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何意???请帮忙解释一下!

1、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2、什么是“无为管理思想”??
3、这二者有什么联系???

请大家帮忙,谢谢!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
早在一九八八年一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在会后发表的宣言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正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面向二十一世纪,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国有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机制不活、结构不合理,管理薄弱、负担沉重。致使经营困难,亏损面增大,不少企业陷入困境,企业管理滑坡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份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仅是道学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管理内容的智慧结晶。如何评价和领悟并用之于实践,历来受到各阶层管理者的重视。古今中外有不少运用"无为"管理思想而取得令人赞叹的典例,更进一步表明了"无为"思想在管理上的精深微妙之处。本文试图就中华传统文化向现代经济发展转换的一个方面:即:"无为"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这一 专题进行研讨,着力领悟老子的"无为"思想,探索"无为"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转换,研讨"无为"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上的运用等问题,以使"无为"思想这个传统管理思想的中的瑰宝能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放射出新的光芒。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无为"思想

1."无为"思想的产生

"无为"思想产生于我国先秦时期,大量表现在道学的创始人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之中。老子著书时,正处在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转变时期,根据大量的史料看出:在我国的春秋中叶,冶炼技术已经很发达了,随着冶炼技术的普及,铁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农业和工业生产上,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扩大了生产的领域,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推动了商品生产,使商业发展迅速,商品交换日趋活跃,促进了土地的自由买卖,提高了人们的商品意识,加速了经济制度的变革,使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制转变。这种剧烈的转变,触动了政治上的动荡。这种转变加速了竞争,引起了诸候国相互间的掠夺和战争 形成了大国间相互争霸,小国依赖于大国,因此,统治者便加重对百姓的税赋,使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形| 成了两极分化,统治者生活奢侈,百姓饥寒交迫,这种分化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纷纷起来反抗,统治者就采用严刑来约束人民以维护其统治。

以上是春秋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概况,也是老子写出《道德经》而产生"无为"思想的社会根源。在贵族们贪得无厌,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的现实面前,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以实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后来又得到儒家、法家的推 崇发展,形成了道、儒、法三家的"无为"思想体系。

老子在《道德经》五千言中,字里行间以"无为"思E想一脉相贯,用"无为"两个字在一起来直接表达思想共十次,可见其份量之重。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夫子也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由此可见"无为"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2.对"无为"思想的认识

自老子提出"无为"思想后,历来对"无为"的理解. 和认识上是众说纷云,阐释各异。

.西汉淮南王刘安等所著的《淮南子》中用了相当多的 篇幅对"无为"进行阐释,认为"无为"思想不仅仅是修身原则,而更主要的是代表一种政治主张,指出老子| 的"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以柔克刚,以静制劲,以后制 先的治国原则。如在该书《原道》中说:"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漠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对"元为"思想持积极肯定的认识。而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对"无为"思想则持否定的 观点。在他所著的《老子衍》里极力主张有为,并说"无为"不是道,他认为一个治理国家的人,如果真正无为,空悬在万人之上,有什么用呢?他反对老子的"无为"思想,认为是提倡软弱退让,无所作为,对社会、人生采取冷漠态度,不足以取等等。面 对于一种学说和思想的理解认识,其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体验,哲学观点、政治主张等多方面去综合领悟,仅从"无为"这两个字义上去推演,难免产生误解。因此我们要从《道德经》的五千言中品读静思,便会大彻大悟;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 万物之母。"这是老子为"无"和"有"的阐释立下的原则。"无"和"有"分别指"道"的两种特性,“无"指道无形而不可见;"有"是指道虽无形而实存。"无”这里不能单纯地按"没有"和"不"去解释,而要从道的 原则去理解。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宇宙. 是本体和万物的根源,也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道"的深远奥妙就是透过"无"和"有"加以观察领悟的。老子在《道德经》中给"无"和"有". 赋予了特殊意义,以此让人们领悟"道"。"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产生,是. 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三层含义。一是 顺应自然不妄为,"道法自然"是"无为"思想的根基。. 一年四季交换,万物自生自长,"道生之,德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51章)。老子认为这就是天之道的"无为",所以人之道也应效法 天之道的"无为",遵循自然的规律,让百姓自作自息; 二是遵循客观规律去为,因为老子从来就没有说过要无所作为,就连五千言最后一句话都还在强调要为:"圣人之 道,为而不争"。"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三是老 子根据自已的政治主张而设计的治国方法,"故有之以为 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11章)。就是说有形的作 为之所以带来利益,是因为无形的作为发挥了作用。对管 理主体提出了要求,管理主体要"无为 容人、谦退、守柔,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3."无为"思想在管理上的意义

当我们领悟了老子的"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后不难 看出其中包容着广泛而又深刻的管理内涵。并非是玄之又 玄的空泛理论,而是中华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 老子的"无为"思想向我们提供了管理的原理和模式。 "无为"通过"有为"来体现,实现"无不为"即"为一 无为一无不为"这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在今天,我们 也不得不为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揭示出了管理的奥妙而 折服。 纵观《道德经》五千言,我认为"无为"思想的管理 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了管理的原则"无为"管理思想要求管 理主体的"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和 事物本性的事。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遵循道的原则,效法天道,实现人. 与自然的平衡,达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提出了管理的方式。老子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57章)。这种"无为而治"的领导管理方式,就是要领导者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运筹于心而不强 作妄为,去为道德规范和行为认同,使人们能自觉地去实现管理目标。. (3)、强调了管理主体的修身。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道德经》. 第2章)。他很看重领导者的修身在治国理民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领导者,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不主观行事,. 不以私据有,胸怀大志自谦而不居功。并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称为"三宝",作为修身原则,领导者要坚持做到慈爱不偏心,待人一视同仁;做到节俭,有不尽用;做到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具备了这样的无形作为才 能治家、治乡、治邦、治天下。 (4)、讲求管理的艺术"无为"思想在管理上讲". 不争"和"守柔"之智,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66章)。这里的"不争"是无形 的去争,把"不争"作为"争"的一种策略和手段,达到 最大的"争",实现不争善胜。对于"守柔"老子认为在 自然界里,新生之物都是柔弱的,但总是充满生机和最具 有活力的,这是"生"的自然法则。"无为"就要"守柔',去效法自然。所以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 坚"(《道德经》第43章)。讲柔弱胜刚强,似水无坚不摧, 在管理上,将自已处于柔弱的位置,充分发掘潜力,扬长 避短,后发制人,便能攻无不克,无往而无不胜。"不争" 和"守柔"体现出"无为"思想的一种高超的管理艺术。

二、"无为"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转换

1、"无为"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作用

企业的决胜在市场,市场的决胜在管理,企业管理 是一个企业兴衰的关键。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从计划经济 步入到市场经济,企业面临的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 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处于竞争的激流之中,必须将企业管理 列为改革中的关键内容。管理的提高必然带动企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的全面增长,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不少国有企业已陷入困境难 以自拔,国有企业的亏损额和亏损面在加大。症结在哪里? 我国当前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变型期,新旧矛盾冲突加剧。出现了不少企业过去是:依靠政策,淡化了管理,靠政策要效益,现在还是这种观 念。忽视了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还有认为机制转变就能使企业活起来,没有在企业管理上下功夫,依赖于股份制或实行承包就会自然地解决老问题,. 形成了"以转代管"、"以股代管"、"以包代管"的错误观念,结果给企业管理带来更多的后遗症。改革以后,. 将企业从国家的怀抱中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人们的观念要有一个全新的转变。历史积累下来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等等。这些矛盾目趋突出的表现在企业管理上,使企业管理的难度加大,致使国有企业发展不尽人意、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而对这种情况,从上到下都在探索着一条搞活国有企业的路。我们为什么不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精神资源呢?记得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断言:"今天保留下来的和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精神气质和中国的人事事务在许多方面,将对日后指引人类世界作出分重要的贡献。"作为中国的企业和企业的领导者,就更应该从我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中去吸取丰富的营养,完善现 代企业管理,让"无为"管理思想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 对领导者的修身原则和品德规范与现代的政治素质结合, 有利于提高领导者的思想品质;其二,"无为"管理思想 中的遵循客观规律,不凭主观去妄为,这是管理上的永恒 道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其三,"无 为"管理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领导管理方式是改变当今 企业管理薄弱的一副良药。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无为"管理思想在古今中外的 管理实践中取得了富有成效的验证。如我国古代有汉初运 用"无为"思想治国的黄老政治,唐初的贞观之治;现代 有美国纽约的贝尔实验室以"无为"思想指导科研,收效 甚丰;在国内有近年来在企业界异军突起的成都恩威集团, 其总裁畜薛永新将"无为"思想用于本企业的管理实践,使 该企业发展迅猛。有一本书叫《道与人生》,专门介绍了 这家企业运用"无为"思想管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运用"无为"思想管理现 代企业大有作为。

对于管理,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 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一一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一一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已指挥自已,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67页)马克思所说的指挥就是指管理。现代管理学者孔茨对管理的解释为管理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集体劳动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

对管理的职能而言,一般都赞同西方最早提出管理职能的法约尔的五职能说。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些都是近、现代的主要管理观念。

早在我国二千多年前产生的"无为"思想,既有对管理主体的素质要求,又有管理的行为方法和竞争谋略等丰富的内容。认真研究"无为"管理思想,以"有为"和"无为"的转化到实现"无不为"。这个管理过程就蕴含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基本原理,"无为"管理思想更看重领导者的管理品德。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谋略家和指挥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讲修身,所以说"无为"思想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可以用之 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并具有永恒意义的管理思想。 现代管理思想也是逐步发展形成的,传统管理思想是 现代管理思想的基础。从古到今,管理的作用就是体现在 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去争取最佳效果, 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运用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就象许多治病的良药一样,一单祖传药方其配方不变,由于当今科技的发达,采用先进方法提炼研制再配以新的成份,使药效 达到最佳治病效果更好,所以我们不能墨守陈规要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扩展。这与运用"无为"思想管理现 代企业的道理一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领悟"无为"思想 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借"无为"管理思想在千年的管理实 践中积累的经验,用现代的眼光审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 题,将"无为"的管理原理溶入我们的企业管理之中,促 进企业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借助于中华传统管理的底蕴使 企业充满活力。

3."无为"管理思想的现代转换

也许有人要说:老子的“无为”思想产生在2000多年前,现在是高科技时代,古人那一套行得通吗?从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形势来分析,可以说从改革以来,不少 的路子都已探索了,其效果不尽人意,收效不明显。怎么办?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可以借鉴但决不能照搬硬套。因为我们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不同,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思想观念与西方不一样。照搬照套,势必造成事与愿违。因此,我们深深感到:"无为"管理思想的现代转换将有利于充实和改善我们的管理内容和方法,使企业得到蓬勃发展。是适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的,这才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老子的"无为"管理思想中,"无为而治"最具有其代表性。浓缩了"为一无为一无不为"的管理全过程,形成了典型的"无为"思想管理模式。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无为而治"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对领导者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又有管理的行为方法和管理艺术等,究其内涵应该是与现代管理思想是相通的。既然如此,当务之急就是要让"无为"管理思想从传统走进现代,将现代管理的新内容充实到"无为而治"的领导管理模式之中,完成"无为"思想的现代转换,使我们的现代企业管理更具中国特色而实现我们的改革目标。

三、"无为"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的时代,新旧观念交错、新的机 制尚在形成之中,而旧的机制仍在运作。市场竞争加剧,l国际间的竞争从冷战结束后,由军事竞争转化性为全球的 经济竞争。高科技的日益发达,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严竣地检验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 而综合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管理能力。面对这样一种态势,面对我们企业的困难,不是靠几句华美空洞的口号或单单 依靠建立股份制等方式,就能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在这 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经济基础 薄弱还拖着沉重的负荷,要赶上发达国家,实现富民强国, 任重道远。要迎接挑战,重视管理,增强活力,提高竞争能 力这一艰巨的课题摆在我们企业的面前。也为"无为"管 理思想的运用和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良机。要使一些企业 走出低谷,那就应该倡导"无为"管理思想,将"无为"的智慧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与诸多的先进管理方法 有机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促 进企业全面发展。

当我们认识了老子的"无为"管理思想所具有的丰富 内容和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后,如何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以体现出其蕴藏的巨大作用来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 题。在这里我想就"无为"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 运用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研讨:

1、运用"无为"思想"修身" 提高领导者的道德品质

"无为"管理思想在管理上首先强调领导者的"修身" 使其具备人格力量。老子对领导者的美德是这样勾勒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 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道德经》第8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善 原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各有分解。其宗旨就是作为领导者要 有水的品质:滋润万物而不争名争利,处在众人都不愿去 的地方,这样更接近"道",也就是更容易掌握到客观规 律。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坚持善德、奉献仁爱之心,说话讲 信用,办事求公道,发挥自已的长处,顺应自然,选择和 把握时机不妄为。这就是一个领导者应该有的思想品德。

当前,我们要着力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最核心的问 题,就是要研究解决培养和造就一批社会主义德才兼备的 企业领导者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一批好的企业, 当我们认真地分析时就会发现,这些企业的成功,并不仅 仅在于其外部条件的优越,关键在于这些企业有好的领导 者,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不同的情况和困难面前, 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以高尚的人 格力量引导职工,使企业走向兴旺。我们也看到有的企业虽已处在濒临倒闭的边缘,但由于换上了好的领导者,企业面貌大变,使其迅速地走出困境。也有本来是个好端端的企业,因领导者自身出了问题,将企业拖入绝境。可见领导者道德品质的优劣对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领导者的"修身",以提高道德品质。在这个方面,老子给我们开辟了一条"修身" 之道。

领导者如何"修身',归纳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内容,大致有四个要旨:

(1)、在少私寡欲上,"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7章)。领导者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才能成为众人前头的领导。将自身的利益置之度外,便能获得众人的拥戴。老子认为:"五色令人 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12章)。在欲望上要节制,不能过分贪求。当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四忌四求";一忌"私心",务求正确对待群众;二忌 "贪心",务求正确对待利益;三忌"野心",务求正确 对待权力;四忌"色心",务求正确对待生活。两相比较, 可以说"无为"管理思想对领导者的"修身"要求与现实 是吻合的。老子说得好:"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 居"(《道德经》第2章)。即一个领导者应身教重于言教, 正人先正已,不居功不钻营私利。老子认为,"道"生万 物,德养万物,是无私的。人依"道"而行,也应无私。 老子所说的无私并不是要人们完全没有私,而要先人后已、 先公后私。这也反映出老子的人生观。一个领导者能做到 少私寡欲,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起好表率作用。(2)、在自谦自省上,在老子看来自谦的表现是:不 自大,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为自大反而 不能成其大;自我显扬的反而不能彰明;自以为是反而不 能昭彰;自我夸耀的反而不能见其功;自高自傲的反而不 能成为众人之长。足见自谦之益了。领导者要善于自省,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33 章)。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认 识人使用入,但充分认识自已才是真正的明智。如果不经 常自省,连自已都不能够认识又如何能认识他人,发挥他 人的长处呢?老子又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道德 经》第71章)。领导者要在自省中找出自已的不足而加强 "修身",不自省不知道自身的不足就会带来弊端。

(3)、在功名荣辱上,老子提出:"功成而弗居。夫 唯弗居,是以弗去"(《道德经》第2章)。不居功不自骄 是领导者"德"的体现,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有为", 则是领导者无形作为的大忌。不求一已之功名,正显示出 领导者人格的崇高,因而胜过功名,名垂青史,"死而不 亡者寿,"在职工心目中树立高大的丰碑。在荣辱面前, 老子的看法是:"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道德经》 第13章)。他提倡看淡个人荣辱,崇尚事业,一个领导者 投身于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其荣辱已在身之外了。如果看 重个人的荣辱,则如大病患身,惶握不可终日就难以管 理好企业。

4、在思想品质上老子提出了慈、俭、不敢为 天下先。他称之为"三宝",也是领导者品质的三要素:一是领导者要慈爱对待下属;二要节俭,没有节俭的精神就管不好企业;三是在自身的利益上不要走在从人的前面。有不少人认为老子讲的:“不敢为天下先”,是指任何事情都不能走在人家的前面。按此解释,事事都落后 于人,那怎么能上进和发展呢?老子在此将"不敢为天下先”与慈、俭相连称为“三宝” ,主要是从领导者思想品质意义上来说的,更多是指在自身的利益上 不敢为天下先。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那一个不是在这三个 方面做到了的,而身败名裂的领导者正是因为失去了这 "三宝"。现实中有不少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以老子的"无为"思想来看,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领导 者的"修身”,才能达到无为的 境界,实现无不治。

要使我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保证跨世纪宏 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 管理和发展企业,就需要高素质的企业领导者。领导者要 在讲政治的基础上,加强"修身",使自已能成为有知识、 懂业务、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能胜任领导企业的工作。我认为领导者的"修身"和外部监督是辩证统一的。 "修身"是在外部规范的要求下进行的,要努力与外部的 规范相适应;而外部的规范及其相应的教育、帮助、监督 最终是经过自我"修身"才能起作用,因此要提高领导者 的道德品质,关键还在于自我"修身"。

现在有一些企业的领导者强作妄为,受拜今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不能自律,有 的被撤职,甚至堕落为人民的罪人。如原 天津市友谊公司副经理施建坤等人在出访美国期间将考察任务置于脑后,却忙于去色情场所观看脱衣舞女表演,丧失了国格人格,受到了撤职处分。原贵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董事长闰健宏在任职期间贪图私利,侵吞巨额公款、最终. .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还有象王宝森、禹作敏等一件又一件的典型案例,深刻地告诫我们,一个领导者离开了"修身",就会丧失起码的道德品质,特别是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的越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而利用他和抬轿子的人多了,就很容易出问题而发生权钱交易、腐化堕落。其实.从中央到企业,在对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上有一套一套的严格规定,但由于领导者自身不能坚持"修身 ”.自以为只要没有人看见,贪一点算什么,结果使自已一步步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结合现实来感悟老子倡导的"无为"思想的"修身"之道,更能认识到他提出的无私、无欲、知足、外其身、后其身,三宝等"修身"原则的特殊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在培养和教育企业领导者的时候,除了坚持政治原则外,. 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塑造良好的品质,廉洁白律上就会产生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使其自觉地 按正确的政治和道德准则去行动,自觉地培养浩然正气, 抵御歪风邪气,真正做到廉洁奉公。

2、运用"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增强企业的活力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出现的一些危机,企业管理上的问 题是病症之一。前面我们探讨了运用"无为"思想,提高 领导者道德、品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领导者又如何将" 无为"思想运用到管理的实践之中呢?

美国的管理学家孔茨认为领导的作用是"领导一般 可简单地解释为影响力,或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 从而可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的目标而努力。"领 导要行使领导职能,体现领导作用,必须要有一个行之有 效的领导管理方式,这是现代企业管理中要解决的重要问 题。西方管理学者提出了若千领导管理方式,大玫分为两 大类,一是以工作为中心;二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中心, 还有一些中间形式。一直争论不休。

而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的领导管理方式,其原则就是让领导者做到“无为”,人们就会心干情原地为实现 群体的目标而努力。值得我们当今借鉴。"无为而治"的 领导管理方式,是以领导者自身的品质高尚为基础的,强 调领导者自身素质的影响作用,"无为而治"就是把领导 者卓越的无形作为体现在有形作为上,达到管理上的"无不为而实现管理目标。

将"无为而治",的领导管理方式用到我们现代企业管 理中去,就会产生使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管理职能综合运作,发挥出更好的管理效果。最重要的是能 够解决管理中最难协调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 老子的"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道德 经》第57章)。后来发展到以道、儒、法诸家形成的观点: “君无为而臣有为”。 要将这种领导管理方式用于实践,首先要从管理的角 度去认识和理解"无为"和"有为",才能做到“君无为而 臣有为”。

下面我们就运用无为而治如何“君无为而 臣有为"的问题进行探讨。

1、管理企业首先要提高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强化道德品质修养,恪守老子提出的三宝。正人先正以身做则,才能作到“无为”。所以领导者不能凭主观去妄为,常知不足,不断"修身",充实新的知 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2)领导者不能将企业内部的事统得太死,事无巨细 都去干预过问,丧失管理的权威而影响"无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06
一,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
意思是: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所以不一定就是实在的,多的就好,有时候少比多好要强,不满比多余的还要好。
二,无为管理其实就是指虚字,什么都不管,比什么都管要强得多。
三,其实2者联系就是无为2字,前者主要是说虚比满好,后者主要说不管比什么都管好,其实意思都是差不多的。
第2个回答  2007-06-29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这是《九阴真经》里的话。当然其根源是《道德经》,因为在小说中九阴真经本来就是道家的武功秘籍。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所以武功之道就是要以虚击实,出招不能太老,要留有后劲!这样招式,力量才能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这和武当的太极理念也是相通的。
这种观念用于管理道理也是一样的,提倡虚实结合,以柔克刚。
2、无为管理思想,借用楼上朋友的观点
因此,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三层含义。一是 顺应自然不妄为,"道法自然"是"无为"思想的根基。. 一年四季交换,万物自生自长,"道生之,德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51章)。老子认为这就是天之道的"无为",所以人之道也应效法 天之道的"无为",遵循自然的规律,让百姓自作自息; 二是遵循客观规律去为,因为老子从来就没有说过要无所作为,就连五千言最后一句话都还在强调要为:"圣人之 道,为而不争"。"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三是老 子根据自已的政治主张而设计的治国方法,"故有之以为 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11章)。就是说有形的作 为之所以带来利益,是因为无形的作为发挥了作用。对管 理主体提出了要求,管理主体要"无为 容人、谦退、守柔,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3、二者的关系
一脉相承。都强调要遵守规律,多运用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3个回答  2007-06-26
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
【意译】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http://www.hroot.com/viewhtml/html/5745.htm
第4个回答  2007-07-01
1、比如射击,偏了拉回而已!偏上则上有佘下不足;偏左则左有佘右不足;。。。。。

衡中而已!

2、无为而无不为是得无为管理也。
无为是为于未始,是务本,本立而道生!
就是说你把最根本的做好了,许多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也就不必去做了;根本的没做好,你就要忙于由此引起的枝枝叶叶;而一开始就务于枝枝叶叶,你就做不好根本的,就会忙碌于枝枝叶叶;是为有为与无为之别!

3、中的中心是一条线,这条线的始端是为本。
务本行无为;延伸线行中道。
以上是为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可以去看我的空间和新浪博客里面有有关文章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此句何意???请帮忙解释一下!
按此解释,事事都落后 于人,那怎么能上进和发展呢?老子在此将"不敢为天下先”与慈、俭相连称为“三宝” ,主要是从领导者思想品质意义上来说的,更多是指在自身的利益上 不敢为天下先。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那一个不是在这三个 方面做到了的,而身败名裂的领导者正是因为失去了这 "三宝"。现实中有不少事例...

足乎己无待于外
待,等待;外,外部,是说不要等待外部的认同,亦指要关注己心。当然,韩退之言说此句时有语境,他是在论中国古时仁义道德时如是而说。全句是博爱谓之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退之此言与我之所解似未全然相同,然,以我之今人今时之见,从此处入手...

帮忙分析一下此话何意
弱而愚者,不知谁看得起他、谁看不起他。是说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弱而智者,最在乎谁看得起他、谁看不起他。是说因“弱”而自卑,找存在感,其实还算不得“智”强而愚者,以为无论是谁,都看得起他。是说“空有一身“力气””或者机缘巧合,而有所得,却自以为是,自大,认为他所谓的“强”一般人无...

古人云,此句何意?
悠闲之过 译文:古人希望人们知道务农的艰辛,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 ,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粮食的获得,要经过春种、锄草、收割、运载、脱粒、簸扬等多种工序,才能放进仓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此句何意???
此词是李鸿章的言志诗。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自家的家馆棣华书屋学习。当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值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危机、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社会环境的熏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期的李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

此句意指
1、比如射击,偏了拉回而已!偏上则上有佘下不足;偏左则左有佘右不足;.衡中而已!2、无为而无不为是得无为管理也.无为是为于未始,是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是说你把最根本的做好了,许多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也就不必去做了;根本的没做好,你就要忙于由此引起的枝枝叶叶;而一开始就务于枝...

弦上黄莺语, 入耳白头吟。何意?
此指官贵人家女子的闺一说犹青楼,妓女所居。堪惆怅:堪,“那堪”的省文。此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香灯:即长明灯。通常用琉璃釭盛香油燃点。流苏帐: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干车马、帐帐等物上。此指饰有流苏的帷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此句是当黎明之时将要出门离去女子留着...

...元子说道“你遇见我就该倒灶,干我甚事”此是何意,尤其解释一下...
第一个我应该是我(孙悟空)这样的一类人的意思,并不是指他自己本身;第二个我就是孙悟空自己了。

送君者皆自涯而返,君自此远矣 请问此句何意?词句表达的意境,情感是怎样...
下辈子。没有留恋,亦无悔改。不再回忆,心平气和地接受无可预料以及无以为继。节制抑或遗忘将成全彼此。必须走出黯淡的绝望,迈向快乐的绝望。别人说,一个人若太具备感情,是会自伤及伤人的。的确如此。事情的结果是,它已经告终。因为曾经有过如此的空虚与暴戾的时候,所以会对新的因缘更为郑重。

彦回少立名行何意披猖至此门户不幸乃复有今日之拜翻译?
【彦回少立名行,何意披猖至此! 门户不幸,乃复有今日之拜。】此句的意思是:褚渊(字彦回)从小就树立了好的名声和形象,没想到今天竟然会做出如此猖狂、为虎作伥的行为!我们褚家真是家门不幸(出了褚渊这样的败类),才会又有褚渊今天被那篡位夺权的齐国皇帝拜为司空这样的事情出现。此句出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