标也是考取功名,然后入朝做官。对比普通人,蒲松龄的起点已经很高了: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在童子试中获得了第一名,并且成功考上了秀才。这件事在当地传播的很是广泛,蒲松龄也成了很多读书人的偶像。但是其实蒲松龄这...
蒲松龄一生没考取举人,为何到七十岁还参加科举?
为了谋生,蒲松龄给人当过私塾老师,又当过师爷。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蒲松龄如果想挽回读书的损失,必须得硬着头皮继续参加乡试。当蒲松龄通过乡试后,不但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还能够在经济上有所收获。一方面,他不用交税和出徭役,许多人会将自家田产、房产挂靠在他名下来避税,这会为他带来丰厚的收入。
一生都未能考取举人,是什么支撑蒲松龄七十岁还参加科举?
为了谋生,蒲松龄给人当过私塾老师,又当过师爷。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蒲松龄如果想挽回读书的损失,必须得硬着头皮继续参加乡试。当蒲松龄通过乡试后,不但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还能够在经济上有所收获。一方面,他不用交税和出徭役,许多人会将自家田产、房产挂靠在他名下来避税,这会为他带来丰厚的收入...
一生未能考取举人,是什么支撑蒲松龄七十岁还参加科举?
他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考中科举,也算是了结一个生前的心愿。值得庆幸的是,在他72岁那年参加科举,最终考中了岁贡生,尽管通过了考试,但由于年龄也无法在任职,只能获得一份心理安慰。所以说科举是蒲松龄一生的信念追求。蒲松龄的一生也是比较坎坷,一生家庭比较贫困,为了念书也是耗费了不少精力。但...
蒲松龄简介
这就是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辛酸科举路漫漫 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三试第一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直到72岁,仍只是个贡生。这是为什么?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科举考试之苦。蒲松龄一生不得志,他这个不得志恰好从少年得志开始。蒲松龄19岁的时候...
蒲松龄博采人物
蒲松龄,清代文学巨匠,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原名蒲璋,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的一个衰落的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时即展现出过人的才华,连续在县、府、道三级考试中拔得头筹,声名一时。他曾补为博士弟子员,但科举之路坎坷,直至71岁才成为岁贡生。生活的压力迫使他除了...
参与科举44年的蒲松龄为什么连举人都没中?
蒲松龄19岁中秀才,70岁还在考举人,其热衷功名的心气得有多高。但其一生连个举人都没中,原因大致有两点:1、没有一个好老师指导。2、写小说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少年蒲松龄也很争气,早早进学,学习优秀,在19岁时应童生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成为山东学政施闰章的座下弟子。施闰章...
蒲松龄简介
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