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俨等疏 原文

如题所述

原文:

《与子俨等疏》

晋代:陶渊明

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独能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

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译文:

告诉严、俟、份、佚、侮诸子:

天地赋予人类以生命,有生必定有死。自古至今,即便是圣贤之人,谁又能逃脱死亡呢?子夏曾经说过:“死生之数自有命定,富贵与否在于天意。”孔子四友之辈的学生,亲身受到孔子的教诲。

子夏之所以讲这样的话,岂不是因为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我已经年过五十,年少时即受穷苦,家中常常贫乏,不得不在外四处奔波。我性格刚直,无逢迎取巧之能,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

自己为自己考虑,那样下去必然会留下祸患。于是我努力使自己辞去官场世俗事务,因而也使你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我曾被王霸贤妻的话所感动,自己穿着破棉袄,又何必为儿子不如别人而惭愧呢?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我只遗憾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中没有像老莱子妻那样的夫人,怀抱着这样的苦心,内心很是惭愧。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声,我也十分高兴。

我常常说,五六月里,在北窗下面躺着,遇到凉风一阵阵吹过,便自认为是伏轰氏以前的古人了。我的思想单纯,见识稀少,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时光逐渐逝去,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要想恢复过去的那种生活,希望又是多么渺茫!

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

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

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汇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

《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大约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诗人五十三岁时,当时他所患痁疾曾一度加剧。重病中他自恐来日无多,便怀着生死由命的达观态度,给几个儿子留下了这封带有遗嘱性质的家信。

2、赏析

信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提出生必有死,接着从孔子弟子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名言中,引出“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的道理,然后就此分层叙说。

首先用年过知天命的岁数来回首已往,虽有自责,却也有清除非己的无奈和闲居躬耕的欢然自喜,孺仲妻的话使他深信对生活方式作出的选择,而不受拘束的生活也使他充分感受到羲皇上人般的闲适。这种对平生志趣的追述,实际上充满了“穷达不可妄求”的生活哲理。

其次是以病重难久的心情来交代后事,尽管没有足够的财产留给后代,诗人还是真诚的希望他们能像鲍叔、管仲那样对待家产,像归生、伍举那样念及情谊,像韩元长那样兄弟同居,像汜稚春那样七世同财,这又是在“寿夭永无外请”思想支配下的殷殷嘱托。

全信款款而谈,语重心长,尤能提现诗人的一生志趣及满腔深厚的舔犊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与子俨等疏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3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独能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4-13
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独能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赋命〕给人以生命。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出自《论语·颜渊》。
〔四友之人〕“四友”那样的人。四友,据《孔丛子》记载,颜回、子贡、子张、子路为孔子四友。
〔音旨〕言谈意旨,指孔子的言传身教。
〔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意思是连四友这样的人都这么说,足见穷达与否、寿命长短都是不由人的。斯谈,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将非,岂非。寿夭,长寿和短命。外请,分外的请求。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以〕因为。
〔忤〕违逆、不和。
〔自量为己〕自己为自己考虑。量,估量、思量。
〔俛(mǐnmiǎn)辞世〕俛,同“黾勉”,勉力。辞世,指弃官隐居。
〔孺仲贤妻之言〕东汉王霸,字孺仲。刘向《列女传》记载说:王霸看到别人儿子仪容非凡,自己儿子蓬发疏齿相形见绌,觉得很惭愧。他的妻子安慰他说,既然立志隐居躬耕,就不必为儿子蓬发疏齿感到惭愧。
〔此既一事矣〕这是一样的事情。
〔邻靡二仲〕没有二仲那样的邻居。靡,没有。二仲,指汉朝时的求仲、羊仲。他们是东汉隐士蒋诩的邻居,蒋诩退隐以后,除了和二仲过从外,断绝了和其他任何人的交往。
〔莱妇〕老莱子的妻子。老莱子,春秋时楚国人,隐居不仕。楚王请他出来做官,他的妻子劝阻他说:“吃别人的饭,为别人服务,就要受制于别人,这样是不能免于祸患的。”老莱子于是就没有接受。(事见刘向《列女传》)
〔良独内愧〕自己心里很惭愧。良,很。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时鸟变声〕指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鸟鸣声。
〔羲皇上人〕伏羲氏以前的人,泛指上古时代的人。羲皇,指伏羲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谓斯言可保〕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斯言,指“五六月中”四句。
〔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意思是随着时间的迁移,体智衰退,盛年之欢不可再来。好疏,很少。缅,远。在昔,往日,从前。眇然,渺茫的样子。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石针),这里指药物。
〔见救〕救我。
〔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役〕被驱使,被迫从事。
〔不同生〕不是一母所生。陶渊明三十岁左右丧妻,后续娶翟氏,五个儿子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指的是鲍叔和管仲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些,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知道他家里穷。
〔归生、伍举,班荆道旧〕归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归生回国后对令尹子木说,楚国人才为晋国所用,这对楚国很不好。于是楚国又召回了伍举。班荆,铺荆于地。班,摊开。荆,一种落叶灌木。
〔以败为成〕管仲最初辅佐公子纠,鲍叔辅佐公子小白。后来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是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后经鲍叔举荐,管仲做了齐相,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这句话是说在鲍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
〔因丧立功〕伍举回到楚国,后来协助公子围继承了王位,是为楚灵王。这句是说在归生帮助下,伍举于失败(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
〔韩元长〕名融,字元长,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
〔没齿〕没世,终身。
〔氾(fàn)稚春〕名毓,字稚春,西晋济北(今山东长青县)人。当时人称赞他家“儿无常父,衣无常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语自《诗经·小雅·车》,意思是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行、学习。行,前一个“行”指行为、品行,后一个“行”是学习、实行的意思。止,句末语气词,无义。
〔尔〕那样。
〔至心尚之〕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至心,至诚之心。尚,尊崇,崇尚。
〔汝其慎哉〕你们可要慎重啊。其,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原文及翻译 与子俨等疏文言文翻译
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原文鉴赏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五:此疏是临终遗言,与祭挽诸诗文同一纪笔。 清·方宗诚《陶诗真诠》:《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二句,与古为徒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与天为徒也。“自谓是羲皇上人”,渊明平生自期待者如此。统观渊明性情,大约介狂狷之间,而其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与子俨等疏》陶渊明
12、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的游牧生活,和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文化,冲撞揉合成了:天性酷爱自由,洒脱飘逸,清风朗月般纯净心境的李白。 13、生活就是这样子不如意,我们只有拥有博大淡然的胸襟,方能行无陌路四海为家。 14、后来,孩子们都长大了,都各奔东西四海为家,那个房子里只有年迈体弱的老父母和那个保姆。 15、或许...

与子俨等疏原文
告诫你们,天地赋予生命,生死本是自然规律,自古贤圣都未能逃脱。子夏曾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孔子教诲,他们这样说,是否意味着穷困显达不应妄求,寿命长短并非人力所能改变呢?我已年逾五十,早年贫困艰辛,常因家贫四处奔波。性格刚直,行事拙朴,常与世事不合。我深思,只为...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 出自陶渊明的哪首诗
出自晋代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意思是: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原文: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翻译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原文: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

与子俨等疏原文段选及翻译
出自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原文选段:2、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

与子俨等疏--陶潜(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二)
【原文】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11],东西游走[12]。性刚才拙[13],与物多忤[14]。自量为己[15],必贻俗患[16]。僶俛(ㄇㄧㄣˇ悯ㄇㄧㄢˇ免)辞世[17],使汝等幼而饥寒[18]。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19],败絮自拥[20],何惭儿子[21]?此既一事矣[22]。但恨邻靡二仲[23],室无莱妇[24...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翻译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
《与子俨等疏》原文欣赏 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

与子俨等疏原文及翻译
《与子俨等疏》是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所作的一封家信。诗人在信中用平易浅显的语言扼要地回顾了他五十余年的生活,述说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态度,还告诫儿子们要互相友爱,期望儿子们也能按照他的理想和做人的准则生活下去。大约在宋永初二年(421年)诗人五十三岁时,他所患_疾曾一度加剧。重病中他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