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7-04-18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干,追求;县令,美好的名声。)“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清末民初,维新派梁启超等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理论面目一新。小说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为“国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上乘”,再不是无足轻重的“街谈巷语”“琐屑之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8-26
小 说 文 体 知 识
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足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刁;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小说按其人物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等几种;按其题材,还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等。
了解小说的有关常识,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及语言的运用都有帮助。
从三要素入手阅读分析小说
(1)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如分析《最后一课》中小弗郎:上的形象:小弗郎士原来是贪玩幼稚的小学生,因为怕老师责备他没有背分词的用法.就想逃学。然而,他想不到这竟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最后一课。使他深受教育,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使他忽然长大了,懂事了。只有了解了《最后一课》所写的故事的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国土的沦丧,爱尔萨斯和洛林沦为德国的殖民地,这里的法国人民失去了自由,才能把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得准确、深刻,才能体会出小弗郎士感情变化的原因。再如分析《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形象。要想弄清他为何耀武扬威地欺压百姓,就必须把他放在19世纪末叶,沙皇亚力山大三世疯狂实行恐怖统治,大力加强警察权力的社会背景之中,这样对人物形象才会有本质的认识,对主题思想才会有深刻领会。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1、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如《故乡》中写闰土的肖、像变化:“我”与闰土第一次见面时,他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当“我”20年后回到故乡又见到闰土时,他“先前的紫红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电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闰土外貌的变化说明了旧中国在军阀黑暗统治下,农村破败。广大农民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通过分析闰土的外貌变化,可以分析出他的思想性格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②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如《孔乙已》一文写孔乙已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说的话:“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这种只有孔乙已才有的个性化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而善良的性格特征。再如《变色龙》中“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街上乱跑的人看看”, “这小狗还不坏……怪伶俐的………一口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等等。闻其言,见其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走狗形象便暴露无遗了。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如《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把夹着火柴的党证交给卢进勇时的一连串动作:“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翼翼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这“合拢”等加点的动词,突出厂无名战士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胜利充满信心。再如《孔乙己》中,揭示厂孔乙己在封建恶势力迫害之下每况愈下的悲惨命运。
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心里描写是作家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品德、素质及理想的重要手段。如《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在听说了这最后一课时的内心独白: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以及下文韩麦尔先生让他背书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小弗郎十对自己以前幼稚、贪玩、不爱学习的懊悔和自责,展示了他对国语“失去了才觉得珍惜”的心灵境界,以及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使得他这个人物形象逐渐地丰满起来。
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如《孔乙己》中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在科举制度下,丁举人爬了上去,成厂有权有势可以设私刑毒打孔乙己的“举人老爷”,孔乙己则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成了贫困潦倒、任人欺辱的可怜的牺牲品,两个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于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如《最后一课》中写人们看布告牌,写普鲁士兵的操练,目的在于交代背景,便于读者理解小说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又如《变色龙》开头的环境描写,着墨不多就刻画出沙皇俄国警察统治下恐怖、死寂的气氛,突出了主题思想。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不一会儿北风小了……”(鲁迅《一件小事》)这几句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一件小事”发生的时间。《多收了三五斗》开头着力描写“河埠头”、“敞口船”、“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太阳光照射下的“旧毡帽”。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同时电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
②交代季节、气候。反映红军长征途中生活的《七根火柴》对冷风、浓云、暴雨、冰雹、烂泥、浑浊的水面的描写,使读者对故事发生时的恶劣气候有了切身感受。从而真正体验到对火的迫切需要。
③交代人物身份。沙皇专制统治卜的俄国社会一片萧条、冷落,沙皇统治者为厂挽救其必然火亡的命运,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狡诈多变的奴才。在“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的环境里(契诃夫《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军大权,提着小包,穿过广场”。其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姿态跃然纸上。这正形象地揭示出奥楚蔑洛夫的“鹰犬”身份。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①非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②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的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从明丽到阴郁,正揭示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轻松、欢快,见到于勒后沮丧、沉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而突出了他们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又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就要被剥夺学法语的权利了,但他在上学途中感受到的仍然是“暖和”、“晴朗”的天气,听到的依然是“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歌唱”,这些正是表现小主人公天真、幼稚、无忧无虑的性格特征。
⑤渲染气氛。“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大,看看将近初冬……”(鲁迅《孔乙己》)寥寥十数字,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渲染厂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也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社会的冷漠,从而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激起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憎恶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在烈日和暴雨下》对烈日、暴雨、风尘的描写,同样渲染厂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当然.就某一具体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讲,它的作用又不是单一的。有时候,某一具体的自然环境描写往往具有几方面的作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对“风雪”的描写,既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性格,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化了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成功地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不仅町以丰富小说的内容,还可以展示人物性格,直接为中心思想服务。为小说增添无穷的艺术魅力。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如能注意体会和运用.定会受益匪浅。
(3)分析故事情节,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展示作用。
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他总是要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借钱资助金氏父女,表现厂他扶危救贫的豪爽性格,其中丢还李忠银子的细节更显出他的粗鲁爽直;在鲁家客店掇条板凳挡住店小二,表现了他的粗中有细;三拳打死镇关西,又集中表现了他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和粗鲁暴躁的性格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干,追求;县令,美好的名声。)“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清末民初,维新派梁启超等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理论面目一新。小说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为“国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上乘”,再不是无足轻重的“街谈巷语”“琐屑之言”。
第3个回答 2007-04-19
现代国文小说早已跳出历史的局限了
说轻点,就是过去的东西揉成一团废纸,扔进了垃圾桶
大部分写手已经将精神和内涵的侧重面放到发展思维中进行创作
没有绝对的叙事方式和创作手法,一切都在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