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渊之盟订立的背景

根据初一教材内容简要概述檀渊之盟订立的背景,不超过70个字。
呃,貌似我问题错了,我是要问当时宋和辽的强弱和两国的关系如何。

【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的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
【过程:】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围澶州,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盟约订立时间及代表:】
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负责与萧太后谈判。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影响与意义:】

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贡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万万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05975.htm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9
澶渊之盟的历史背景如下: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的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
用不超过70字概括如下:"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和约。当时辽军南侵,宋朝大臣贪生怕死,主张求和,宰相寇准的抵抗战略没有被采用,最终宋朝在局面占优的时候签订了这个和约。
宋辽是世仇关系,这仇从宋朝建国开始,直到北宋亡国,才算结束。当时辽强宋弱,澶渊之盟至少维持了名义上的和平,直至后来宋徽宗毁约,联手女真灭辽为止,宋辽这几十年还是相对和平的。

澶渊之盟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背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的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

澶渊之盟具体内容有哪些 时代背景是什么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澶渊之盟时代背景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

澶渊之盟从历史上看对北宋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澶渊之盟的历史背景 北宋建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向辽国借兵击灭后唐,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幽云十六州地区,历来是中原王朝北疆的边防重地,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北方从此门户大开,无险可守。宋朝建立后,与北方的辽国连年战争。由于没有幽云十六州的屏障,辽国...

澶渊之盟的双方在什么背景下定下协议?
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负责与萧太后谈判。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

澶渊之盟的背景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背景: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宋朝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

概括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
约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筑城堡、改移河道,并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由于盟约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依据材料概括“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
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宋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气势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澶州在宋朝又称澶渊郡,所以...

宋朝儃渊之盟的背景,在位皇帝,内容是什么?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宋 真宗赵恒 辽 圣宗耶律隆绪 ...

简要评述澶渊之盟和澶渊之盟订立背景
澶渊之盟 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润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杨延朗上疏,建议“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

澶渊之盟的澶州在哪里
1.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重要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位于今河南濮阳附近。2. 这场盟约的背景是北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在军事实力上仍不足以与辽国抗衡。3.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军在澶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