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先生的辞世句,《三国志》并未记述,只是提到了孔明生前,曾经上书刘禅,书言:“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当然,这不是卧龙的辞世句,可是也不难推测卧龙先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和抱负,在死前化作的一缕忠魂。《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很好的发挥了想象,更加巧妙的描述出武侯辞世的情景:
「福(尚书李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
真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何不感人?临死还不忘了推荐后继人才!(当然,为啥不早点安排好乜……可怜孔明为何定要每事躬亲,却不注重培养接班人?==)
最后几句,难道也暗示了蜀国无人,不久将亡?不论如何,每每读此,不由叹息!
说罢孔明,不得不说刘皇叔。刘备的遗言,在《演义》中被描述成:“君才十倍於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如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对诸葛亮猜疑,是真的那麼宅心仁厚,还是别有用心,就见仁见智了。但是文学上的东西没有历史的证据。历史上的刘备,倒是曾经给刘禅下了一道遗,其内有云:“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可见刘备是对刘禅寄予期望的,所以玄德公是绝对不会诚心说出如演义中的遗言的。
同为三国时期,有七位名士,并称竹林七贤,其中有位精通音律的古琴演奏达人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嵇康先生。说到这位老兄擅长弹奏的名作——《广陵散》,拜金庸先生恩惠,可谓尽人皆知了。嵇康是曹操的曾孙女婿,和篡了曹家天下的司马氏始终不睦,最后被司马氏借故杀害。嵇康死前索琴弹了一曲《广陵散》,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从此绝矣。
愤世嫉俗、桀傲不驯,刚正不阿,有慈无威。此乃真雅士也。
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因‘‘抗粮哭庙”罪遭被斩。其于狱中作家书,曰:“字付大儿看: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得传,我无遗憾矣。金圣叹绝笔。”可谓一叹~临刑又作遗言:“豆腐乾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可谓二叹!~
此君处世过瘾之极,死於哭庙案亦正是其士人风骨,临死尚不改诙谐,视死生若虚无,此乃真狂士也。好个狂生!不过他说的甚么甚么胡桃火腿滋味,本山人试过,却嚼不出来。
又有传说:金圣叹临刑,见儿子哭得凄凉,出对子曰:“莲子(怜子)心中苦”,儿子哭得伤心,无法作对,金圣叹笑:“傻孩子,这有什麼难对,梨儿(离儿)腹内酸不就好了?”狂士亦不舍骨肉亲情,可谓三叹……
中学历史课,让我记住了一位清朝爱国将领的名字:顺治年间的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其时英人侵略,进犯定海,葛英雄率众抵抗,《清史稿·葛云飞传》记载:“敌萃攻土城,云飞知不可为,出敕印付营弁,率亲兵二百,持刀步入敌中,转斗二里许,格杀无算。至竹山麓,头面右手被斫,犹血战,身受四十馀创,炮洞胸背,植立崖石而死。定海义勇徐保夜负其尸,浮舟渡海。是役连战六昼夜,毙敌千馀,卒以众寡不敌,三镇同殉。事闻,宣宗挥泪下诏,赐金治丧,恤典依提督例,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谥壮......事母孝,母亦知大义,丧归,一恸而止,曰:‘吾有子矣!’”有其母而有其子乎?
清史稿虽然没有提到葛云飞总兵的遗言,但看到不少文章,说他临终还喊了一句“好汉们跟我杀贼去!”每读到此,热血沸腾,可惜清史稿无此,未知属实否也。也罢,英雄言未知,壮士像永存!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弥留之际,曾在三份遗嘱上签名,分别是家事遗书、政治遗书和致苏联遗书。今日中国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出自孙中山留给国人的政治遗嘱。他当日托咐何香凝要“善视孙夫人(宋庆龄)”,“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在对苏联遗书中,孙先生提出:“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弥留之际,孙中山喃喃道:“和平……奋斗……救中国!”
家国天下,均念心中,一息未尽,一念永存。仁哉、智哉、博哉!
日本战国时期的石田三成(1560-1600),在关原之战失败后被敌手德川家康处以极刑。临刑前三成口渴想吃茶(一说喝水),偏巧此时没有茶,警卫兵说手头有柿饼(一说柿子),若口渴可吃之。三成说柿饼生痰,所以不吃。警卫兵听了这话便笑道:即将杀头的人还怕生痰,真滑稽。于是三成说:“对于你们那样的人当然是对的,但考虑大义的人,即使在杀头的一瞬间还要保重生命,因为他无论如何要设法实现宿愿。”
历史上对三成的评价,毁誉参半。但仅观此一行,便值得后人记颂。
比较于《三国演义》里吕布部将——有“陷阵营”之称的高顺,临刑不发一语,从容赴死,可谓一文一武,死的相仿,视死如归。壮哉!
宋代抗金大臣宗泽,率领岳飞等部下南征北战,几次大破金军。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人大举入侵,宗泽又大破之,金兵溃不成军,尽弃辎重。自此宗泽威震天下,金人畏惮宗泽,都称“宗爷爷”。因为有靖康耻在前,宗泽于建炎元年七月起,一年上疏24次,力劝宋高宗还京,以图恢复北方失地,均为奸佞所阻。泽忧愤成疾,疽发于背。宗泽明知自己病重,在世不长,却还是念念不忘地请求赵构回銮开封,誓师北伐。临终无一语及家事,惟连呼“渡河!渡河!渡河”而逝。
三呼渡河,心无他物,唯一国字耳。为国忘家,继之以死,令人动容。
不过,有时临终言行,未必就是其人真心本意,所谓周王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身便死,一身真伪有谁知?
这里有诗《不寐》一首:“忧患重重到枕边,心光镫影照无眠,梦回龙战玄黄地,坐晓鸡鸣风雨天。不尽波澜思往事,如今瓦石愧前贤。郊原仍作青春色,酖毒山川亦可怜。”如果不点出这首诗的作者,您大概以为他是一位忍辱负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吧?但他的作者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汪精卫。汉奸竟能写出这么棒的诗,是要令人惊叹的。其实汪精卫家学颇深,历代典故、诗词文章无不了然于胸,发之于文字便屡有佳构,要是不以人废言,他的诗词可自成一家。他早年行刺清廷摄政王载沣,事败被俘,曾作一五言绝句以明心志。诗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那是何等豪情,何等壮烈!虽然最后没死成,不过不难看出他应该是有必死的决心。是故,这文句实在很令人热血沸腾。
孰料此君后来却成了叛国之贼。虽然,我总是一厢情愿地觉得,他是个无间道……
后来到了汪公精卫真的要死的时候,他又写了下面这么一首: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让人看了之后有缥缈无力感,他的这份失落,恐怕只能归咎于他的政治选择错误吧。
幸无后人续春秋!
斯大林见他女儿最后一面时,人已不能说话。但事后据他女儿所说,她看得懂父亲要跟她说什么,史达林最后只跟她说了一句话:“快走!”也正因此,她指控斯大林是遭到贝利亚(拉夫连季·巴辅洛维奇·贝利亚 Берия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所害,并且说如果她那时不走,下一个就轮到她。
难道这就是报应,善哉啊善哉……
崇祯上吊前,把遗言写在衣服上,临死前依然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这话在后世看法两极,有人说崇祯若非生於当时,就算不是明君圣主,也不至亡国。但持反面看法的也大有人在,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身为一国之君,岂可把责任推得一乾二净,而且至死不悟?但我想,这不是悔不悔改的问题,崇祯遗诏表现出的是他强烈的个性,从其中可以看出,崇祯算是个心中有天下的皇帝,认真而有责任感,只可惜刚愎自用,志大才疏,不足以挽将倾大厦。放在太平时代,他会是个好皇帝,放在乱世,就注定了他的悲剧。
在法国历史上,也有一位不得善终的“一号人物”——路易十六。路易十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国王。这位优柔寡断、有些木讷的男人算得上是法国王室里的一个另类,他不很贪恋钱财,也不沉迷于女色,却痴迷于狩猎和制锁。他曾在凡尔赛宫里专门建造了一间全法国最高级的五金作坊,在这间面积近百平方米的房间内,挂满了各种工具。制造最复杂、最精美的锁。一七九三年,法王路易十六被自己参与设计的断头台处死(1792年,他建议将建议将斩刀改成三角形,还亲自在图纸上进行了修改)。在被斩首前,路易十六说:“我死得很无辜。我饶恕你们并希望我的血能对法国人有用。”路易十六并不是暴君,也不是昏君,和宋徽宗、陈后主一样,他也许仅仅是出身在了错误的世家……
接下来是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王后。两百多年以来,“玛丽·安托瓦尼特(或玛丽·安东尼特Marie Antoinette)”这个名字一直是奢侈、放纵的代名词,史书上记载,这位玛丽王后因挥霍无度使国家债台高筑,最后被革命者送上了断头台。玛丽还有个外号叫“赤字夫人”,她也被法国人轻蔑的称为“那个奥地利女人”。法国人当时把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生活的悲惨看成是玛丽带来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不公平的。即使玛丽王后在生活上挥霍无度,她仍然是一个受害者,被她特殊的身份和环境所害。玛丽是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里萨和弗朗茨一世的第十五个孩子,作为最小的公主,她被整个家族和环境所宠爱。在14岁时她作为奥地利和法国达成谅解的棋子嫁到了法国做太子妃,不久路易十五驾崩,她也成为了王后。她的祖国奥地利曾是法国的宿敌,法国人原本在思想深处不相信这个奥地利女人,她的祸水行为进一步激怒了民众。终于,在一系列事件后,巴黎平民发起暴动。破宫之际,一向骄奢的王后,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尊严。在电影《Marie-Antoinette 绝代艳后》中,玛丽表现的既不害怕,也不悲伤,吃完“最后的晚餐”路易十六问:你还想回到这里吗?她答:不,我在说再见。在史书中,玛丽皇后在断头台前踩著了刽子手的脚,她平静:“先生,请您原谅。”
一个人的修养和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完全无关:一个流氓可能是天下霸主,而一位淑女可能被扭曲成为一个巫婆。
拙文既以孔明始,我想,以周瑜终恐怕最为合适了。同样,《三国志》没有对周瑜遗言只字片语的记述,但演义里的一幕恐怕是千万人心中历史上“最经典的遗言”了吧:“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这六个字,道尽了周瑜的心事,慨叹天道人世。何其悲哀,何其苍凉!!!(当然,正史的周瑜怕不是这么一位小家子气的人物了,姑且不表~)
看了这么多,我的结论是什么呢?
我看到了:死亡有它自己的规则,不会按照人自己的意愿来安排。
名人们的遗言和他们的临死精神状态、心情、临死前的生活状态和环境有很大关系,他们留下的临终遗言可能是一段短暂而刺激的,也可能是诙谐而幽默的,更可能是经典而悲壮的,但总之,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需要一些资料 关于古今中外名人在生命最后一刻所做的事,越多越好,质量...
于是三成说:“对于你们那样的人当然是对的,但考虑大义的人,即使在杀头的一瞬间还要保重生命,因为他无论如何要设法实现宿愿。” 历史上对三成的评价,毁誉参半。但仅观此一行,便值得后人记颂。 比较于《三国演义》里吕布部将——有“陷阵营”之称的高顺,临刑不发一语,从容赴死,可谓一文一武,死的相仿,视死如...
有关古今中外名人的正义的事例
韩信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 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有...
具有质疑精神的中外名人事例,具有代表性,越多越好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用2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经过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体做自由落体时,不因重量而呈现不同的速度。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处下降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较轻的先落地。这个结论到伽利略时差不多近2000年了,还未有人公开怀疑过。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是否有关系...
关于磨练的名人故事
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3、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
求: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指数,750 这个被伟大的莎翁在四百多年前用喜剧的形式改变出来的爱情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极富人文精神的爱情史诗。几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在莎翁的笔下,爱情是超越一切的。甚至可以超越门第,地位,家族偏见翟烩些就是在今天还被普通的英国人所重视的东西。 当然,莎翁...
急求高中议论文名人事例10则,每篇400字或400字以上,谢谢
1.鲁迅改稿:鲁迅先生提倡写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自己身体力行着这一主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天中所写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的修改上,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点.当时,他“已经没有力气了”,但他仍坚持修改,在这篇最终未能完成的...
十个名人小故事
一、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
名人的名故事
1. 华罗庚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 。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
有关时间的小故事越短越好
1、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关于外国诗人的作文800字
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就这样,直到1941年8月7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逝世,他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漫长的六十多年创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