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GDP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2、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辽中南地区在工业部门及发展条件有何不同?3、分析影响台湾工业分布的因素?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全国的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 ②有许多侨乡
辽中南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①工业基础好,开发早;②丰富的矿产资源;③丰富的能源资源;④发达的水陆交通;⑤优良的海港。
3、影响台湾工业分布的因素:交通因素、地形因素、人口因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GDP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全国的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 ②有许多侨乡 辽中南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①工业基础好,开发早;②丰富的矿产资源;③丰富的能源资源;④发达的...

初二地理:珠江三角州地区和全国的GDP的差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遍地越...
(2)分析这种差异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变大的原因:DA:(1)珠江三角洲的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得快,全国增长的慢,差异非常明显。(2)珠江三角洲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当地提供土地,工厂由港商投资,样品、设计和技术管理人员都来自香港,由珠江三角洲的工人加工,产品多通过港澳的贸易渠道出口。

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直接复制粘贴在页面上吧,发送由箱...
2.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①第二产业比重较低;②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必修三背诵材料——环境问题 考点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酸雨(...

地理提纲
第1题 (1)珠江三角洲GDP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全国增长速度;(2)原因——是由于,8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开放的优势大大显露出来。 §7.2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1.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境内,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西双版纳...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本答案
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政策。P531、(1)珠江三角洲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得快,全国增长得慢,差异非常明显。(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大量海外华人、华侨来此投资,国家在珠江三角洲实行了对外...

八年级下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1题 (1)珠江三角洲GDP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全国增长速度;(2)原因——是由于,8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开放的优势大大显露出来。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1.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境内,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2.西双版纳是除...

2008年初 地理复习
第1题 (1)珠江三角洲GDP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全国增长速度;(2)原因——是由于,8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开放的优势大大显露出来。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1.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境内,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西双版纳...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
2.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均保持较快增长,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000年—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除扬州和肇庆市区外),均高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显示出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快速。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基本同构,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2002年...

八下地理复习题 人教版
8、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的增长速度比全国更 ,增长幅度更 。这一现象的原因[P54页图7.5 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第2节 西双版纳1、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 省的部地区。地处 山脉最端,南部和 、 (填国家名)接壤,还以 —— (填河流...

城市化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投资者由于成本因素区位选择倾向于小城镇,不仅有效推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而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联度大大提高,市镇之间通过地理毗邻、产业关联等一系列因素而形成都市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由75%左右迅速下降到30%左右,不仅本地农业剩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