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其一生当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生理、心理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大学新生而言,这些心理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统计,因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
在刚入校的新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
从被动“灌输”式学习方法到主动“开放式”学习方法,不少新生到大学后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由此也衍生出了学习心理障碍。在北京某大学读书的小张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父母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读大学以后她慌了神,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整天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中的一员。这是不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典型例子。如何快速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对于新生来说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眼前的事情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学习紧张和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美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对于以后的大学生活非常不利。因此,大学新生一定要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上的一次胜利而已,今后的路还有很长。在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该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自己学习方式的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学习。
3、人际关系失调导致社交心理障碍
某医科大学学生小王来自农村,缺乏体育、音乐才能。见别人去踢足球、跳舞颇羡慕,他又不好意思向人请教,自傲与自卑发生冲突,最终跳楼身亡。这个学生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班上或学校社团的活动,多交一些知心朋友,敢于抛头露面。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的另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到困惑。某大学男生小赵中学时成绩优秀,进大学后很快奉行“六十分万岁”,他直言:“大学没什么意思”。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想法,其实,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解决这种心理问题,首先就要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参考资料:http://xcb.hncu.net/getdetail?id=1413&columnid=1712&linkpage=style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