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是一位赏乐高手,在《红楼梦》里有啥体现?

如题所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红楼梦》里写贾母欣赏音乐,主要见于该书第四十、四十一及第七十六回,其中描写最细致入微、浓墨重彩的是第七十六回:

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

记得中学时读红楼,这两处描写音乐的文字,因为喜欢,我总是一读再读,直至能一字不落完整背诵下来。

长大后陆续读到和音乐有关的古代典籍,方才知道,原来小说里描写的贾母音乐欣赏之道,竟非常典型的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审美观。

我国古代传统音乐观认为音乐演奏与欣赏,要完美做到“人”、“乐”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也就是说音乐要与自然与人,水乳交融,物我两忘,是三,也是一。

这当然是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第四十一回写众人欣赏笙笛齐奏时,也同样有优美自然环境的映衬烘托: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我们看一下我国古代的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等,那悠扬宛转的琴声笛音里,处处皆有自然美景与之相生相伴相契相融,密不可分。

这其实都是我国古代音乐“天人合一”审美追求的重要体现,就是说音乐表现要高度体现与宇宙自然的和谐之美,所以《乐记》才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汉董仲舒的“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事实上,早在《周易》和先秦诸子百家的论述中,就已经出现了,例如《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

人与自然的共通共融,当然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来实现,而通过音乐创作与欣赏,无疑也是重要方式之一。

在音乐的世界里,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手,人与天地相契相融、浑然物我,得到了精神的解脱和心灵的自由。当人通过艺术审美融入自然时,在人化的自然世界里,每个人,都遇到了最初最真实的自己。

在小说描写里,在音乐的世界里,在人化的自然环境中,大观园这一群人,不再是主子仆人,不再是媳妇婆婆,不再是祖母孙女,她们是一个个真实独立存在的“本我”,所以她们“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在音乐的世界里,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她们都完成了人性真实情感,一次最真切的流露和释放。

除了天人合一的音乐欣赏之境,小说里描写的贾母欣赏音乐的癖好,还鲜明体现了我国古代音乐对“清微淡远”艺术境界的自觉追求。

我们先来说“清”,这是指演奏者和听者的精神状态,即摒除杂念,专心致志。

明代虞山琴派代表人物徐上瀛说:

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

他说的是抚琴,也同样适用于品笛。小说里众人的肃然危坐、寂然而坐,都是欲心静,演奏者更需要静心,因为“心不静则不清”。

再来看“微”,于演奏者而言,指的是在音乐演奏的细妙之点、节奏之间、转折之处,一定要将情绪缓缓释放,音音摹神。

小说里贾母对谱笛者第一场演奏的评价是“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然后又命人送了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和热酒给了谱笛之人,让他“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

很显然,贾母的这一番点评,就是从音乐欣赏者角度,就音乐表现中“微”这一艺术特点,对演奏者提出的具体要求。

然后我们来看“淡”,它是指音乐表演,要把握好情感表达的度,要学会适当控制,而不是漫无节制的宣泄。

宋代周敦颐说:“乐声淡,则听心平”,“淡”给音乐演奏带来含蓄之美,也给听者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这一“淡”字,更像是我国古代绘画中的留白手法。

小说描写里,贾母要求借着水音听箫管悠扬,是淡;隔着桂花树来听笛,是淡;笛音袅袅悠悠呜呜咽咽,是淡。

在轻拢慢捻处,在短暂停歇时,在起承转合点,在那一起一落、时疾时缓、明声暗声错落交替的音乐时空里,每个人内心深处,最黯然柔弱隐秘的角落,都得到了最熨帖的抚慰。

最后来看“远”,它指的是音乐演奏,不论是快是慢,都要给听者以艺术的启迪和丰富的联想,让听者产生奇妙的神思,回味无穷。

小说里描写的笛声,有没有让贾母等人产生奇妙神思,我们不得而知,倒是勾起了她们每个人的伤心事,所以贾母落泪,众人伤感,简直如《二泉映月》一般。

不过在凹晶馆,同样听闻笛声的黛玉湘云,倒借着这笛声,诗兴大发、佳句迭出、神飞天外。

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们的兴趣了。(黛玉)

明朝末年兴起的虞山琴派,是我国第一个有代表人物、代表琴谱、理论纲领和地域特色的琴派。

虞山派曾盛极一时,是明清时期最为重要的古琴流派,后人誉其派为“古音正宗”。

该派极力主张的琴曲风格即为“清微淡远,博大和平”,很显然,小说里贾母的音乐欣赏之道,虽然于古琴无涉,却处处与虞山琴派的艺术主张、艺术追求一脉相承,暗相契合。

这当然不是偶然,因为生活于清朝中期的曹雪芹,其音乐欣赏之道,当然会受到当时影响甚巨的虞山派的深刻影响,又在小说创作中,自然投射到小说人物身上,借贾母之口,说出了自己的音乐欣赏之道。

这天人合一之境,这清微淡远之韵,同样也是我国古代传统音乐审美观的直接体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曹雪芹是一位赏乐高手,在《红楼梦》里有啥体现?
在小说描写里,在音乐的世界里,在人化的自然环境中,大观园这一群人,不再是主子仆人,不再是媳妇婆婆,不再是祖母孙女,她们是一个个真实独立存在的“本我”,所以她们“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在音乐的世界里,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她们都完成了人性...

红楼梦里,曹雪芹是如何通过听戏的方式表现贾府地位的?
曹雪芹写红楼讲究是“草蛇灰线、脉伏千里”,他写一个事物并不是单纯地只写这一种事物,而且由此及彼,一步一步地推进,让所有事物可以完美地呈现,彼此相关又不会让人感觉突兀。曹公一直传达的就是贾府的富贵和与众不同,这一次他借用“听戏”这一个简单的方式从四个方面展示了贾府的地位,小小的...

红学·《红楼梦》艺术成就的多方探讨
曹雪芹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和修养在《红楼梦》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中国源远流长的抒情文学滋养了 《红楼梦》小说艺术的机体。 单有感情的真醇还不够,《红楼梦》又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唯一达到哲理深度的作品。传统小说在艺术上令人最难以忍受的是那露骨的说教,即使某些包含优秀现实内容的作品也未曾超越道德伦理思想的层...

怎样评价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形象,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这几乎成了今天广大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识。而当我们以男人解放思想为背景重读《红楼梦》时,便会发现,曹雪芹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处处流露出对传统的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颠覆。毫不夸张地说,曹雪芹是具有初步两性平权...

从曹雪芹的石头记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一、好事多磨,转瞬成空 《红楼梦》开篇有一僧一道向女娲补天弃而未用的一块石头之说,世间的事都是好事多磨,转瞬成空。但这块弃石凡心已炽,恳求哀告僧道将其带到世上经历一番,两位祖师非常慈悲,便恒顺了他的要求,携他到繁华富贵之地,尽享温柔安乐之福,于是,弃石幻化为贾府的宝贝哥儿,...

红楼梦人物赏析
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

红楼梦对女性持什么态度?
红楼梦中女性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从人性的角度活灵活现地体现每个人的优缺点,对女性充满了尊重与赞美,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性仍然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一个个鲜活的花朵最后都凋零了,非常可惜,但又无可奈何,这也是作品的伟大之处。

如何理解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评价
指导读诗体现在两次谈话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 循此继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在这次...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个怎样的人
贬恶诛邪 伤时骂世 父慈子孝 称功颂德 从头至尾 酌酒吟诗 偷香窃玉 洗耳谛听 粉妆玉琢 惯养娇生 敝巾旧服 腰圆背厚 面阔口方 剑眉星眼 美中不足 好事多磨 静极思动 乐极悲生 人非物换 无中生有 安身乐业 离合悲欢 青红皂白 炎凉世态 不可胜数 自相矛盾 不近人情 《红楼梦>中的...

红楼梦人物评论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