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短短20多年历史中出现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其中有几种较为典型,值得人们注意:
新生态范式 这是邓拉普和卡顿提出来的激进的具有生态中心主义色彩的观点。
(1)人类虽然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突出特征,但他们仍旧是全球生态系统中互相依赖的众多物种之一。
(2)人类同样受到大自然生物链错综复杂的影响,因此人类的行为往往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环境后果。
(3)人类的生存依赖于一种具有潜在限制性的生物物理环境。
(4)尽管人类的发明创造和技术发展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内突破自然承载力的限制,但生态法则对于人类来说不可能改变。
邓拉普等人的“新生态范式”偏离了传统社会学“社会事实只能被其他的社会事实所解释”的原则,它以生态环境为中心,形成了关于社会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新的研究领域和分析框架。另外他们还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三维竞争功能”的概念,其主要意思是,环境对于人类有三种功能:一是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生存空间;二是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生存资源;三是为各类废品和污染物提供储存空间。邓拉普指出,环境的某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将会限制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环境履行其三种功能的能力,并使某种功能或全部功能变成危害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反功能。当今环境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环境三种功能之间矛盾的解决和协调出现了障碍所致。
代谢断层理论 今天,马克思经典理论中的生态思想再次被人们挖掘出来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美国学者J·B·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对那个时代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退化、森林减少、城市污染、人口增长等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代谢关系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应当共同进化和持续发展的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资本主义生产把人口集中于大城市,使城市人口增长到前所未有的数量,这样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方面它集中了社会流动力量,另一方面它干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代谢的作用……”,“在伦敦……他们对450万人产生的污物毫无办法,任其污染泰晤士河”。同时他还说:“在自然界的必然王国里,自由仅仅存在于:社会化的人、工农生产者,以合理的方式驾驭人与自然的代谢,使代谢置于人类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是由某种盲目的力量来控制;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最有价值、最合理的方式来完成代谢”。
福斯特指出社会—生态的“代谢”理论主要植根于马克思对劳动过程的理解,他用“代谢”一词来定义劳动过程和描述人与自然通过劳动结成的关系,认为保障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社会学理论框架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相互代谢作用中出现“断层”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大农业生产阻断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正常的代谢和交流关系,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早在19世纪社会学的奠基中,马克思就准确地使用了“代谢”一词来形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他对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提出了一套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和途径,至今它们仍在环境社会学对环境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中发挥着作用。
苦役踏车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A·施耐伯格于1980年提出“苦役踏车”理论,这是一种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冲突理论。在工业社会,发展的中心动力就是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成为企业生存和扩张的标准、工业经济成功的标准以及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标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们为了避免产品的积压和刺激生产的继续扩大,就一味地鼓励民众大规模地消费和大规模地废弃,于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一维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怪圈就形成了,这就是施耐伯格所谓的“苦役踏车”理论。然而毫无节制的经济快速增长必定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它不但大量消耗着不可再生资源,而且还产生超出地球储污能力的环境污染问题。施耐伯格认为,出现这种“苦役踏车”式恶性循环的深层原因应当归咎于丝毫不受限制地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逻辑,归咎于造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只要这种结构性的因素和机制没有改变,环境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施耐伯格用社会环境辩证法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三种可能性:一是“经济综合系统”即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这是目前某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写照;二是“管理综合系统”即尝试通过管理去控制那些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行为,但这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三是“生态综合系统”即对社会的生产和消费采取特定的控制和削减措施并使用可再生资源来降低环境破坏和资源锐减的程度,从而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该学者认为,第三种可能性只是一个假设的例子,只有当资源环境被损耗破坏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以至掌权的政治力量开始倾向于这种可能性,它才会实现。
除了以上几种较为典型的环境社会学理论之外,国际上还有不少社会学家从社会学领域的多方位多角度对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进行了探讨,其中涉及社会变迁、社会行为、社会阶层、社会人口以及社会心理等等,同时还有人将国家和个人的富裕程度、社会不平等状况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总之,运用不同的社会学知识和理论来解读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新兴的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来说都是有益的尝试。
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观点
在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短短20多年历史中出现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其中有几种较为典型,值得人们注意:新生态范式 这是邓拉普和卡顿提出来的激进的具有生态中心主义色彩的观点。(1)人类虽然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突出特征,但他们仍旧是全球生态系统中互相依赖的众多物种之一。(2)人类同样受到大自然生物链...
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观点
其核心论点包括:(1)人类虽然拥有独特的社会特征,但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只是众多相互依赖物种之一;(2)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有着复杂的影响,其后果往往难以预测;(3)人类的生存受到生物物理环境的限制;(4)尽管技术进步可能在短期内突破自然限制,但生态法则对人类社会同样适用。这一范式突破了传统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理论观点
苦役踏车理论施耐伯格的“苦役踏车”理论揭示了工业社会中经济增长与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过度消费和废弃导致资源耗尽和环境污染。施耐伯格认为,结构性的竞争逻辑和经济政策是问题的根源,呼吁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综合系统。环境社会学理论的多样性体现了对社会与环境复杂关系的深入...
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名词 环境
社会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与精神条件总和,其内涵丰富多样。广义上,它涵盖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等核心要素。狭义上,社会环境则更聚焦于直接作用于人的生活条件,如家庭、劳动组织、学习条件以及各类集体性社团等。社会环境对个人的...
关于环境污染可以从哪几个社会学理论视角分析
在文章中,两位学者向传统社会学的基本范式提出了挑战,创造了“新生态范式”的理论概念。在此之前,西方传统社会学中也存在着一些资源环境管理方面的浅显研究,如荒野、森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及社会效用等。但在邓拉普等人的眼中,这只能算作是“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而环境社会学则应当着重研究环境与人类...
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谢谢各位
长期以来,社会学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它们包括: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等。功能论是以把社会比作活的生物有机体为基础的。它认为,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共同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冲突的出现和存在社会反常现象。冲突论的许多思想源自马克思。它...
下面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
社会环境与个人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文化对人们的行为和性格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综上所述,环境决定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观点。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环境对人的行为和性格产生重要影响。这...
什么是社会生态什么是社会生态系统论
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界也常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这一理论用于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2. 该理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将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视为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它强调生态环境对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环境社会学研究对象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社会因素和其对环境的影响上。环境的优劣,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因素,都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其核心任务是深入剖析人类行为如何导致环境变迁,并揭示这种变迁对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问题的根源所在。具体而言,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多个方面:政府、企业和组织在应对...
华生持环境决定论
二、社会学角度其次,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华生持环境决定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背后的因果关系。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和思维是由环境所决定的,如果环境改变,人的行为和思维也会随之改变。这就说明,人类社会的演化和变迁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类历史中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三、心理学角度第三,从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