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古建筑中为什么很少有西方哪种高大宏伟的?

如题所述

不管是在旅游博主的照片里,还是在欧洲电视、电影的镜头当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高耸入云的尖顶建筑,这些精美宏伟的石制建筑,其高大迥异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比这些在西方倍受推崇的建筑,再回过头来看看本国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如故宫、颐和园、苏州园林等。宏伟、广阔犹有过之,但高度上却很难有能与之匹敌的例子,而纯石制的建筑则更是少之又少,这到底是是为什么呢?

为何中国的古建筑很少使用纯石制材料,且不是那种建筑高大雄浑的style呢?

文明不同 ,导致各自对建筑风格的理念不一致

古时候,西方与中国在建筑用料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分歧,西方人建筑以石头为主,而东方人以木、土混合为主。这倒不是因为西方比东方的石头多的缘故,而是不同文明的发展,使得彼此在看待建筑用料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偏好和解读。

自然环境深刻地影响着本区域的文明发展,而这些文明的烙印也最终在各个方面得以体现,其中就包括建筑风格。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中国建筑史》

最早的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滨岛屿群,而华夏文明则诞生于内陆的黄河流域,这便使得双方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的走向。

西方走向海洋、偏重渔猎,而华夏走向农耕、善于种植、采集。

农耕文明当中,播种、耕作,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当中,内部分工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使得那些由血缘联结、形成的群体,在社会活动当中的地位非常关键。集体性、群体性、宗族性也使得中国人更加安土重迁、家族喜好群居,更加注重集体,刻意消弭个体的迥异性。

这种理念自然也反映在了古代建筑之上,因此中国人的建筑更注重“面”,而不是“点”或“线”。

在民居上体现的则是几进几重院落,在皇城内则是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等,层层包围,环环相套,拱卫相守。华夏文明的思想决定了自己的建筑风格,更偏向于广和面,而不是高度。

反观西方的希腊文明、罗马帝国这些起源于海滨地区的文明,因为海洋文明最初获取食物的方式更偏重于狩猎,在与动物的搏击过程当中,身体强悍的个体自然更加受人青睐和敬仰,而这种经济方式最终也对建筑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厚重的石材、粗壮的廊柱,强劲有力、线条粗犷的建筑风格表现了人们对征服自然的渴望和自信,西方建筑更注重的个体,因此个体的高度成为了西方建筑的一大追求。

世俗和宗教的迥异


其实本文比较的这些宏伟建筑,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都不是普通人能住的起的高大上。

东方修筑的华美建筑大多是为皇家所修建,而西方修筑的宏伟殿堂则是为了神明所居。

在中国,石制材料的建筑更多用于明堂,为亡灵所居住。而皇家的建筑,很少使用纯石质材料。因为既然是皇家居住,那自然要满足建筑周期短的特点,哪个皇帝都不可能忍受自己这辈子都快晃过去了,宫殿还没封顶的结果。而笨重的石料,注定其施工周期长的缺点,最终令其完败于轻密度的木制材料。

而对于西方来讲,信奉上帝不死的虔诚,使得他们愿意年复一年去修筑一座教堂,而且这种周期的长短还不受世俗的干扰,所以在欧洲经常有跨世纪未完工的古建筑。

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从1163年兴建,到1345年竣工,耗时182年,而哥特风格的科隆大教堂,其修筑的周期更加离谱,整整跨越了五个世纪。

这种缓慢的建筑周期,也使得石料建筑成为了可能。

石料建筑耐压性强,适宜于向高空发展,而木制材料则更倾向于跨度较大的飞檐斗拱,偏向于横向发展,这就造成了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

中国绝不是没有高耸如云的建筑

其实中华五千年,史书记载宏伟建筑非常多,高度达到变态地步的建筑也有不少,比如汉武帝时期的仙人承露盘。

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

十六国的赵虎时期,在曹魏铜雀台基础上又增加两丈,建楼,最终达到了二十七丈的高度。

巍然崇举,其高如山。

更不要说武则天时期的神话般建筑——通天佛屠了,百丈佛屠,放眼古代西方,还真没有敢这么玩的。

时武则天又于明堂后造天堂,以安佛像,高百余尺。

还有不少佛塔建筑,也曾高耸云端,只是这一切最终都被风吹雨打散,繁华最终归于落寞,而这些雄伟的建筑也随之风吹雨打去。

一个王朝的毁灭,另一个统治集团的崛起,往往会对昔日王朝的痕迹进行极端抹除,而那些曾经的皇室建筑则成为了重点打击对象。

灭其国,必灭其宗社,这就使得中国的宗庙建筑每每难逃战火焚烧,同时古代儒、道、释三家的此消彼长,更是使得不少宗教建筑随之牵连波及,坍塌焚毁。

而西方建筑就幸运的多,西方神庙,教堂里面供奉的是天神,而且还是大多数人共同信奉的神灵,不管王朝如何倾覆,这些建筑却最终能够幸免于难,受人保护和尊敬。

不同文明使得东西方建筑产生了迥异的风格,但华夏文明所形成的建筑其实一点儿也不比西方的差。只是不少拉风的建筑,最终被争斗、战火波及,最终消散在历史之中,才使得不少人觉得,西方的建筑宏伟高大,而国内的古建筑过于保守拘谨罢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3
因为古代的建筑都讲究庄重典雅,所以才不会显得高大。

为什么中国的古建筑中为什么很少有西方哪种高大宏伟的?
古时候,西方与中国在建筑用料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分歧,西方人建筑以石头为主,而东方人以木、土混合为主。这倒不是因为西方比东方的石头多的缘故,而是不同文明的发展,使得彼此在看待建筑用料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偏好和解读。自然环境深刻地影响着本区域的文明发展,而这些文明的烙印也最终在各个方面...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宫殿、楼阁不如西方宏伟?
因为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不如欧洲石制教堂宏伟高大
因为欧洲人傻,到近代才研究透“榫卯”结构。他们倒是比中国人更早发明水泥(氧化铝)所以,建筑物多以泥石结构,特点是脏乱差,盖得还慢,还不抗震,但由于他们的宗教信阳认为有天国上帝,所以宗教建筑都往高里面盖,这是有意为之的;中国人从汉代就开始使用土木结构的房屋了,高级点的整栋房子连一根钉...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少有像欧洲石制教堂宫殿这样高大宏伟的建筑?
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留下的历史音符,不会被打败。中国的长城和紫禁城,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和罗马的古体育场馆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文化遗产。我国古代建筑多为民用建筑,砖混结构不多。这可能与中国古代先民基于当地材料的建筑指导思想有关。最著名的是秦朝的阿房宫。据杜牧的《阿房宫赋》,为了修建阿房宫...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少有像欧洲石制教堂宫殿这样高大宏伟的建筑?
所以, 我觉得中国高大宏伟建筑比欧洲少,主要原因是宗教信仰,古代欧洲人愿意为石制教堂付出时间、金钱、精力。 从损坏度来说,虽然砖木建筑不像石制建筑,容易在火灾、兵灾里遭遇浩劫,但绝非主因。 因宗教而产生的石制建筑,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建造的虔诚和力量,因为中国就有不少这样的建筑,像敦煌莫高窟、像龙门石窟。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少有像欧洲石制教堂宫殿这样高大宏伟的建筑?
而西方多是教堂等 话说,中国不信基督为什么会建教堂?中国信的是儒释道,儒家就不说了,道观和寺庙也是很多了。东方文化特有的包容含蓄、内敛深沉、柔性之美,历史上很多建筑多有体现。一是色彩多以红色和黄色来装饰,体现庄严肃穆喜庆氛围,如故宫;二是材质多以木结构的榫卯结合,体现自然互补统一,如...

为什么古代建筑中国以木建筑为主而西方以石建筑为主?
这里还需强调的是,中国和欧洲古建筑选用的建筑材质不同,不是因为欧洲的建筑家缺少精雕细琢的技艺,也不是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家缺少建造宏伟石质建筑的能力。但中国古代建筑家充分利用力学的原理,早已突破了木质材料不能支撑高大建筑物的局限。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匠人的技艺使得中国古建筑不需要应用笨重的石...

欧洲古建筑与中国古建筑的区别是什么?
在易造性和耐用性方面,欧洲的大教堂建造时间可能长达数百年,而中国的宏伟建筑如故宫,真正施工时间仅为五年。欧洲石建筑历经千年仍完好无损,而中国的木建筑很少能经历上千年的考验。这不仅是因为木头比石头更容易腐朽,还因为木头容易燃烧。例如,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即使遭受大炮猛轰和内部弹药库爆炸,...

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差异(一).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

欧洲有上千年的建筑,为何在中国很少见到?是因为材质不同吗?
可是,欧洲有古建筑,大家我国也是有,为何没有中国度假旅游,想要跑到国外去旅行呢?小编觉得,关键因素有三点。一个是中国的游玩景点,人太多了;一个是去欧洲度假旅游,可以学习培训西方国家的文化艺术;一个是中国的古建筑总数,的确没有欧洲多。中国的历史时间,远比欧洲我国长,为何古建筑却非常少呢...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