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是什么

如题所述

典故: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扩展资料:

原文: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译文: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参考资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7-09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14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

韩信投奔项羽后曾向项羽提过一些行军作战方略,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我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汉军。

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我的意思,再一次逃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状况,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拜为大将军后,充分发挥了自我的军事才能,为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却对韩信猜忌心越来越重,让吕后把韩信除掉,又怕他不肯相信,让萧何出面引诱韩信前来,最后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扩展资料: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

萧何镇抚百姓,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源源不断地前方前线输送充足的粮饷和壮丁,使百姓爱戴刘邦,解除了刘邦的后顾之忧,为刘邦建立起稳固的后方基地。

因为深受百姓爱戴,晚年受到刘邦猜忌,为了消除刘邦的疑虑,萧何故意贪污,让刘邦不再怀疑自己有政治野心,避免功臣被诛的命运。

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去世,谥号“文终侯”。

萧何汉承秦制,增删法律,创造了一套延续两千年的政治制度,保障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轻徭薄赋,十五税一,树立了一个廉洁简朴的政府榜样,不劳民,不扰民,不好大喜功。

保护古代文章典籍,文化薪火不灭,官方推汉隶,普及文化,影响及其深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萧何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对西汉名臣、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一生的总结概括,意指成败都归于他。而这个典故的由来,与另一位西汉名将韩信密不可分;

2、所谓“成也萧何”,是指当初韩信投奔刘邦时只当了一个小吏,还曾因犯军法差点被处死。由此,韩信甚至想要逃跑,但萧何经过与刘邦一席长谈以后觉得他是一个人才,因此急急忙忙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由来;

3、所谓“败也萧何”,是指后来刘邦开国,韩信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却不受重用,甚至遭到贬斥。韩信因此便郁郁不得志,开始图谋造反。当刘邦皇后吕雉(吕后)知道以后,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4、由此可见,韩信一生的荣辱都因萧何而来。以后人们便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为好坏都出于同一个人。
第4个回答  2020-09-20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出自韩信的人,历史典故是,韩信年轻时经常被人瞧不起,后来叛逃到项羽,在加入对秦的战争之前,她还向项羽提出了一些战争建议  萧何是刘邦的亲密伙伴,刘邦可以说遵循了他的建议。

但是,他都钦佩不采纳,因此他觉得自己的才华无法被利用,但是韩信可以在与韩信进行长时间的交谈后遇到萧何,韩信并且他认为韩信是罕见的军事天才。

然而,正当萧何决定将刘邦推荐给韩信时,韩信跑掉了  最后,萧何站出来,谎称朝鲜已经返回了一个好消息:叛军被击败,陈稀死了,邀请韩信进宫祝贺吕后贺  韩信认为是哪里的主谋。他极力推荐自己,而且一直都很亲密。

后来得知,萧何亲自追回了韩信,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员,并称萧何是小题大做。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后,非常担心自己没有时间报告,跳上马,连夜追赶韩信。  刘邦原本以为萧何也逃走了,非常生气  萧何向刘邦详细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有杰出的军事人才,而不是普通人才。由于萧何的推荐,刘邦最终同意祭拜韩信为大将,并选择吉祥之日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

任何一个因素都能让人成功,但也因为任何一个因素都能让人失败。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和转化的规律是普遍而规律的,萧何的规律是中国关于成功与失败,而“成功”,失败”则意味着“成功与失败都是原因。

有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的历史典故
典故: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讲的什么典故
典故】:这则成语典故,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1、早期韩信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2、萧何月下追韩信 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什么典故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是什么
典故如下: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是什么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什么意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
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对西汉名臣、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一生的总结概括,意指成败都归于他。而这个典故的由来,与另一位西汉名将韩信密不可分;2、所谓“成也萧何”,是指当初韩信投奔刘邦时只当了一个小吏,还曾因犯军法差点被处死。由此,韩信甚至想要逃跑,但萧何经过与刘邦一席长谈以后觉得...

为什么叫“成也萧何也败萧何”,这句话的由来是什么?
“成也萧何也败萧何”最早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评论军事天才韩信的一句话。是说当年韩信的发迹是因为萧何,被杀也是因为萧何,比喻事情的好坏、成败全在于一个人。典故 秦朝末年,秦二世荒淫无道,把他的老爹打下的江山挥霍干净,激起各地民变。韩信出身贫苦,也想借此时机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讲的是古代的什么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个八字成语。作为一个成语典故,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该故事出于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的灿烂岁月由萧何的引荐而起,韩信最后的覆灭也是萧何献计刘邦造成。可谓韩信的成也由萧何,败,也由萧何。韩信是秦末汉初的名士,少读兵书,好带刀剑,但是家里很穷,...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什么意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富含哲理的成语,意思是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由于同一个人的决策或行为所导致。这个成语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个故事,展现了人物萧何的智谋与决断对整个局面所产生的影响。典故解释:一、典故背景 这个成语的典故与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韩信紧密相关。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也是刘邦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