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要想让学生认认真真的完成作业,教师就应该在作业的设计上多花苦功。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1、开放性作业需要考察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所以需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作业内容的开放性。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课本上、作业本上的练习题,也可以是课本知识向生活方面的延伸。②完成作业形式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在遇到难题、有趣的题目时,更要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流、讨论,甚至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来完成。③作业答案的开放性。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不一定要有唯一答案,答案可以是多样性的。这样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创新,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④评价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不全以作业的对错做最终评价,更侧重作业的完成过程作业是否是自己独立完成,即便是作业的结果不正确或采用的解答方法有问题,但只要是自己独立思考,有研究的痕迹并在检查作业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也可获得高分或者好的评价,这种方法鼓励同学们将自己对题目的独特见解表达出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将学生学习的范围拓展的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其思维想象能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2、探究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与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性作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可以采用如下模式:准备阶段(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组)↓实施阶段(学习理论→制定计划→进行实施→收集证据→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总结评价阶段(评价→反思,交流→展示)3、实效性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解决各种实践问题,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布置的作业应少而精,避免抄、念、背等重复性作业,应注意作业的实效性。要实现作业的实效性,教师就要学会备作业,提倡整个学科组的教师围绕一个章节开展,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作业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一步一步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反思,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潜能。4、层次性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差异[2]。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3]。因此,教师在作业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尽量做到能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①作业量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布置不同的作业量。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以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除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做外,还可以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对于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除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做外,可配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题目,甚至还适当布置一些拓展性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倘若每次作业有一定的层次,必然使各层次的学生人人有所获,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抄袭作业的现象,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作业难度分层。每位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目标确定为基础、发展和创造三级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努力完成创造目标。从而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发展[4]。③完成作业时间分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