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得了天下为什么还要杀害那些功臣?

如题所述

有不少人认为,韩信之所以成为汉王朝建立后第一个被杀的将领,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功劳太大,引起了汉高祖的猜忌。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易中天认为,在汉王朝建立后,韩信创下了汉王朝的两个第一:功劳第一,功臣被杀第一.他认为功劳最大是韩信第一个被杀的最大诱因.其实,在汉王朝的开国将领中,韩信的功劳是大的,但是不是最大,还得辩证看待。如果单从军事方面的贡献来说,韩信的军功无疑最大。但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败的,除了战场上的交锋外,还有政治上的较量、经济上的比拚,是政治、经济、军事和后勤保障等综合实力搏杀的结果。从政治上来说,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远交近攻,蓄谋造势,韩信比不上张良;在后勤保障上,筹运粮草,补充兵源,网罗人才,协调关系,韩信不如萧何。所以按功劳来论,韩信充其量只能是大汉王朝三大开国功臣之一,而不能因为他的军功最大就认为他是第一功臣。毫无疑问,如果韩信是一个平庸的将领,他一定不会以他后来的那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韩信的命运除了因皇帝忌嫉他的军事才能而欲除之之外,最主要的是由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决定的。陈胜吴广起义后,他仗剑从军,投在项梁的帐下,后来屡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都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他自己觉得在项羽手下是没有指望功成名就的,于是逃离项羽投奔刘邦。他离开项羽不是因为项羽冷酷暴虐,滥杀无辜,而仅仅是项羽不重用他。他没有是非观念,只有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他投奔刘邦不是看中刘邦的仁和德,而只是换个地方试试运气,一旦新的地方仍然不能满足他对名利的追求,他还会卷铺盖走人。以天下为已任,舍身以求仁,这在韩信那里似乎是没有市场的。谁能给他满足,他就为谁卖命,这样的人谁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最容易被谁利用,但一旦你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也对你也就最危险。作为将将英才的开国君主刘邦,他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在天下太平、韩信封王后,如果刘邦仍要韩信服服帖帖地听话,他就必须给韩信更高的满足,可韩信已经贵为王侯,除了皇帝的位置,别的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挑得起韩信的胃口了,所以韩信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死。韩信和刘邦的初次见面,满嘴谈的都是利。“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项羽)忍不能予”,项羽不愿意给诸侯利益上的满足,不能调动将士的积极性,所以“匹夫之勇耳”。项羽“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只给亲爱的人好处,不顾别人死活,所以“诸侯不平”;项羽“过无不残灭者”,到处侵犯他人利益,所以“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他说若刘邦“以天下地邑封功臣”,用利禄引诱,则“何所不服”?刘邦“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不侵犯民众的利益,所以“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在韩信眼里,离弃是因为利,聚合是为了利。“市人熙熙,皆为利来;市人攘攘,皆为利往”。他看不到天下英雄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已任的品德,看不到刘邦长者之风对天下英雄的感召力,贬低了天下英雄,贬低了刘邦,也让刘邦看到了他唯利是从的本质。汉王二年八月,韩信和张耳在下魏破代以后,又一股作气灭赵降燕。这时韩信可能认为自己功劳大了,和刘邦讨价还价的资本有了,于是做了一件其他任何人都不敢做的事:请求刘邦封张耳为赵王!赐爵封王应该出于君王的本意,一般人是不敢随意向君主提出这个要求的。这时韩信可能利令智昏,以为自己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想让刘邦封自己为王,但毕竟对刘邦还有所顾忌,所以就先请刘邦封张耳为王。那意思再清楚不过了:我比张耳的地位高,功劳大,你都封张耳为王了,你还不知道把我往哪里摆?作为一个部属,不需要再有更多出格的行为,只这一条,就足以让刘邦对他的忠心感到怀疑了,所以在不久后刘邦成皋兵败不敢直接进入韩信军营中,而是乘清晨韩信熟睡以汉王使者的身份闯进韩营夺了他的将印。汉王四年,韩信平定齐地,他可能以为刘邦会受张耳封王的启发主动封他为齐王,等了一段时间,可是一直不见动静,最后忍不住了,便直接派使者去找刘邦,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可能他自己也觉得这种要求太出格,所以转了一个弯儿,让刘邦封他为齐假王。他可不可以提这要求呢?如果齐地真的象他说的那样“伪诈多变,不为假王无以镇之”,也许他提这样的要求是可以的。可问题是齐地真的是否动荡不安刘邦并不知道,韩信事先也没有请刘邦派人到那儿去考察,更重要的是他提出这个要求的时机是“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刘邦正处于生死关头,韩信这里明显的是乘人之危,敲诈勒索:你答应很好。如果不答应?哼,走着瞧!刘邦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攻之!要去攻打他!可见刘邦在接到韩信的这一要求时是何等的气愤!刘邦不得已,封了一个没有实际地盘的齐王给了他。后来刘邦与韩信约好与彭越一起攻打项羽,可是韩信因为没有实际地盘,所以爽约,拒不出兵,使得刘邦在固陵被项羽团团围住。这时刘邦已经对能不能指挥得动韩信失去信心,张良建议给韩信封一些地试试,刘邦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把陈县以东一直至大海的地方封给韩信。韩信一得到封地,马上出兵把项羽消灭在垓下。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项羽刚被消灭,天下还未安定,刘邦就故伎重演,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了他的军队,并在几个月后把他改封为楚王。他通过要挟恐吓得来的土地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就被刘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回去。韩信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使自己被刘邦所利用,消灭了项羽,壮大了刘邦,却为自己种下了隐患。四年楚汉战争,韩信运用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同时他也以自己的所言所行,暴露了他“少年无行”的本质。因此,与其说他是死于功大,还不如说他是死于自己唯功名利禄是从而引发的信任危机。有人说韩信最终是死于谋反罪。那么韩信谋反了吗?司马迁说他谋反了,但却故意在史记中为韩信谋反一说留下破绽。司马光将信将疑。依我看,韩信根本没有谋反或者没有来得及谋反,他充其量是死于“谋反”的罪名而已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刘邦得了天下,但为什么还要杀害那些对他贡献最大的功臣呢?易中天认为,在汉王朝建立后,韩信创下了汉王朝的两个第一:功劳第一,功臣被杀第一.他认为功劳最大是韩信第一个被杀的最大诱因.其实,在汉王朝的开国将领中,韩信的功劳是大的,但是不是最大,还得辩证看待。

     他认为功劳最大是韩信第一个被杀的最大诱因.其实,在汉王朝的开国将领中,韩信的功劳是大的,但是不是最大,还得辩证看待。如果单从军事方面的贡献来说,韩信的军功无疑最大。但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败的,除了战场上的交锋外,还有政治上的较量、经济上的比拚,是政治、经济、军事和后勤保障等综合实力搏杀的结果。

        从政治上来说,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远交近攻,蓄谋造势,韩信比不上张良;在后勤保障上,筹运粮草,补充兵源,网罗人才,协调关系,韩信不如萧何。所以按功劳来论,韩信充其量只能是大汉王朝三大开国功臣之一,而不能因为他的军功最大就认为他是第一功臣。 

        毫无疑问,如果韩信是一个平庸的将领,他一定不会以他后来的那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韩信的命运除了因皇帝忌嫉他的军事才能而欲除之之外,最主要的是由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决定的。 陈胜吴广起义后,他仗剑从军,投在项梁的帐下,后来屡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都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他自己觉得在项羽手下是没有指望功成名就的,于是逃离项羽投奔刘邦。

       他离开项羽不是因为项羽冷酷暴虐,滥杀无辜,而仅仅是项羽不重用他。他没有是非观念,只有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他投奔刘邦不是看中刘邦的仁和德,而只是换个地方试试运气,一旦新的地方仍然不能满足他对名利的追求,他还会卷铺盖走人。以天下为已任,舍身以求仁,这在韩信那里似乎是没有市场的。

       韩信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使自己被刘邦所利用,消灭了项羽,壮大了刘邦,却为自己种下了隐患。因此,与其说他是死于功大,还不如说他是死于自己唯功名利禄是从而引发的信任危机。

     总的来说,刘邦杀害功臣也是怕他们能力过于强大,能帮他,也能反了他。

第2个回答  2020-09-17

刘邦为了子孙后代安稳坐天下,刘邦只能杀有功之臣。

刘邦是皇帝。但是在异姓王眼中,刘邦与项羽并没有什么不同。项羽摧毁秦国后,他被分封为诸侯。而刘邦也只是取代了项羽,并重新分配了对他有功的功臣。但异姓王功高盖主,虽然表,表面服从刘邦但心里瞧不起他,也没有听命于他。

天高皇帝远,异姓王在自己的封地里快活。有一天,当异姓王看刘氏皇室不愉快时,异姓王就要集体造反。诸王的想法,刘邦很清楚,即使不确定,张良和其他人也很清楚。因此,刘邦必须消灭他们以保护汉室江山。否则,他的刘氏皇室与项羽的下场相同。

打江山与守江山不同,刘邦打江山需要文臣武将替他忠心耿耿,但守江山时却需要他曾的文臣武将服从自己,但臣子不识时务,还以之前的态度对待刘邦,这样的态度造就了这些大臣的灭亡。韩信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认为自己还是那个可以让刘邦言听计行的大将,觉得自己是异姓王,就能为所欲为,刘邦也不敢拿他怎样,所以就导致了韩信的灭亡。

刘邦当皇帝时已经54岁,已步入中老年。这个年纪的人,尤其还是帝王,考虑过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处境。楚汉之争中,大部分异姓王反反复复,刘邦对付他们都吃力,就更别说自己的后代了,为了子孙后代安稳的坐天下刘邦只能杀异姓诸侯王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1. 权力斗争:随着汉朝的建立,刘邦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力。一些功臣可能产生了自身的权威和影响力,对刘邦的统治构成威胁。为了避免形成对立势力,刘邦选择了利用暴力手段,将这些功臣除去。2. 可能的背叛:在历史上,有一些功臣因为私心和私利可能会背离刘邦的统治,甚至密谋反抗。为了维持统治的稳定...

刘邦为什么杀开国功臣
因为刘邦多疑,认为打江山的大臣们功高盖主,怕他们谋反,所以先下手为强,把他们杀了。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恰巧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汉高祖刘邦...

刘邦为什么杀开国功臣
1、刘邦为了家天下,采取屠杀功臣的办法,实质上是他治国之术的一个体现。也就是他们的才能有限。2、而且已经打下了江山,功臣都没有了用,开国功臣,功劳比较大,自已做的某些事,需要体谅功臣,干脆杀了,后代也省事。

刘邦得了天下,为什么还要杀害那些功臣?
总的来说,刘邦杀害功臣也是怕他们能力过于强大,能帮他,也能反了他。

刘邦和朱元璋当时为什么要杀功臣呢?
二:防止谋反。开国将军一般手中都握有重兵,而且在战斗过程中收拢了一批士兵。再加上前朝的经验,不少的开国将军会有谋反之心以及谋反的实力。所以,刘邦和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天下能够稳定,而且为了自己的后代,为了王朝的延续,这些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将军自然会被杀。比如汉初的韩信。(朱元璋平民时期剧照...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什么要杀死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们?
1、多数功臣都功高自傲 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在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韩信经常四处巡查,而每次外出时那阵势就像天下出巡一样。而卢绾经常不回长安述职,并且还暗中与匈奴勾结,这一切行为表现都让刘邦心中极为不满,对于这些居功自傲之人刘邦当然要杀掉。2、为后世扫清障碍 刘邦...

刘邦为何诛杀功臣,其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因素?
01刘邦心胸狭窄的性格,害怕功臣功高震主 当然,第一点的确是由于这种功臣功高震主,她们本身具有的才能充足威胁到刘邦手里的权利;不论是韩信也罢,或是英布和樊哙等也罢,又或者说是萧何张良等,她们要不可以在竞技场以上开天辟地,在战争之中无往而不利所向披靡,要不可以决胜千里运筹帷幄。相较于...

刘邦和朱元璋功成后为什么一定要大杀功臣?
在杀功臣一事上,把刘邦和朱元璋放到一起比较,是对汉太祖高皇帝的侮辱,刘邦这一生,做过游侠,做过小吏,做过王,称过帝,但一直都很讲意气,也讲人情世故,刘邦从提三尺剑的流民一跃成为执掌天下的帝王,本质上是重感情、讲义气、给利益,敢于裂土分疆,让跟他干的人都有封侯拜相的希望,事实...

刘邦和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俩人都是布衣皇帝?
他们的想法就是对于跟随他们打天下的功臣们,在他还活着的时候还是能管住他们,他们也不会有别的心思,如果死了以后呢,新皇帝还能管得住他们吗?所以来吧,趁着还活着的时候,这些跟随他打天下的臣子,一个个的全都找个借口杀了,这也是为了新皇帝扫清障碍。

为什么帝王打下江山后,都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
首先我想说的是,历史上大肆诛杀开国功勋的皇帝只有刘邦和朱元璋,那么刘邦和朱元璋为何要杀开国功臣呢?第一,功高震主。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些被杀的功臣大多都是久经沙场,见惯生死的人,他们在战争年代是为你打天下的得力助手,而一旦天下太平,他们就成了国家的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