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上报四重恩,其中包括要报国土恩,佛家又说不作为,可是不作为又何以强国,前后两者矛盾吗?望高僧

佛家说上报四重恩,其中包括要报国土恩,佛家又说不作为,可是不作为又何以强国,前后两者矛盾吗?望高僧指点迷津

佛教何是说要不作为了?

佛经三藏十二部里好像没有这个词。


佛教是积极的,是理智的,不是消极的,迷信的。



四重恩是:上师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 


  1、父母恩: 

  一个人来到世间为人,首先是父母之恩。十月怀胎,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养子方知父母慈。到了一定的时候,自会领悟其中的含义。报父母恩,有了这种意念才有和睦的家庭,慈祥的父母,孝顺的儿孙。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来说,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众生之恩,每个人的劳动都是为了对众生的报答。报众生恩,有了这种意念才有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互相尊重,互相照顾,建设文明的社会。 


  2、国土恩(国王恩): 

  报国土恩。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土是无私的,山川,水土,粮食,矿藏,传统都是国土对人们的奉献。使国土庄严是我们报恩的职责,也是我们为后辈应尽的义务。 


  3、上师恩(三宝恩): 

  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慧,证得菩提,获得解脱,是人们的上师。三宝之恩自不能忘! 

  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认为最重要的,但经典里却把父母、众生、国王放在三宝之前,可知一个人如果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众生的护持之恩、国家的安定之恩,那么这个人说他竟能报答三宝之恩就很难真实了。 


  4、众生恩: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劝发菩提心文》说:“我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互为眷属、父母、六亲、乃至师友。而彼众生常为我身作大饶益,或顺我志,令我欢喜;或逆我志,令发道意;又能示现一切极苦相貌,令我惊觉,不生贪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众生恩德亦复无量,不可言说。”尤其是“上报”这两字应该记住,修行者若把自己摆在众生之上,只能“下化”,不能“上报”,就扭曲了佛的教化,因为若无众生护持,不要说修菩提大道,我们连活着都十分艰难呀!真是令人动容的见地! 我时常惊醒自己:面对众生,要牢牢记住“上报”两个字。 

  一个人明白了做任何事无不是为了报恩,那就真正地、自觉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以同样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的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为感觉自己占有了同胞们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上师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报恩无尽啊! 

  由此可知,忘恩负义的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果报决定在阿鼻地狱。知恩报恩是「行好事」的先决条件,这是“行好事”的大根大本。在佛法里面,到什麼地位的菩萨才落实知恩报恩?《大智度论》说,知恩报恩是二地菩萨以上主修的课程,所以二地菩萨才真正落实了。回向偈只有八句,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占了两句,因为这两桩事情要紧!古大德、诸佛菩萨、法身大士确实受人滴水之恩,必定涌泉为报,对於恩德念念不忘,所以我们尊称他为佛菩萨,尊称他为法身大士。 

追问

不是说清净无为的吗?

追答

清净无为不是佛说,是后人对佛经的理解。

清净无为只一种境界,或说是一种心态,而不是现实中什么也不做,坐等天上掉馅饼。

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清净无为

用在学习上是认真学习,至心于学习中,此时清净无为,只专心于学习时,外面打雷何碍你。
用在工作上认真工作,至心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此时清净无为,忘我的工作。

生活点滴中也是如此,这是清净无为的境界,这是清净无为的心态。

而不是学习上清净无为,我不学习了。工作上清净无为,我不工作了.......。

佛教是积极的,智慧的,是明明白白的工作生活,乃至于明明白白的吃饭睡觉,而不是梦想天外有个神,能给我万物的神。那不是佛教。
南无阿弥陀佛

追问

如此说来,无为即是心无旁鹜,专心至致的意思了吗?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作何解释?

追答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等你了悟空性时再说吧,不然会进入顽空。
此非空,非不空,非有,非无,........,是要用心去领悟的,而不是用有为法来解释。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先解决当下的问题吧。

追问

何为有为?何为无为?为何有为?为何无为?

追答

无为法。指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


有为法。有作为、有造作之一切因缘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的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的存在者”。


有为法就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无为法就是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这是有为法与无为法一般之见识,有为法可说事相方面而言,无为法可说理体方面而言。


若站在中道实相义而言,有为法与无为法是不二的,离开有为法就没有无为法,离开无为法就没有有为法,有为无为不一不异,何以故?因为无为法建立在有为法之上,有为法由无为法而彰显故。

大般若经云:“有为界不见无为界,无为界不见有为界,何以故?非离有为施设无为,非离无为施设有为故。”

(圣严法师著《佛学问答》)


无为为法性,不是说,有为法、无为法用有无区分,以造作区分,那么无为也是有为了。张老师,李老师讲数学都不一样。讲的都是数学。但是老师讲即有为法,法门各异。所以皆不是数学本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03
你只知道一半,应该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跟无作是一回事,作时就是无作时,无作时亦是作时。你听了肯定不能懂,因为我们生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而佛菩萨在一真法界,没有对立。
作跟无作就是对立,我们怎么也合不起来,能合起来你就成佛了!这是甚深的般若智慧!这就需要你学佛了,你的分别执着放下了,就能理解了。追问

如若以此逻辑推断,那世上岂不是无是非、无善恶、无愚慧、无佛魔之分了?

追答

有与无也是对立,你永远也离不开对立。不要打妄想了,要想明白,学佛吧!

追问

如此说来学与不学也是对立,既然要脱离对立,又何苦执着于学佛与不学佛,又何苦执着于正在学佛与不在学佛,又何苦执着于劝人学佛与不劝人学佛?

追答

你提的问题很好!但离开对立是佛菩萨的境界,佛菩萨能够无作而无所不作,我们凡夫不行。不要说做了,能懂这句话的人有几个?能懂就是解悟,哪也要相当的功夫,离证悟还远之远亦。

凡夫准是有执着,佛对这件事很清楚,要你一下达到最高境界根本不可能!所以佛告诉初学,择善固执。比如:善恶是对立的,叫你两边都离开,你根本做不到!就连门也找不到。所以,对于初学佛叫你断恶修善,这虽然执着在善的一边,但方向是正确的,等你境界提升了,再教你把善的一边也放下,破你的执着,就成功了。话到这里,要不要学佛你应该清楚了,学而无学是佛菩萨境界,凡夫没份。凡夫学就是学,不学就是不学!决定不是,学是不学,不学也是学。阿弥陀佛!

第2个回答  2014-06-03
不矛盾的追答

不作为是对自己

第3个回答  2014-06-04
无为法,即诸法实相。
第4个回答  2014-06-03
Hchdu

佛家说上报四重恩,其中包括要报国土恩,佛家又说不作为,可是不作为又...
2、国土恩(国王恩): 报国土恩。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土是无私的,山川,水土,粮食,矿藏,传统都是国土对人们的奉献。使国土庄严是我们报恩的职责,也是我们为后辈应尽的义务。3、上师恩(三宝恩): 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慧,证得菩提,获得解脱,是人们的上师。三宝之恩自不能...

上报四重恩:上报四重恩是指哪四重恩?
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指出: 上报“四重恩”乃是:父母恩、众生恩、国王(土)恩、三宝恩。 诸葛长青单独编写了“上报四重恩”有关资料,分享给有缘者。 一、关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之“四重恩”。 诸葛长青:面对《大藏经》

佛教四重恩的都是哪四种
佛门里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讲到「恩」,今天我们接受别人的恩惠,好像是应该的,感恩的念头都生不起来,这怎么得了!别人赠送、供养我们东西,许多人连「谢谢」这一声都没有,表面的敷衍都没有,然后才想到这个社会怎么不遭难!这是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之人,不会有好果报。

佛教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修佛的人,要知恩报恩,多做善事。向上要报四恩,即父母恩、老师恩、国土恩、众生恩。向下要济三苦,即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佛家回向偈只有八句,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占了两句,因为这两桩事情要紧。古大德、诸佛菩萨...

“四重恩”“三涂苦”分别指什么
三、报国土恩。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土是无私的,山川,水土,粮食,矿藏,传统都是国土对人们的奉献。使国土庄严是我们报恩的职责,也是我们为后辈应尽的义务。四、三宝恩: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慧,证得菩提,获得解脱,是人们的上师。三宝之恩自不能忘。三途苦:一、畜生道苦:佛教...

佛家三苦是什么意思呀
修佛者应知恩报恩,广行善事。首先,要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这四重恩是佛教徒应当报答的重要恩情。其次,要下济三苦:即身处寒热饥渴等逆境之苦、安乐境遇转变为坏之苦,以及世间一切无常变化所带来的苦。这三种苦难是众生常有的体验,佛教徒应尽力帮助他们解脱。在佛教中,...

佛法有没有说为什么要报恩?
不知恩者,必忘法而重身。葢师所说法,乃佛祖之心宗,含生之妙性。清净法身,由之以生,般若慧命,因之以长。恩过生身父母,德重天命至亲。故恩宜知,而法宜重也。第师有多种,解行证全者,上也。有解行而无果证者,中也。有解而无行证者,下也。苟有行,而无慧解,此下之又下者也...

佛教信徒如何处理被别人殴打攻击?
全民都是佛教徒,在遇到被强国侵略的时候,为了保卫自己的国民,当然要打击侵略者。但是要心存慈悲,明白自己是为赶走侵略者而保卫自己的国民,同时也是为了让侵略者少造罪业。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可以在处于优势的时候,就对敌人无限制地杀伤,或者肆意虐待。同时心里要怜悯。如果杀一个侵略者,...

天津古迹一“错”成名,“报恩院”为何少一横?
开口解释: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其实古语中的通假字,就是错别字,只是咸丰皇帝没想到的是,当初不小心写下的错别字,如今却如此的出名。我是趣味的历史,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我。

请举例说明佛教对中国影响大(高分悬赏)
四、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教、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如果在修行时能摈除一切杂念,佛语就叫“一尘不染”,变为社会语言以后,是非常清洁的意思。又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