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谢中书书写作赏析

如题所述

  有两份,第一份着重写作方面,第二份着重从历史的角度解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

  中学八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陶弘景晚年写给谢中书的一纸短札,可见诸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全梁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歇,停止,消散。颓,落下。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仙都,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康乐,即南朝宋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全文意思的是:

  山河的绮美壮丽,自古以来都为人们热切地交谈和议论。高高的山峰插入云霄,清彻的流水一望见底。两岸峙立的陡峭石壁,在阳光的照耀下相交辉映五彩缤纷。青葱的树林和翠绿的竹篁,一年四季全都齐备。每当清晨岚雾即将消失,可以听到猿猴的长啸声和鸟雀的高鸣声混杂在一起;而每当傍晚夕阳西下将要沉没时,则可以看见潜藏在深水中的鱼类竞相追逐而跃出水面。这里其实就是人间的仙境,那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自从有了南朝宋康乐公谢灵运所经营的《始宁墅》以来,就再也没有能与之争奇媲美之处了。

  (二)

  《答谢中书书》一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三)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因隐居在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故号华阳隐居。梁武帝早年便与他认识,称帝后想让其出山辅佐朝政,但是他不愿为官。因梁武帝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书信往来不断,故世人称之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为南朝梁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

  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天文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七百三十种,从而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即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来分类,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他在炼丹、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对化学的贡献之一,就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

  (四)

  谢中书,即谢徵(或微),字玄(元)度,今河南太康县人,因曾任中书郎,故称。历任安西将军安成王法曹参军,迁尚书金部三公二曹郎、豫章王记室、兼中书舍人;迁除平北将军谘议参军、兼鸿胪卿、舍人如故;502年,梁天监元年任贞威将军、还摄本任、中书舍人;529年,中大通元年任贞威将军、尚书左丞;533年,中大通五年累迁中书郎,鸿胪卿、舍人如故;535年,大同元年任北中郎豫章王府长史、南兰陵太守。

  据《梁书》列传第四十四载:

  谢徵,字玄度,陈郡阳夏人。高祖景仁,宋尚书左仆射。祖稚,宋司徒主簿。父璟,少与从叔朓俱知名。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璟亦预焉。隆昌中,为明帝骠骑谘议参军,领记室。迁中书郎,晋安内史。高祖平京邑,为霸府谘议、梁台黄门郎。天监初,累迁司农卿、秘书监、左民尚书、明威将军、东阳太守。高祖用为侍中,固辞年老,求金紫,未序,会疾卒。

  徵幼聪慧,璟异之,常谓亲从曰:“此儿非常器,所忧者寿;若天假其年,吾无恨矣。”既长,美风采,好学善属文。初为安西安成王法曹,迁尚书金部三公二曹郎、豫章王记室,兼中书舍人。迁除平北谘议参军,兼鸿胪卿,舍人如故。

  徵与河东裴子野、沛国刘显同官友善,子野尝为《寒夜直宿赋》以赠徵,徵为《感友赋》以酬之。时魏中山王元略还北,高祖饯于武德殿,赋诗三十韵,限三刻成。徵二刻便就,其辞甚美,高祖再览焉。又为临汝侯渊猷制《放生文》,亦见赏于世。

  中大通元年,以父丧去职,续又丁母忧。诏起为贞威将军,还摄本任。服阕,除尚书左丞。三年,昭明太子薨,高祖立晋安王纲为皇太子,将出诏,唯召尚书左仆射何敬容、宣惠将军孔休源及徵三人与议。徵时年位尚轻,而任遇已重。四年,累迁中书郎,鸿胪卿、舍人如故。六年,出为北中郎豫章王长史、南兰陵太守。大同二年,卒官,时年三十七。

  他是谢据的直系后裔。其太高祖父谢允为宣城内史;高祖父谢裕为领军将军、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曾祖父谢恂为鄱阳太守;祖父谢稚为宋司徙主簿、西阳太守,善吹笙,少与族兄谢庄齐名;父亲谢璟为梁左户尚书、侍中、明威将军、东阳太守,少年时代与谢朓俱知名,梁高祖萧衍准备任用为侍中(宰相),他以年老为由而坚决辞去,请求改任金紫光禄大夫(一品),但未如愿即病逝;子谢澄。

  谢徵从小聪明异常,诗文甚美,深得梁高祖深爱,年青青的就让他共同参与确立太子此类的朝廷大事。其父亲非常担心他才高折寿,后果如此,只活了三十七岁。

  他与河东裴子野、沛国刘显是很要好的朋友,裴子野赠谢徵的以《寒夜直宿赋》与谢徵回赠的《感友赋》都是载入史册的名赋,可惜无存。

  裴子野(469—530年),字几原,生于南朝宋泰始五年,卒于梁中大通二年,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仕齐、梁两朝,为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刘显(481—543),字嗣芳,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幼聪敏,当世号曰神童。好学,博涉多通,仕梁,初为中军临川王行参军,历任尚书仪曹郎、步兵校尉、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出为寻阳太守,除邵陵王平西府咨议参军,加戎昭将军。为梁诗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一首。

  谢徵与陶弘景相知很深,应是趣味相投,旗鼓相当,只可惜没有留下他与陶弘景的书信,连回赠裴子野的《感友赋》也无传。史载其友人琅邪王籍,曾集其文,为二十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6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谢中书书写作赏析
答谢中书书写作赏析 一、独特的美学价值 答谢中书书不仅是一篇书信,更是一件艺术品,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融合了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二、情景交融的手法 在这封书信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山川、草木、四季更迭的细致描绘,不...

答谢谢中书书写作赏析
赏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

答谢中书书赏析及原文
赏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

《答谢中书书书》的赏析是什么?
《答谢中书书》的赏析:《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谢中书书写作赏析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集山水之美于六十八字的名篇,分为写作与历史解析两部分。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绮丽景色,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五色交辉”等,展现了山水相映、色彩配合、晨昏变化以及动静相衬的美。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起,以“...

答谢中书书逐句翻译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的骈散结合,使得文辞清丽,意境诗化,堪称六朝山水文学的瑰宝。陶弘景,这位道教思想家和医学家,在隐居山林后,以这封书信表达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和心灵净化后的喜悦,流露出他娱情山水的人生态度。陶弘景的创作背景,正是他生活于山水之间,心灵得到净化后的产物,这封书信可能是他...

答谢中书书翻译和原文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从结构上看,《答谢中书书》从富有审美意味的两句开头,接着有两个不同时空层次的描写,以静见动,以动见静,写出了茅山美的性灵。至此出声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就是应有之笔。接着以反接收束全篇,深憾于自谢灵运以来竟无人妙赏此佳山水,一唱三叹,摇曳生姿,文章虽短而...

答谢中书书翻译和原文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对其赞誉有加。山峰直插云霄,清流澄澈见底,两岸石壁色彩斑斓,青林翠竹四季常新。晨雾消散,猿鸟齐鸣,夕阳西下,鱼儿跃出水面,构成了人间仙境般的画卷。自南朝谢灵运以来,再无他人能有幸体验如此绝美的山水之乐。文章结构巧妙,以动静...

答谢中书书翻译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茅山的秀美:高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透彻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青翠的林木与翠绿的竹丛交织出四季的画卷。在清晨薄雾消散时,猿鸟齐鸣,夕阳西下,鱼儿跃出水面,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乐章,仿佛人间仙境。然而,自南朝谢灵运之后,似乎再无人能领略到...

《诗词曲赋文·答谢中书书》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答谢中书书》原文与赏析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著名的道教学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