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问

1.什么是<<大藏经>>?它有哪三部分构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大乘佛教?什么是小乘佛教?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哪三大部分?每部分有些什么基本内容?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些内容?

  1、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古时也叫作「一切经」,又略称「藏经」。其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藏」有容纳收藏的意义。
  2、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区别: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3、他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即“苦、集、灭、道”。苦谛是佛教的出发点,认为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只要身处轮回之中,必然逃脱不了痛苦。集谛说明产生苦的根源,认为苦是由于人有欲望,就会产生后果,而后果就是苦的根源,这就是因果学说。灭谛说明如何消除苦,认为关键在于消除欲望。道谛则给出了修道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八正道的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绝对宁静、永远超脱的境界。
  对于这些教义的评价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诸行无常”指世界万有都是虚妄幻化,处于刹那不停的生灭流变之中,是无常的;“诸法无我”指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人类也是如此,只是由于无名的烦恼熏染,人才迷执于我体,困扰于生老病死,轮回于六道之中,因此,人们只有悟破我体实无,才能外不迷于境,内不迷于我,于境知无常,于我知无我;“涅磐寂静”指只有如此才能解脱起惑造业转生死所招来的苦恼,进入寂静无扰之涅磐境中。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16
【大藏经】
又作一切经、一代藏经、大藏、藏经、三藏圣教。指包含三藏等之诸藏圣典。亦即以经、律、论三藏为中心之佛教典籍之总集。‘大藏经’一词,不见于印度或我国最早期之记载,于我国南北朝时代仅有‘一切众藏经典’、‘一切经藏’等称呼,直至隋唐之后,始有‘大藏经’之称,当时系指由朝廷敕命(钦定)纂集之一切经。早期之佛教经典,有九部经或十二部经之分类,此外,类编佛所说之四阿含、五部,而称为经藏;纂辑有关诸弟子之戒仪等,称为律藏;诸论师之撰述则称论藏。

原始佛典如阿含及诸律等,皆以口诵相传,经过结集、订正、确认后,成为圣典之权威,方以文字记录下来。大乘经典则反之,多以书写方式流通,如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一载用笔墨陀罗叶,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载用纸墨,持心梵天所问经卷四、宝女所问经卷四、普曜经卷八叹佛品等载用竹帛;亦有于壁上书写经文者。此外,正法念处经卷四十、卷四十六、大般涅盘经卷十四、梵网经卷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等,亦举出叶纸、桦皮、贝叶、纸、素白叠等名称。

大藏经之原典,原本有梵语、巴利语二种,梵语原典今已残缺不全,巴利语藏经及译自梵语之汉译、西藏译、自西藏译本转译之蒙古语译、满洲语译、西夏语译等大藏经,大体上仍完整地留存至今。现今流传之佛典,从语文上可分为:巴利文、梵文、藏文、汉文、日文、蒙古文、满文、西夏文、西洋文等数种;前二种为原始型佛典,后面数种则由前二种转译者。

(一)巴利文:巴利文三藏又称南传大藏经,为南方佛教所依据之圣典。其成立年代被推定为西元前二至一世纪。另据锡兰岛史(巴Di^pavam!sa )记载,西元第一世纪末,锡兰王婆他伽

马尼王(巴Vat!t!aga^man!i )于无畏山(巴Abhayagiri )精舍邀集五百圣者,书写口传的巴利三藏,此即今日巴利文大藏经之原型。后经多次变迁,至西元五世纪,佛音(巴Buddhaghosa ,又称佛陀瞿沙)前往锡兰,将当时用土语所传之佛典全部改为印度本土之巴利文,并彻底整理有关之注释书,巴利文三藏至此乃见完璧。其后,佛音曾至缅甸等地传道,巴利文三藏亦随之传布于缅甸、泰国、越南、高棉等地,故知巴利文三藏系以锡兰为重心,渐次流布缅甸等处。今

日巴利文系三藏有锡兰字、缅甸字、暹罗字,及柬埔寨字等之各种版本。十九世纪末期,泰王秋罗隆高五世(Chula Longkorn V)曾发起汇辑、校勘流传南方佛典,并以暹罗字官本刊行全部藏经,裨益学界至钜。此外,西洋佛教学者自十九世纪开始巴利文佛典之研究,故巴利文三藏之出版与传译情形颇有与日俱进之势。(参阅‘南传大藏经’3748)

(二)梵文:印度贵族本有一种流行之雅语,然佛陀在世时,由于主张四姓平等,故不采用雅语。佛陀入灭后百年顷,文法学家波尔尼将雅语详为厘订,便于通行,佛教徒亦采用之,以记录佛典,此即梵文佛典。梵文佛典与巴利佛典,孰先孰后,已不可考,惟其流布区域有泾渭之别。据传,于迦腻色迦王时,曾勘定三藏,凡无传本者皆书写之,已有传本者则校勘之,梵文佛典乃称完备。然现存之梵文佛典大多仅余片断,内容亦笼统而杂乱,不若巴利文三藏之完整分明。就教理而言,巴利三藏可说全属小乘教义,梵文佛典则大部分属大乘教义,其中多数早已有汉译本,然亦有不少尚未汉译之珍贵文献。近代在尼泊尔、西藏、中亚等地均有梵文佛典之发现,而以尼泊尔发现者为数最多。一八二二年,英人荷吉森(B.H. Hodgson)于尼泊尔搜集梵文圣典,共得三八○部新旧写本。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六年间,英人莱特(D. Wright)继续搜集,共得三百二十余部。

梵文佛典之所以多存于尼泊尔,据学者研究,佛陀入灭后三世纪初,中印度佛教遭到空前之教难,印度佛教徒多逃入尼泊尔。又于十三世纪,回教徒侵入印度,印度佛教徒再避入尼泊尔。其地气候苦寒,极适于梵箧之保存。除尼泊尔外,于阗、敦煌、高昌、龟兹等处,均发掘大量梵文佛典,对学界之贡献及影响极大。现存之梵文三藏原典虽仅吉光片羽,寥寥可数,然在西元一世纪顷即流入西藏、中国,早已翻成部帙浩瀚的藏文及汉文三藏,而于全部佛教经籍中,占着重要位置。

【大乘佛教】
大乘,梵语maha^-ya^na,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个人之觉悟(如小乘行者)为满足,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故称为大乘。以此为宗旨之佛教,即是大乘佛教。

西元前后,除比丘教团外,各地均有在家佛教信徒团体成立,彼等自称菩提萨埵(梵bodhisattva ,意为求觉悟者,略称菩萨)。菩萨一词于本生谭中,原指佛陀之前身,特用于未达佛果之修道阶段;上述在家信徒特具信心,自信必能成佛,故亦自称菩萨。此种教团中,亦有来自比丘教团者,彼等信徒逐渐纂集、传诵异于当时经藏(阿含经)之经典,如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此类经典叙述般若空之思想,并以诗歌赞叹佛陀永恒之生命,强调‘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思想,并诃斥声闻之希求自度乃不了义,重视六波罗蜜之实践德目,尤其强调布施之重要性。其行动不仅具有社会性、实践性之意义,且渗入浓厚之宗教情绪。

【小乘佛教】
梵名Hi^naya^naBuddhism 。原指部派佛教。西元前后,以救度众生为宗旨之大乘佛教兴起后,大乘佛教徒认为部派佛教仅系以个人修行为目的,乃贬之为低劣之教法,故称之为小乘佛教。惟现代世界各佛教团体均改称为上座部佛教(巴Thera-va^da-buddhism )。

自佛陀教化至入灭之四十五年中,其间教徒所应遵行之基本教法与戒律制度,大体上已经确立。然佛陀入灭百余年,小乘佛教先因律学,后因义学主张之不同而分裂成保守(上座)、革新(大众)两大部派,至佛陀入灭三百年顷,此二大部派复分裂为二十个部派,每一部派均是以烦琐、形式、学问体系之阿毗达磨(梵Abhidharma )论书为中心之比丘教团。

我国华严宗曾就教理之深浅,将二十个部派类分为下列六宗:(一)法我俱有宗(主张法、我皆为实在),如犊子部。(二)法有我无宗(否定人我,仅承认法为实在),如说一切有部、上座部。(三)法无去来宗(主张惟有现在之法为实在),如大众部。(四)现通假实宗(主张在现在之法中,有实在之五蕴与假存之十二处、十八界),如说假部。(五)俗妄真实宗(主张在五蕴之中,只有出世间法为实在,世俗之法乃虚妄),如说出世部。(六)诸法但名宗(主张并无所谓之实在,一切皆为虚妄假名现象而已),如一说部。

佛陀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缘起说、五蕴说说。

四谛说

在贝拿勒斯第一次讲经时,佛陀便对信徒们提出了四真谛的思想,奠定了他的学说基础。他首先谈到,世界除了痛苦(苦谛)之外,别无他物。生老病死只能带来苦难。人的痛苦源於对生的执著与永远不能满足的贪求幸福的欲(集谛),因此,为人消除痛苦,求得寂静之乐,必须使自己从欲望中解脱出来,并将欲望泯灭(灭谛),而其途径便称作道(道谛)。佛陀对最后一谛作了精癖的阐述,认为这是人为了消除痛苦和获得涅盘的必经之路。他对涅盘下的定义是永远的极乐,没有欲望,没有愚昧,没有时间,也没有苦难。涅盘终止了周而复始的轮回转世。

佛教对每个人都敝开大门,无一例外:不论其性别或社会出身,所有的佛教徒都属於同一团体--僧伽,为了获得般若智,每天必须长时间地静思四谛,并遵循佛陀所制定的戒律。

缘起说

缘起说是原始佛教的哲学基础。所谓「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或条件,离开了关系或条件,就没有任何事物的生灭变化。原始佛教用缘起说观察人生,把人生分为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十二个环节--十二因缘说,指人生的痛苦是由无知所引起的,只有消除了无知才能获得解脱。

五蕴说

五蕴说把世界分成五蕴,而「蕴」是积聚、堆的意思。五蕴即色蕴(物质现象)、受蕴(感觉)、想蕴(知觉或表象作用)、行蕴(意识或认识作用)。在色蕴中包括地、水、风、和火四大原素及由这四大原素所组成的感觉器官以及感觉的对象,这五蕴在相互集合中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我们应当深信。佛法如海,唯信能入!

参考资料:佛学大词典, 网上资源

第2个回答  2007-04-16
把这些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再来
1)http://baike.baidu.com/view/42289.html
http://sutra.goodweb.cn/
第3个回答  2007-04-16
随喜
第4个回答  2007-04-16
老大,您真 有一套,我还能把那些内容都给您贴上去啊,您可以去百度搜啊,又不是搜不到,
我只可以给你一点评价
他们不管在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上面来说,都是无价的

佛教三问
其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藏」有容纳收藏的意义。2、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

关于佛的三问?
1.佛陀从来没有要求人人都出家学佛,在家学佛一样可以证果解脱。小乘是比较重视出家的,但是在家学佛也可以证得三果阿那含,阿那含是“不来”,此生终了、不生欲界,下一世必证阿罗汉,所以证得阿那含实际就是解脱。大乘就更不用说了,维摩诘菩萨是在家证果的典范。2.虽然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质,但毕竟...

佛教问题,知道的才回答
第一:依照佛陀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第二:我们凡夫很难从根本上来分别是否善智师,因为善智师,一切法任用无碍,但是有些却是逆我们的意识观念而行,凡夫容易排斥!但是邪师倒是容易辨别。一切贪着名利相的,色相的,贡高我慢的,等等,皆应远离!第五:不生亦不灭,不常亦...

【佛教】关于咒的问题
三问:六道转轮冤冤报,冤冤相报何时了?地狱不空先成佛,有何脸面自夸高?四问:狼要吃羊虎食羔,何不虎狼改吃草?牛羊都行菩萨道,个个牛羊成佛了?五问:有魔杀人欺善曹,尔不杀生抱头嚎,如此怎有菩萨道?西天魔焰万丈高!六问:男欢女爱犯戒条,父母生你地狱报?乌鸦反哺羊跪乳,看你不...

佛教的几大疑惑,有人能清楚正面回答吗
第四问,佛经上说:'’ 若有众生,[url]http:\/\/出佛身血[\/url],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url]http:\/\/无间地狱[\/url],千万亿劫,求出无期’’等语,似乎感觉佛也挺在意世人对其态度,奖励支持佛教的行为,惩罚反对佛教的行为.这里让人感觉是为了维持佛教的持续传承而制定的,不理解佛自称是...

梦参老和尚念佛三问
问:末法时期,众生修习佛法,大多是属于种善根阶段,这样也可以达到念佛三眜吗?梦参老和尚答:这个话是有矛盾的,有什么矛盾呢?种善根,种善根就是闻到一次,尔后也不修,也就放弃了,这是种善根。像我们在佛堂里头,到这儿来念佛!或者定期的来这儿修行,这不是种善根的。种善根是闻到就走了,...

黄龙三关基本介绍
黄龙派,以临济宗的"黄龙三关"说教方式闻名。这三问是:首先,"人人有个生缘,如何是汝生缘?",暗示了众生皆因业报轮回而来;其次,"我手何似佛手?",寓意人心性与佛性的平等,皆有成佛的可能性;最后,"我脚何似驴脚?",揭示了人与众生的无本质差异。这三问旨在引导学人破除执着,树立佛教的...

了解佛教看什么书
圣严法师的《佛学三问》,其中的《佛教入门》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佛教的起源及相关知识,内容客观翔实,没有神话色彩

宗教为什么能够在阶级社会里得到传播和发展?
正教,对人的关怀被称为终极关怀。通常所说的就是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宗教对人生、宇宙的认识不同于常人,也不同于现在的科学。佛家有十方世界的说法,有六道等等。人的生命也不是一生一世。正教劝人向善,讲积善因,结善果。给能修炼的人一条路走,成天果,走出六道轮回...

黄龙三关的答案是什么
第一种解释认为第一问的含义是为人人皆因前世因缘转生而来,谁也摆脱不了业报轮回;第二问是说人的心性与佛相同,都有成佛的可能;第三问,认为人与其他众生无本质区别。后两问是建立在佛教广大的同情心的基础之上的,既让人看到成佛的可能和希望,又使人警觉堕落于轮回的危险。另一种看法是:黄龙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