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论的文气说

快帮我,作业要交,来不及了!

  文气说

  关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个性关系的理论观点。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论“气”,首先论证文章风格各异、成就不同的根本原因,强调文章各有特色是由于作家各有不同的气质、个性,故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是说人的气质、个性有清、浊的不同。《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气分“清浊”,犹分“阴阳”这与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说的“气有刚柔”是一致的。“清”是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是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由于作家的气质、个性的清浊不同,决定了诗文风格、成就的千差万别。作家的气质、个性是先天的。所以“不可力强而致”,即不是用人力可以强行造成或改变的。因此由于作家的气质、个性的不同,创作就各有自己的专长与特点。就是曹丕自己极为赞赏的“建安七子”,也认为他们难能兼擅。如说徐干“时有齐气”,应玚则“和而不壮”,刘桢则“壮而不密”,孔融是“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气”,在中国古代本指构成宇宙万物的一种自然物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王充将“气”与精神活动联系起来,提出“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论衡·论死》)的观点。这里的“血气”是指构成人体的物质、元气。前此,孟子还曾提出“知音”、“养气”之说,孟子解释他所善养的“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集义所生”,需要“配义与道”。这里的“气”,是指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曹丕继承了这些有关“气”的观点,运用于文论之中,阐述作家的气质、才性、思想修养、创作
  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的关系。这对认识文学创作及其风格、成就,很有价值,对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但过分强调作家的先天气质、才性,忽视后天学习,包括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创作的影响,是其重大的局限。
  刘勰继承了曹丕的“文气说”并有所发展。《文心雕龙·风骨》说:“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并引“文以气为主”的论点,肯定曹丕论孔融、徐干、刘桢的看法,认为是“并重气之旨也”。刘勰虽然肯定先天气质、才性对创作有决定作用的观点,说“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有其认识上的局限;但同时又认为后天的学、习对创作也有很大的作用,说“功以学成”,“习亦凝真”(均见《体性》),认为“学业在勤”、“素气资养”(《养气》),这是对曹丕“文气心”的发展。
  唐代韩愈所论“言与气”的关系,与曹丕所论有所不同。韩愈所说的“气”主要是指文章的气势,文章的内在力量。所以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不过韩愈所说的“气”,与曹丕、刘勰等人说的“气”,又有某种联系,气势之所以盛,文章的内在力量之所以强,与作家的个性及平时的学养功夫也分不开,所以韩愈说“不可以不养也”。
  宋代的苏辙在刘勰论述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一方面承认“文者,气这这所行”;另方面又强调“气”在后天修养的重要,说“气可以养而致”。关于怎样养气,提出:一是内心加强修养,如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二是增强外境阅历,如司马迁的“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对此二者,苏辙更重视后者。这比离开社会活动大谈作家气质、才性的观点,更有实际意义。当然这与深入社会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他难免的历史局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浅谈中国古代文论的文气说
如说徐干“时有齐气”,应玚则“和而不壮”,刘桢则“壮而不密”,孔融是“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气”,在中国古代本指构成宇宙万物的一种自然物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王充将“气”与精神活动联系起来,提出“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论衡·论死》)...

文气论名词解释
文气论名词解释如下:文气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理论。“文气”指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精神气质。但它的具体内容则在文论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变化和侧重。“气”的提出 “文气”这一概念来自古代哲学概念“气”。在先秦哲学观念里,“气”指某种构成生命、产生活力、体现为精神的抽象物,无形而无所不在。

文气文气概念的渊源
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是“文气”理论的起源。2. 在先秦时期,气被看作是一种无形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它赋予万物生命和活力,这也包括了人的精神。3. 根据《周易·系辞上》和《文子·十守》的记载,万物起源于混沌的元气,人的精神(神)和体魄(精气)是元气中的精华。4. 儒家学...

文气自唐至明清文气论的发展
宋代文气论继承韩柳之说,欧阳修强调道胜则文自至,王安石强调文章的实用价值,道学家则以理气为文气,与韩愈观点相近。苏洵父子强调作家的艺术风格和独创性,

文气气的概念用于文学评论
标志着“文气”这一概念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运用。魏晋时期的文学倾向于对偶化,文论更多关注艺术形式,如陆机的《文赋》并未涉及“文气”论。然而,两晋文论的深入发展到了南朝齐刘勰的《文心雕龙》,对“文气”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探讨。刘勰在《养气》、《神思》、《体性》、《风骨》...

文气是什么意思
文气的意思:指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精神气质。文气,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但它的具体内容则在文论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变化和侧重。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特点。是作家的内在精神气质与作品外在的行文气势相融合的产物。“气”原指构成天地万物始初的基本元素,用在文论中,既指作家的精神气质,也...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的思想主要是针对什么提出的
该思想主要针对审美体验。中国古代文学中,曹丕最早提出文气,其强调“文以气为主”,求中文气强调的是种审美体验和审美意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气不仅是一种文学的风格和气质,更是一种美学的境界和精神。文气不仅包括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深度,更包括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文气的这种...

周振甫讲古代文论本书目录
中国古代文论略说 我国古典论文在文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揭示了文章创作的规律。谈文气,文气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它既包括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包括文章的语言形式。略谈古典文艺论的优点,古典文艺论强调了文章的内在美,注重文章的意境和韵味,强调了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注重文章的结构和...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什么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么,《典论·论文》则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胚胎阶段。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片言只语。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学观点是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批评两汉以来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了文学的独立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1、关于文学的价值,强调了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并鼓励作家们不托飞驰之事而去努力从事文学活动,对魏晋以后的文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2、关于文气,曹丕认为文以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