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东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拥兵20万南下,进攻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不久,袁绍便带兵渡过黄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当时兵力只有4万)决战。
当时的袁绍不管是在兵力、粮草、占有地盘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曹操。但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又对谋士猜忌多疑,屡误战机。
曹操则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取得主动。曹操采纳许攸(原袁绍谋士,后遭袁绍猜忌改投曹操帐下)建议,出奇兵偷袭乌巢,放火焚烧袁绍的粮草,致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曹操则全线出击,歼灭袁绍的主力。最后,袁绍只带了800名残兵败将渡过黄河,逃回河北。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4、合肥之战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建安四年,孙策取合肥,以顾雍为合肥长。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
后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占领合肥。自后孙权屡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满宠更治新城。终吴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
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
而东吴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胜,东吴败逃。在208年、233年、234年,东吴攻城不克,从容撤军,未分胜负。
5、火烧连营
火烧连营指的是三国时期吴蜀之间的一场战争,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
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
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
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扩展资料:
官渡之战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张杨旧部眭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 。刘表坐观成败,孙策保守江东。局势变得更加明朗。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中著名战役及其胜败原因
2、赤壁之战,不用多说了,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曹操水军被烧死不计其数,曹军大败。3、夷陵之战,刘备率大军五万余人深入东吴200余里,势如破竹,吴军扼守要地坚守不出,正值江南酷暑,蜀军苦不堪言,于深山密林处扎营,陆逊率军夜袭蜀营,顺风放火,蜀军大败,近乎全军覆没。
三国演义中5个著名战役及其胜败原因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
三国演义中各个著名的战役
5,夷陵之战(公元222年)人物:刘备VS孙权 结果:孙权胜利。事实上这并不像演义里讲的那样,相反孙权军的兵力占有优势。不过刘备只要不碰到曹操,其军事才华也是不容小视的,所以战役前期有一定优势。可惜最后碰到个比曹操打仗还厉害的陆逊。蜀军兵力损失惨重,多名大将战死(这才是最重要的,蜀军本来...
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战争,及其胜败原因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合淝之战】合淝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淝为目标的争夺战.合淝是...
三国演义中的十个重要战役要有历史背景,战争过程,战争结果战役评论胜 ...
1:官渡之战:曹操PK袁绍 起因:袁绍生气了。经过:曹操和袁绍各施其能,后来曹操要绝粮了,正好袁绍羞辱许攸,许攸就投奔曹操。曹操便通过情报,打劫袁绍的粮仓,也就是乌巢。袁绍便鸟飞兽散。结果:当然是袁绍输了。曹操奠定了基础。2:博望坡之战:曹操PK刘备 起因:曹操杀奔新野,诸葛亮就让人在...
三国演义中著名战役及其胜败原因
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袁绍VS曹操。许攸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赤壁之战 孙权刘备联军对抗曹操 周瑜先用...
[三国演义]著名战役概括
1. 黄巾之乱 (黄巾首领张角在百姓最受磨难都时候在中原一声号令召集民兵约130万.前来攻打朝廷略杀贪官.为民除害...后因东汉大将军何进统领的朝廷大军又遭到各地诸侯的死守和围歼.在加之粮草不足.后被围歼与邺城~~时年57岁 演义记载于此有微妙差别)2. 护君之战 (时任西凉刺史的董卓奉大将军密...
“昆阳之战”中,新莽42万大军为何不敌刘秀2万大军
(三国演义)著名战役胜败原因。大概就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争都是都是曹操做主角,一胜一败。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取胜主要有两点,一,郭嘉之“十败十胜”。基本说明了。二,是曹操感到吃力想退兵。荀或劝其坚持。两篇言论足以说明曹操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二,赤壁之战,三国志记载;...
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是三国历史中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当时,袁绍的军队明显多于曹操,但曹操凭借他的智谋和战术布局,成功地击败了袁绍的军队。曹操通过伏击、火攻等手段,最终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奠定了自己在中原的...
请告诉我,三国有哪些战役
南中平叛 七擒七纵充分展现了诸葛亮政治与军事相结合的战争艺术。孔明北伐 诸多因素注定北伐的失败。这之后蜀国也走上灭亡的道路。魏灭蜀汉 虽有大将军姜维的拼死抵抗,但最终也无法挽救蜀的灭亡。晋灭东吴 腐败的吴政权已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百年三国终归一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