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NXLX,answer

answer

Chp1 动荡年华
第一节 青少年期
一、 青少年期
1. 时间之匙
1) 时间是生命的存在之维
2) 青少年期是生命的黄金时段
胎儿期→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期→成年期
青少年期(青春发育期):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
2. 生理之匙
1) 生理是生命的物质大厦
2) 青少年期是生理的成熟期
3. 心理之匙
1) 心理是生命的灵魂寓所
2) 青少年期是心理断乳期
4. 社会之匙
1) 社会性是人生命的本质特征
2) 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
二、 判别青少年期
1. 判别目的(研究意义)
1) 诊断性目的
2) 发展性目的
2. 判别原则
1) 具体对象具体分析
2) 区别运用判别指标
生理指标 心理指标 社会化指标
3. 判别方法(了解)
1) 望
观察法
2) 闻
倾听法和作品分析法
3) 问
谈话法和问卷法
4) 切
实验法
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1. 机理性趋势
1) 复演式路径
2) 趋平衡路径
3) 攀岩式路径
4) 危机—去危机路径
2. 表现性趋势
1) 旋流式路径
2) 跃迁式路径
二、 生理发育处于第二个高峰期
三、 智力发展走向成熟
四、 自我意识高涨
五、 社会化程度加深
六、 情感体验丰富
七、 偏离行为的增多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时代特征
一、 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论述)
1. 生物因素
1) 遗传:
亲代通过基因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
2) 先天素质:
机体降生后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3) 生理成熟:
基因引起和控制 器官 机能 动作模式
2. 环境因素
1) 社会文化背景
2) 社会阶层
3) 具体生活环境(家庭、学校、同龄团体)
3. 主观心理状态
4. 活动因素
5. 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二、 不同时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了解)
1. 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
2.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
3.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
三、 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重点)
1. 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
2. 心理内容丰富但心理完整性水平较低
3. 自我意识高涨但自我控制欠缺
4. 社会化加速的同时个性化突出

Chp2处于生长和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
第一节 青少年生理的成熟
一、 身体成熟的外在表现(了解)
1. 身高的变化
身高增长迅速
身体的生长顺序是头部优先、上身居次、下肢靠后
2. 体重的变化
体重明显增加、脂肪沉积、肌肉组织发育
二、 身体成熟的内在标志(了解)
1.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1) 脑重量的变化
2) 脑容积的增加
3) 脑功能的完善
2. 心脏的发育
1) 心脏重量
2) 心脏血容量
3) 脉搏频率
4) 血压的变化
3. 肺和呼吸系统发育
呼吸肌发达 肺活量增加
4. 内分泌系统机能日益完善
5. 体能不断提高
三、 性的成熟
第一性征即性器官、性机能的发育成熟
第二性征即性的体形、体态的出现
第二节 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一、 身体变化对心理的一般影响(*)
青少年体态的变化导致对自己的外貌特别关注,因此容易引起自卑、羞怯、敏感、忧愁。
 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矛盾特点:(*)
1.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2. 闭锁性与要求交往的矛盾
3. 勇敢与怯懦的矛盾
4. 自傲与自卑的矛盾
5. 眷恋童年与否定童年的矛盾
二、 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早熟 女孩 男孩
弊大于利 利大于弊
晚熟 女孩 男孩
利大于弊 弊大于利
三、 影响生长差异的因素(了解)
1. 遗传因素
2. 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条件
营养因素
内分泌影响
3. 体育锻炼
四、 关于性
1. 性心理
有关性的心理活动,包括性意识、性观念、性情感和性适应。
2. 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简答)
1) 异性疏远期
2) 长者敬慕期——牛犊恋
3) 异性向往期
4) 初恋期
3. 青少年性意识萌发的特点(简答)
1) 渴望了解性知识
2) 对异性的好奇与爱慕
男生:漂亮可爱,温柔亲切,社交需要,愉悦满足,有力量、有帮助
女生:有力量、有帮助,社交需要,愉悦满足,英俊刚毅,温柔亲切
3) 在异性面前表现紧张和兴奋
4) 性冲动的产生
五、 早恋(案例分析)
 原因:
1. 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萌发
2. 情绪思维活跃,但意志力弱
3. 家庭、学校、社会的不正确态度及不良刺激
 对策:
1. 理解纯洁的感情,尊重人格
2. 分析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
3. 提供异性相处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Chp3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及创造力
第一节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 认知的概述
1. 认知(认识过程):(X)
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 认知能力:
1) 一般认知能力(智力)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本质)
2) 特殊认知能力:
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3. 创造力:
符合创造活动要求的某些特殊能力的结合
二、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
1. 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了解)
观察:
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1) 目的的明性确
2) 时间的持久性
3) 内容的精确性
4) 准确的概括性
2. 记忆力发展的特点(简答)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1) 总体水平的提高
2) 记忆材料的影响
3) 短时记忆广度的增加
4) 主导记忆的出现
(1) 有意记忆占记忆主导地位
(2) 理解记忆成为记忆主要手段
(3) 抽象记忆成为优势记忆方式
3. 想象力发展的特点(了解)
想象:
是个体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 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2) 想象趋于现实化
3) 想象内容更加复杂,抽象概括性更高
4. 思维发展的特点(简答)
1) 逻辑思维处于优胜地位
逻辑思维:
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出各种规律或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过程。
(1) 运用假设进行思维
(2) 推理能力不断提高,但发展水平不平衡
2) 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将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全面地看待事物。
3) 青少年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1) 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
(2) 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4) 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
自我中心:
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
5. 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了解)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 种类的过渡性
(1) 无意注意
(2) 有意注意
(3) 有意后注意
2) 内容的深化性
3) 品质的改善性
(1) 注意的稳定性
(2) 注意的广度
(3) 注意的分配
(4) 注意的转移
三、 皮亚杰关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观点
1.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本质(了解)
青少年认知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适应。
2.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机制(了解)
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是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与顺应。
同化:
个体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同化于己)
顺应:
个体通过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图示来适应新的情况(外化于物)
3. 青少年认知发展阶段论(简答)
1) 0-2岁:感知运动阶段
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
2) 2-6,7岁:前运算阶段
什么是前运算?
运算阶段发展的前期。
前运算阶段的成就:
儿童形成了运用符号表征客体的能力。
局限:
a) 自我中心的
b) 单一维度的
c) 不可逆的
3) 7-11,12岁:具体运算阶段
什么是运算?
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的,守恒的。
局限: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
4) 11,12-14,15岁:形式运算阶段
现实性
可能性
假设演绎思维
第二节 青少年创造力及其培养
一、 创造力
1. 含义
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2. 与智力的关系
1) 无相关或相关很低
2) 中等或较高程度的相关
3) 相关但又并非直线的关系
二、 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了解)
1. 发展的一般趋势
1)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2) 呈波浪式上升趋势
2. 发展的年龄特点
1) 现实性的增强
2) 主动性的增加
3) 成熟性的增多
3. 发展的个别差异
4. 表现上的年龄差异
5. 发展上的速度差异
三、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了解)
1. 创造性教学的开设
2. 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3. 创造性学习的倡导
4. 日常生活中的培养
5. 表象储备的丰富
6. 认知好奇心的培养

Chp4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及其问题调适
第一节 青少年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一、 情绪和情感的内涵
1. 内涵
1) 情绪: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 有关的理解
1) 产生何种体验与该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程度和对事物的预期直接联系
2) 对刺激情境的认知决定情绪和情感的性质
3) 通过相应的表情体现出来
3. 分类:
1) 情绪:
外显性 即时性
2) 情感:
内隐性 稳定性
评价自己和他人
3) 情操
更稳定 含蓄
与高级的社会性需要和价值观相联系
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二、 青少年情绪体验的特点(*)
1. 情绪体验的易感性和兴奋性
2. 情绪体验易起伏波动
3. 心境化和文饰
4. 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三、 青少年情操的发展(了解)
1. 道德感
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2. 理智感
对认识活动成就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 美感
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作出评价时的情感体验
第二节 青少年情感适应不良的成因
一、 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心理机制
1. 情绪的适应与适应不良
2. 应激
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由于激活认识能力上的不平衡引起的一种通过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3. 调节应激的心理中介因素
1) 认知评价
2) 可预测性与 可控制性
3) 应对
4. 人格特点
二、 引起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主要应激源(案例,论述)
1. 生理因素
外貌,性的发育,早熟于晚熟
2. 学习因素
3. 社会关系因素
1) 亲子交往
2) 师生交往
3) 同伴交往
4. 认知因素
第三节 青少年情感的调适(*)
一、 教师的批评和表扬应适时、适度
1. 选择适当的场合
2. 运用移情的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与立场看待问题)
3. 指出错误的同时认识到满足需要的方法
二、 建立具有温暖、积极向上的班级体和校园文化
温暖、尊重、关心、团结、一视同仁
三、 指导父母掌握调适方法
1. 给与孩子爱与支持
2. 主动与孩子交流
3. 减少家庭的紧张气氛
4. 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四、 向青少年介绍多种应对刺激的情绪自我调适的方法
1. 理性情绪疗法
2. 行为放松疗法
3. 环境调试法
Chp5 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及建构
第一节 人格的概述
一、 人格:
1. 定义:(X)
个体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 特征(*)
1) 整体性
(1) 动力系统: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
(2) 调控系统: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3) 表征系统:
能力、气质、性格
2) 稳定性:
(1). 儿童期的人格特征来推断其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2). 在不同情景中有相同的表现
3) 独特性
4) 社会性
二、 青少年人格的形成
1.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人格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2. 人格形成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1) 第一阶段(0—1)信任对不信任
2) 第二阶段(1—3)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意志力)
3) 第三阶段(3—6)主动性对内疚(自信)
4) 第四阶段(6—11)勤奋对自卑(能力)
5) 第五阶段(11—20)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忠诚)
自我同一性:
个体尝试着把自己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自具有同一风格的自我
角色混乱:
不能选择生活角色,难以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他
消极同一性:
青少年自我同一的角色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或者同社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6) 第六阶段(20—24)亲密感对孤独感
7) 第七阶段(25—65)生殖对停滞(关心)
8) 第八阶段(65—死亡)自我完善对绝望感
第二节 青少年人格的发展
一、 人格动力系统的发展
1. 青少年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1) 需要
(1) 定义
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2) 特征
a) 紧张性
b) 驱动性
c) 动态性
d) 层次性
(3) 青少年的优势需要(简答)
a) 与异性交往的需要
b) 友谊的需要
c) 独立自主的需要
d) 理解和尊重的需要
e) 成就的需要
2) 动机
(1) 定义
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它具有激发、指向和调节功能
3) 诱因
4) 动机、需要、诱因
动机的强度与需要和诱因的性质有关
2. 青少年价值观因素
1) 兴趣:
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和活动倾向
特点:(*)
(1) 由宽泛向集中发展
(2) 分化出对不同学科的兴趣
(3) 对时事、政治的兴趣不断增加
2) 理想:
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会的影响和学习兴趣的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
3) 人生观(了解)
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1) 准备阶段(无知阶段,小学)
(2) 观察阶段(初中)
(3) 探索阶段(初中末,高中初)
(4) 定向阶段(高二)
(5) 确立阶段(高中末,大学初)
二、 青少年调控系统的发展(X)
1. 自我意识
1) 定义:
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2) 分类:
(1) 自我认识:
(2) 自我体验:
(3) 自我调节:
2.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简答或论述X3)
1) 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特点
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1) 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 评价的概括性日益提高
(3) 评价的广泛性日益增加
(4) 评价的稳定性日益发展
2) 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特点
(1) 自我体验逐渐丰富
(2) 自我体验逐渐深刻
(3) 产生自尊感
3) 青少年自我调节的特点
(1) 自我控制的动因发生变化
(2) 自我控制的行为发生变化
(3) 自我控制的年级差异
三、 性别角色的确立(X)
1. 定义:
个体根据社会和群体文化对男性、女性的不同期望而形成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2. 形成原因
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大众传播媒介、社会文化背景
第三节 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实际应用)
一、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
人格的独特性,先天素质以后天环境,整体性
二、掌握人格教育的技术
三、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
四、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
正确的态度,确立适当报复水平,培养抗挫折能力
五、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传授自我意识方面的知识,了解现实自我,确立理想自我
Chp6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及其问题策略
第一节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
一、 人际交往
1. 概念(X)
由协同活动的共同需要引起的交往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认知及相互作用的复杂多变的过程
2. 特征(了解)
1) 信息的沟通
(1) 共同的经验领域
(2) 信息传递力求少受外部干扰
2) 人们的相互认知
人际认知:
交往过程中个人对人的知觉、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1) 影响因素:
a) 印象的形成
b) 归因
人们对自己或别人的活动以及其它社会事件的原因的推论
3) 一种相互作用
(1) 感染:
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从
(2) 暗示
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3) 说服: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改变人的观念和信念的方式
(4) 模仿: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模拟榜样的行为
二、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简答、案例)
1. 交往对象:
小学时以父母为主,中学时以同学为主
2. 交往方式:
小学时是团伙式,以活动为主,中学时2—3人,以交流认识、体验为主
3. 选择对象的变化
少年时愉快、无秘密
高中深刻稳定,求同存异,交友领域广泛
第二节 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 人际关系
1. 定义: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 理上的关系
1) 个人性
2) 直接性
3) 感情性
2.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简答)
1) 接近性:空间
2) 外表特征
3) 相似性:个人特性、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态度和价值观
4) 互补性:需要、能力、气质
5) 特质因素:能力、特长、人品
6) 自我暴露:个人真实、重要信息(信任)
3. 人际关系的障碍(X)
(1) 我它取向
(2) 自我中心主义
(3) 控制他人的欲望
(4) 服从并讨好别人
(5) 反抗与嫉妒
(6) 怀有偏见
(7) 过分依赖
(8) 过分自卑
(9) 性格孤僻
(10) 欺骗
(11) 过分期待
(12) 敌对与猜疑
二、 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特点(论述)
1. 与父母的关系
1) 心理上的断乳
青少年要求在心理上摆脱父母的控制的现象
2) 与父母间的矛盾
(1) 从父母的角度
a) 父母的教养方式
i. 专制型
ii. 溺爱型
iii. 放任型
iv. 民主型(指导型)——最理想
严格不严厉,关心不溺爱,放手不放任
b) 父母总是以孩子化的方式教育子女
(2) 从青少年的角度
青少年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
(3) 代沟
成人——〉保守
青少年——〉冒险
2. 与教师的关系(了解)
1) 师生关系的变化
小学时教师是权威,几乎无条件服从
中学时开始对老师评头论足
高中时要求独立、尊重,要求知识的增多
2) 师生关系的典型模式:(X)
(1) 单向交往
(2) 双向交往
(3) 多向交往
3. 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
1) 同龄团体:(X)
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相同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组织
2) 青少年友谊的特点:(*)
选择性 稳定性 亲密性
第三节 青少年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论述、实际分析)
一、 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互动
了解学生、尊重和信任、积极期望
二、 创设民主与和谐的班级气氛
班级目标、沟通渠道、人际交往观
三、 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
树立自信、正确看待对方、倾听和自我表露
四、 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一, 正确的看待父母
第二, 学会理智的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 与父母的沟通

Chp7 青少年社会化及社会行为
第一节 青少年的社会化
一、 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X)
社会化就是人学习知识、技能和掌握社会规范以及再现它们的过程
1. “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
2. 强制性与能动性结合
3. 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反向社会化:
年长一代向青少年学习的社会化现象
反社会化(非社会化):
青少年通过种种方式抵制主流社会的影响,不愿接受社会所施加的教育,把自己边缘化。
二、 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了解)
1. 社会因素
i. 文化环境
ii. 大众传媒
2. 学校因素
3. 家庭因素
4. 同伴群体
第二节 青少年的社会群体
一、 青少年正式群体
1. 定义(X)
根据确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
2. 特点(了解)
1) 明确的目的性
2) 较强的计划性
3) 一定的灵活性
4) 不同的可控性
5) 成分的相近性
二、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
1. 类型(X)
1) 亲社会群体
2) 自娱性群体
3) 偏离团伙
2. 特点(*)
1) 自发性
2) 同龄性
3) 相容性
4) 排他性
5) 流动性
6) 核心人物权威性
3. 作用(了解)
1) 满足青少年的某些需要
2) 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3)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4) 有助于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第三节 青少年的偏离行为
一、 偏离行为
1. 定义(X)
违反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
2. 类型(了解)
1) 一般性社会偏离
2) 违章偏离行为
3) 轻度违法行为
4) 违法犯罪行为
二、 对偏离行为的理论解释(X)
1. 生物学理论
1) 精神分析论
2) 天生犯罪论
2. 社会学理论
1) 社会失范论
2) 文化冲突论
3. 生态学理论
三、 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1. 攻击行为
1) 身体攻击
2) 言语攻击
3) 间接攻击
2. 犯罪
3. 自杀
4. 吸毒
第四节 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一、 青少年的上网心理(了解)
1. 求知需要
2. 交往需要
3. 情感宣泄
4. 休闲娱乐
5. 好奇心理
6. 自我表现
二、 上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1. 正面影响(了解)
1) 社会化趋势
2) 认知结构
3) 学会学习
4) 自我形成
2. 负面影响(*)
1) 认知结构
2) 思维方式
3) 道德意识
4) 网络成瘾
Chp9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指导
一、 健康:(X)
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 心理健康:
1. 定义:(X)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没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行为障碍。
2. 判断基准:(*,区别于标准)
1) 平均基准
2) 病理基准
3) 社会适应和文化背景基准(价值基准)
3. 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区别于基准)
1) 正常的智力
2) 健康的情绪(符合外在变化与自身需要)
3) 优良的意志品质(果断、自制、坚持)
4) 和谐的人际关系
5) 健全的人格
6) 适应社会生活
7) 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三、 心理不健康的划分(了解)
1. 心理困惑
由于经验不足或教育不当造成的轻微心理问题
2. 心理障碍
由于心理创伤所造成的心理失常
1) 神经症
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一组心理障碍
2) 神经症、神经病、精神病的区别
1. 神经病大多有神经组织形态的病理性改变
2. 精神病是大脑功能严重紊乱的精神疾病
3. 神经症是非器质性大脑功能的轻度失调
3) 神经症的特征(共同之处)(*)
1. 没有器质性病变
2. 精神活动能力低下
3. 能客观反映现实
4. 能正常工作和学习
5. 有迫切的治疗愿望(与精神病的最根本区别)
6. 之前有不健全的个性
4) 种类(X)
1. 抑郁症
2. 恐怖症
3. 强迫症
4. 焦虑症
5. 疑病症
6. 神经衰弱
 衰弱症状
 兴奋症状
 情绪状态
 紧张性头痛
 睡眠障碍
7. 失眠、多动症
5) 人格障碍
变态人格,自童年或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
6) 心身疾病
由于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组织或器官等生理方面的疾病。
7) 性心理障碍
性变态,指寻求性的对象和满足性欲的方式异于常态。
1. 同性恋
2. 异性服装癖
3. 心理疾病(最严重)
四、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简答)
1. 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
2. 情绪困扰在青少年群体中比较普遍和突出
3. 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五、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了解)
1. 隐匿性与突发性
2. 多元性与单一性
3. 无知性与盲目性
六、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论述)
1. 个体生理因素
1) 大脑的器质性病变
2) 躯体疾病
3) 遗传因素
4) 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
2. 心理因素
1) 心理冲突:
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1) 接近—接近型冲突
(2) 回避—回避型冲突
(3) 接近—回避型冲突
(4)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2) 特殊的人格特征
3. 社会因素
1) 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1. 亲子关系
2. 父母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
3. 父母的文化修养及个性
2) 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QSNXLX,answer
一、 偏离行为1. 定义(X)违反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 2. 类型(了解)1) 一般性社会偏离 2) 违章偏离行为 3) 轻度违法行为 4) 违法犯罪行为 二、 对偏离行为的理论解释(X)1. 生物学理论1) 精神分析论2) 天生犯罪论2. 社会学理论1) 社会失范...

QSNXLX,&answer
What do you want to ask?

初中生心理案例
总之,只有对各个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恰当地选择具体的干预方法对心理问题进行治疗,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行为的目的。 参考资料: http:\/\/www.cnlunwen.net\/nyjs\/qsnxlx1.htm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0072341e1 2006-12-19 · TA获得超过101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