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李自成"为什么败的如此顺利?

如题所述

首先,李自成个人能力并不如刘邦,朱元璋,但这并非主要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社会环境不同了,当初刘邦反秦时,社会刚刚走出战国时代十余年,而秦并未建立常备军,依旧采用的是军役制,民间有大量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百姓。

而刘邦及其初起团队,年轻时期生活在战国,都参与过战争,懂得基本的战争常识,知道该怎么打仗,因此起义后,能够迅速拉起一支可战的部队。

占领秦地后,更是拥有了当地大量可征发的基层军官,因此每次失败都可以迅速重建军队。最终压倒了项羽依靠少量贵族武士为作战核心的楚军,最终夺取了天下。

反观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之前,内地已经百余年没有战事了,可以说是一片太平,而明代民间崇文抑武之风。团练,保甲都没有,弓箭社这种习武社团也没有,军事十分薄弱,所以明末起义初期,可以看到政府军往往如砍瓜切菜般镇压民变。

跟以往完全不同,明末社会风气是如此的不习武事,以至于士大夫写的兵书,火器书大部分中内容完全是异想天开,与真正的战争完全脱节,普通人也几乎无人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也无人见识过军队与战争,不可能懂得如何组织军队,如何训练士兵,如何指挥作战。

李自成本人与其团队的战争能力有限,最终被清兵打败也是意料之中了。

扩展资料:

李自成崛起太快也是一个麻烦,在公元1641年,李自成还被明朝名帅之一的孙传庭打得满地找牙。然而三年之后,他就打进了北京城。

他自己本身就先天不稳,他虽然建立了所谓了的大顺。但这个政权的真正控制区也就陕西和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在名义上也属于大顺,但实际上这些地区已经属于无政府状态。

即便是在山西和陕西地区,李自成的统治也不稳固。由于他自己集团内部无具备统治地方的能力,李自成只能认命原来的明朝官员继续统治地方。

这些人投降李自成本来就是迫于无奈,一旦李自成出现任何的失误,这些人立刻就会在李自成的背后插一刀。李自成在山海关兵败以后,山西地区的明朝降将立刻出现了反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自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5
李自成失败的如此迅速,在于政治举措和战略部署上的两个致命的失误,没有对全国形式有清楚的认识,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灭亡明王朝之后,仍然在所统领的辖区内继续实行打击官绅地主的追赃助饷政策,从而把大批倒向自己的汉族官绅阶层推向满清贵族势力,导致政治动荡,民心不稳;李自成未能清楚的认识到谁才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敌手,也并没有意识到山海关的防守关乎到大顺政权存亡的命运,又而做出一系列错误的军事部署,从中也能反映出以李自成等为首的大顺领导人缺乏战略眼光,没有意识到至攻破北京城灭亡明王朝之后天下形势的变化,而历史也曾经给过以李自成为首的政权统一全国的机会,可叹的是处于十字路口上的大顺政权在关键时候跟不上形势,陷于茫然失措的境地,从而导致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政权窃取了农民起义胜利的果实。
部分整合于《南明史》第一章第二节原句
第2个回答  2020-08-22
经过连年战乱李自成和大明都是两败俱伤,尤其大明王朝内忧外患,李自成虽然攻下了很多城池,但是财力物力已经耗尽,而且守城的将士都是大明朝的没人替他卖命,而且当时满贼入关后只要这个城市敢抵抗 城破后就屠城 老百姓也不让将士们抵抗
第3个回答  2019-02-13
李自成的是步兵,满族的是骑兵,你是李自成能打胜吗?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自成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 一是不明天下大势,犯了战略错误。 首先是政治战略的上失误。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率部先后击败左良玉、丁启睿、杨文岳率领的明军主力,在襄阳建立政权后,举行了一次今后战略走向的大讨论。讨论中,有人分别提出了三条战略决策:一是东下占领南京,以南京为都城,再图北伐灭明;二是出河南直捣北京灭明;三是先占领西安,以西安为都城,出山西灭明。李自成最终选择了第三条战略。 第三条战略虽然达到了覆灭明朝的结果,但却最终没有能保住胜利果实,其原因就是不明天下大势,看不清大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李自成集团只看到了灭掉明朝的第一步,而没有看到灭掉明朝的第二步,没有看到他的真正对手将是极具战斗力的满洲人,对于灭掉朝朝后如何面对满清这一新兴势力及南明残余势力,没有任何战略应对部署。 如果李自成不是那么急着灭掉明朝,留下北京不打,转身南下攻取南京,占领江南,则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形势、另外一种结局。一则可以让以北京中心的明朝政权继续成为农民军和满清之间的缓冲,让明朝和满清继续缠斗,自己赢得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坐收渔利;二则江南一直是富庶之乡,且为当时唯一受战争破坏相对较少的地区,占有了江南,就意味着拥有了支持战争的钱、粮、兵员等一切资源,北京就成了一座死城、空城,随时可取。 而李自成农民军长期活动的河南、陕西甚至山西、河北等地,自明万历末年以来,就一直饱受战乱之苦,十室九空,民不聊生,经济实力非常低下,无力支撑长期战争。 其次是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李自成在西安决策大举东征,以推翻明王朝为目标,但他几乎没有意识到灭掉明朝以后,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所以,李自成把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等四府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在北京地区集结的军队根本不足以抵御清军大规模的进犯。 占领北京以后,李自成在大同、真定等地都委任亲信大将镇守,惟独对最为要命的京东山海关一带没有派遣如刘宗敏等嫡系大将去镇守,只是派了几天以前在居庸关投降的明朝总兵唐通率领原部区区八千兵马接管山海关防务,对关外几十万虎视眈眈的清军却置之度外,对清军即将参加逐鹿中原的严峻形势毫无认识。 二是不改流寇性质,没有建立根据地。 同中国历史上若干次农民起事一样,李自成的农民军也是流动作战,只知占一个地方,抢一个地方,毁一个地方,不知建设一个地方,保住一个地方,没有自己稳定的后方根据地,所以《明史》称之为“流贼”。 作为农民起事,初期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实在是不得已,因为实力弱小,不可能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只能是“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敌退我追”,流动游击作战。但在把事业逐渐做大做强的时候,就必须要注意建立固守的根据地,恢复生产,保境安民,以便为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钱、粮、兵员等资源。 而李自成每攻占一个地方,只知道掠金夺粮,随即走人,陷百姓于不利之境。更不懂得建立一支文官队伍,设官守土,扫除占领区的残余势力,爱养士民。纵观李自成义起事生涯,先是一路攻打,后是一路逃窜,“流贼”之习不改,岂能不败? 三是不变农民本质,没有其他阶层特别是精英知识分子的参与。 中国农民本来胆小怕事,但是,如果当世政权极其腐败或者自然灾害极其严重,特别是二者迭加,造成他们无法生存,他们也会揭竿而起,用非法的暴力手段“谋生”,其结果就是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甚至颠覆一个王朝。 但是,纵观中国历代农民起事,如果从头至尾全是一帮纯农民在那里闹腾,没有其他阶层特别是精英知识分子的参与,他们的群体农民本质就不会得到改变,他们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不会形成长远的战略理念,就会只知道破坏一个旧世界,不知道建设一个新世界,最终只能在破坏旧世界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即使颠覆了一个王朝,也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比如陈胜、吴广,“赤眉军”、“黄巾军”、黄巢、洪秀全等等都是如此,李自成也是如此。 相反,同样是农民起事,朱元璋却既能成功推翻元王朝的统治,又能成功建立长达270多年大明王朝统治。当然,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是朱元璋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原有社会中的官僚地主阶层,不断吸收其他阶层特别是精英知识分子的参与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比如元末名士朱升、刘基、宋濂等人俱为一时俊杰,都被朱元璋收入囊中,成为他的高级幕僚,不断为他提供争战天下的战略咨询。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就是朱升为他设计的。 反观李自成的团队,却没有其他阶层特别是精英知识分子的参与,明末名士中没有一个加入到李自成集团,在李自成集团的主要人物中,牛金星、刘宗敏、李过等人都不过是三流人才而已,宋献策则是一个江湖术士。在李自成集团中,根本没有昔日韩信、常遇春那样能征善战的不世出的大将,也没有张良、萧何、刘基那样的不世出的运筹帷幄之士,稍有战略眼光的李岩,又不被重视,最后还被杀害。 四是不脱土匪习气,失去天下民心。 农民因无法生存而起事,环境所迫,初期只能像土匪一样靠烧杀抢掠为生。但随着队伍的扩大,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摆脱土匪习气,以获取天下民心,方能争霸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任何时候都至理名言,而任何人的土匪作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不能得到民心的。 李自成军队的土匪心气虽在后期有所收敛,但始终没有摆脱,并且时有反复加剧。史书记载,李自成的队伍不论是战法还是政策方针更像大股的土匪,“自成剖人腹为马槽以饲马,凡杀人,束尸为燎,谓之打亮。”李自成几次攻打开封,其实并没有出现过像过去教科书上写的人人出城迎接的现象,相反,每次均遭到普通民众奋勇抵抗。 攻入北京后,李自成一方面逮捕明朝贵族、官吏,拷打追赃索饷,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够约束住队伍,部队纪律败坏,抢劫、奸淫成风。后来,从北京、西安败退时,李自成都亲自下令纵火焚城,这些习气与土匪基本上没有两样。于是民心顿绝,人人痛骂。这样的队伍岂能得到民心?又岂能不亡? 五是不能戒骄戒躁,急于登基做皇帝。 历史已经证明,皇帝当早了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尤其是在周围还有很多敌人存在的时候。当年,商朝末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不称王,仍然朝拜殷王;三国时,孙权劝曹操当皇帝,聪明的曹操一眼看出孙权的阴谋,他说“孙权小儿是想把我放在炉子上烤”;朱元璋势力大增时,欣然接受“缓称王”的建议。 可惜,李自成不懂这个道理,掌握不了轻重缓急的节奏。还在攻下襄阳的时候,李自成就称“新顺王”。刚打下西安,不顾若干股大敌当前,又是急于登基称帝,李自成经常穿着黄衣服、头上罩一把黄伞出行,俨然皇帝的派头。而且,他还急忙派侄子李过带兵回米脂老家大修祖坟,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炫耀之心暴露无遗。 在西安做皇帝,李自成认为还不是真正做皇帝,因为北京还没有打下来,那里还有一个真正的皇帝。所以,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李自成又急忙制定东征战略,急于打下北京而后好做真正的皇帝。攻入北京后,又置关外强敌不顾,忙于登极大典,疏于戒备,导致与清军一战既溃,最后一败涂地,最终导致全盘皆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当年的"李自成"为什么败的如此顺利?
李自成本人与其团队的战争能力有限,最终被清兵打败也是意料之中了。

李自成为什么败的那么快?
1.农民阶级局限性,拥兵百万,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2.没有统筹全局的观 念,没有高屋建瓴的政治智慧,没有高瞻远瞩的政治谋划。这点我重点说说。李自成打进北京后该怎么做?立刻登基称帝吗?这样做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导致 整个明朝把他当作乱臣贼子坚决和他战斗到底。一个英明的野心家要做到深藏 不...

李自成为什么会败,是怎么死的。
究其原因有四:一、不是自己无能,而是敌人太强大了。当时李自成虽说拿下了北京,但势力仅限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顶多占全国的面积的四分之一。当时中国也是五权分立,即同时存在着5个较大较有实力的政权。除李自成外,还有其它四股势力。一是张献忠,主要以四川、湖北等地为地...

李自成为什么败得那么快?
第二是他们忽视了满清的军队力量,狂妄自大。一路上,李自成军队攻打得太顺风顺水了,胜利对他们来说似乎得到的很轻松。攻进明朝的首都北京后,他们被皇宫的富丽堂皇所吸引,忽略了自己的对手不仅仅有明朝的军队,还有强劲的满清军队,他们都在虎视眈眈这个天下。可他们迷失了,贪图享乐,狂妄自大,属下还...

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的皇帝,为什么他会败的如此之快?
第二,忽略了明朝旧部。李自成为了掠夺财物,凡是以前是明朝官员的,他就疯狂地去掠夺他们的财物。再加上李自成找到崇祯皇帝的尸体后,没有及时将他安葬,而是将崇祯皇帝的尸体放在城楼上三日,此来宣告大明王朝的终结,这就更让明朝旧部的官员心生不满。要知道当时李自成可是孤军深入北京城的,而此时北京城...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只是,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十分短命,在入主北京城之后,他很快被吴三桂的关宁兵和多尔衮的满蒙汉八旗兵所败,并在一年后再败于湖北武昌,最终在九宫山被乡勇所杀。那么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得如此之快呢?一、没有明确的核心政治目标。但凡朝代更替,都必须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呢?
用明史专家顾诚先生的话说,李自成失败的那么快,主要是因为他缺乏战略眼光,搞错了当时大顺政权的主要矛盾,没能及时调整战略导致的结果。明末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老百姓和统治者间的矛盾无法调和。可以说,阶级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可到了明朝最后两年,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崇祯十五年,洪承畴兵败松山,除...

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后 李自成失败为什么那么快
为什么李自成失败得这么快呢?(李自成)第一,核心政治目标不明确。但朝代更替一定要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即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而新政权的建立,则要有一套自己的治国思想和取而代之的制度,这是李自成从头到尾所缺少的。明末年的起义,始于陕西,然后横扫全国,而起义的根源,并不在于那里的官员太...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简而言之,几方面李自成都没做好,脆败是必然的。首先当然是军队:李自成的军队组成非常复杂,他的核心力量主要是他的西征军老西营、陆续收编的各种农民军部队如袁时中小袁营的部队等,最主要的部分其实是陆续收编的投降的明军。其中投降李自成的明军大都是明的二三流部队,而且基本上都是饿晕了的军队。

为什么李自成最终没有成为皇帝?是因为自身局限吗?
第1点没有成为皇帝的原因,就是他这个人还是有问题,第2点心太软,所以没有成为皇帝也非常的遗憾,第3点做事情的风格和态度和别人完全不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