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小陈是北京一所财经类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所学的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但到目前为止,工作的事情还没有着落,还在为找工作左右困惑着,2004年,这一专业才由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校开设。小陈和她班上的20多名同学是这一专业第一批毕业的本科生。尽管“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不绝于耳,但落实到小陈他们身上,工作特别是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却并没有那么好找。细究个中原因,既有受就业形势紧张大背景影响的因素,更反映了文化产业人才供给与需求本身的特点。
“缺人”和不要应届生
“我们找工作有点茫然,好多地方不知道这个专业,还有好多地方只要有经验的。” 小陈说道。一位反复强调不要透露学校名字的老师对记者说,“不过现在还没到签约的高峰期,最后的情况怎么样还不好说。”据了解,从目前的情况看,就业形势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乐观。
在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就业率几乎成了很多学校和专业能否生存的“标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亦是如此。在记者采访到的学校中,今年毕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1/3外,剩下的都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而目前签约率并不高。“很多文化企业干脆就不知道这个专业,感觉上文化产业在国家这个层面上挺热,但是在企业这里似乎还没热起来。”何群老师解释道。
“我知道这个专业,我们也可能会尝试招一些这个专业的学生。”北京保利演艺经纪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张小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她同时还强调,企业找人考虑最多的其实就是两个字:实用,而不是专业的名字,也不是学历的高低。“我们很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更看重他们对这个行业的敏感度和认知度。”
另一位来自北京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徐先生则直言:“我们去年招了不少应届毕业生进公司,但是效果很不好,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有问题,学校给他们的就业培训也不足,现在留下的很少。”但他同时也表示,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原因,“这个行业整体就没有做好接纳大量应届毕业生的准备,因为实际上这个行业还是一个小圈子,它留给新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而且它需要从业者具有大量的行业资源,包括信息、人脉等。”
文化产业用人的这一特点,已经被很多学校意识到了,“我们的学生参加的很多招聘会都不要应届的学生,他们大多也缺乏培养人才的意识。”何群老师说道。是否有从业经验,成了横亘在学生和工作之间的一座大山。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的怪圈,“根据我们对江西、安徽、湖南三个省文化企业的问卷调查,他们是缺人才的,而且是很缺人才。”张胜冰老师表示。但显然,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对招揽文化产业专有人才的意识并不强烈。
这种现状使得很多学校都意识到了加强学生实习的重要性,“我认为解决培养和就业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产学研结合,学校和企业间应该加强合作。而在业界对这一专业了解不够的情况下,我觉得政府部门应该帮忙架设这个沟通的桥梁。”
可以为这一观点佐证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学校给他们的学生提供了不少的实习机会,现在学生的就业前景还不错,还有好几个自己开公司创业的。
同时,另一个制约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则更为根本,那就是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并不大。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且多以民营为主,变动性也很大,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去这样的公司工作“不算工作”,他们也大多不会把这个看作是一个稳定的职业。
参考资料:某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