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有何历史作用?

如题所述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
阆中贡院考场
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考试作弊被羁押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04
主要历史作用;
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取国家需要的人才,考生的成绩成为尤略成为选取的标准。
这样就打破了自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按士族门阀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为标准的认识任命体制。打破了长期以来士族阶层对权力的垄断。庶人通过科举考试寄身于统治阶层,随人科举只是通向权力的独木桥,真正能过通过的人少之又少,但也为下层人民有机会进入仕途创造了机会,这样就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科举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在随王朝的到了确立,经唐王朝和后世王朝的不断发展逐渐趋于完善和合理,但到宋朝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新情况,宋朝大幅度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使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重文轻武从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积贫积弱。
科举开始走向僵化,到明朝朱元璋对科举做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改变,规定科举考试只能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以其本家朱熹对四书五经做的注解为标准,考生在答卷是必须按规定的格式来答即八股。不允许考生发表任何个人见解。科举制度完全僵化,在这样的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只是皇权的工具,没有任何创造力和个人见解,这也早成了我国在近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被世界远远的跑到了后面。造成了我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悲惨历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4-05
1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同学,这是历史书上的。望采纳-v-〕
第3个回答  2013-04-08
科举制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这种制度经过不断改变、改进,沿用至今。
第4个回答  2013-03-02
1 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2 把读书和作官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 给了小地主阶级机会从政,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4 巩固了政权
5 把选官的权利收回皇上手中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有哪些进步作用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利于唐诗的繁荣;4、笼络人才,巩固统治方面:牵制士人思想,减少异端,选...

唐朝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

科举制的历史作用科举制有什么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2、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

科举制的作用以及影响
一、科举制的作用 1. 选拔人才。科举制提供了一个公平的人才选拔平台,使得有志之士能够通过考试获得官职。2. 巩固统治。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选拔忠诚于朝廷的官员来巩固政权。3. 推动文化发展。科举考试重视考试者的文化知识和才能,促进了文学、哲学等文化领域的发展。二、科举制的影响 1. 对...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士子们为了通过科举考试,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这种竞争和进取的精神,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二、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1、巩固封建统治 科举制度为封建王朝选拔了大量忠诚于王朝的官员,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官员,往往具有较高的...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科举制度有何历史作用
1、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全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2、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

科举制有什么历史作用?
积极作用: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科举制度有何历史作用如题
主要历史作用;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取国家需要的人才,考生的成绩成为尤略成为选取的标准.这样就打破了自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按士族门阀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为标准的认识任命体制.打破了长期以来士族阶层对权力的垄断.庶人通过科举考试寄身于统治阶层,随人科举只是通向权力的独木桥,真正能过通过的人少之又少...

唐朝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1. 在政治领域,唐朝科举制度对用人机制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得有才学的读书人得以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构担任职务。2. 教育和社会风气的进步得益于科举制度,它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用功读书的良好风尚。3. 科举制度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进士科中重视诗歌和赋的...

唐朝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1. 政治影响:唐朝科举制度在政治领域的关键作用在于优化了官员选拔机制。它为有才学的士人提供了进入政府机构任职的途径,从而提升了政府整体的素质和效率。2. 教育与社会风尚: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勤奋读书成为社会风尚。士人们为了科举考试而努力学习,这种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