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题所述

内容摘要:当我们逐渐步入知识经济、网络社会、新技术和信息不断涌现的时代,创造力作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已为人们所共识。美术教育向来是体现创造力培养的一门有代表性的学科。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弄清创造能力与美术教学的关系。以及美术教育的目标和目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创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可以说,创造力是一种与理性接缘的智力和与感性接缘的智慧共同的结晶。我国学者一般都认为,创造力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技能构成。小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以美术技能的教授作基础,重点培养小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对社会正确的认知及集真、善、美一身的完美人格。美术技能与创造能力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理想的教学总是将基本功的学习置于创造性的学习背景中去。一方面我们要把技能学习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只有对个体发展有益的技能才是最需要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学生不可能等到学好所有领域技能,再去进行创造活动。美术教育最终要培养学生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词:美术教育培养 小学生 创造能力正文: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我云的头脑。当我们逐渐步入知识经济、网络社会、新技术和信息不断涌现的时代,创造能力作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已为人们所共识。美术教育向来是体现创造能力培养的一门有代表性的学科。在美术教育研究的写作中被提及最多的词语,大概就是“创造”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培养和造就了有创造力的头脑呢?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弄清创造能力与美术教育的关系以及美术教育的目标和目的。 一、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骨髓 国外早期对创造力研究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从智力结构上把创造与一般的智力区分开来,他认为创造力由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构成,而发散性思维是其核心部分。心理学家托仁斯在吉尔福特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三个品质特征。我国长期受这种智力形式说的影响,一般认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智力,如同传统观念一样,认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是绝对聪明的,并往往把智力等同智商。实际上高智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高创造力,智力不是构成创造力的全部。许多学者都认为,创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可以说,创造力是一种与理性接缘的智力和与感性接缘的智慧共同的结晶。我国学者一般都认为,创造力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技能构成。 在美术创作中,创造能力体现在对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组织上。创造能力的产生是由美术技能、创作灵感(包含创造性思维)、创作动机以及人格四个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小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以美术技能的教授作基础,重点培养小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对社会正确的认知及集真、善、美一身的完美人格。 二、美术技能是创造能力的双脚在美术创作中,主要是美术知识、技能、审美经验以及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技能、经验的策略。在这里,知识和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二是在美术制作中对材料和工具操作的知识和技能。而审美经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体验美的心理活动或审美意识。综合掌握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策略,即小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基础的美术技能。就象英语中的字母,语文的拼音、偏旁一样。就是让小学生掌握使用最初级的艺术语汇的技能,为更为复杂的美术创造提供能量储备。这方面学习可以通过欣赏和实践两个途径来实施。如向学生介绍和传授优秀美术作品的技术特征;通过作品风格对照,揭示形成风格的要素;通过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各种艺术语汇运用有所了解,如形状、色调、材料的肌理等形式元素的语言性把握。这一目标向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即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时常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不能为技能而技能,其目的就是对学生视觉感受性的培养,促使其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为进一步创造储入能量。 然而,具体的教学是受实践理性的制约,通常我们很难处理好技能学习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与小学美术教育课时量少的矛盾。所以,教师常把美术作业操作过程作为备课的重点,以求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获得理想的作业效果,因为学生们的作业往往被看成是对教师工作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远离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要解决矛盾,关键是我们观念的改变,一方面我们要把技能学习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只有对个体发展有益的技能才是最需要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学生不可能等到学好所有领域技能,再去进行创造活动。事实上,在学生刚步入美术学习时,创造力的培养也伴随而来,即在美术基础知识学习中,创造性的探索已经开始,当一个小学生在纸上涂鸦进而给涂鸦命名时,已经进入了初级的创造活动。与此相反,一个准备报考专业学校的学生,他的素描技能也许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可他还不知道明暗调子与美术创作中黑白运用的关系,似乎是常有的事。这说明美术技能与创造能力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理想的教学总是将基本功的学习置于创造性的学习背景中去。如色彩学习,常与冷暖的情绪感受以及四季交替的景色联系在一起;线条和形体的组织练习,常给予欢快的、悲伤的、奋勇的、胆怯的标题,以提高对形体和线条的感受性和表现力。其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具备运用基本的技能,在创造一个能传递出某些信息,并具有审美性的视觉形式时所需要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意的想象力,就是要努力减弱理性的不当控制,苏醒无意识的非理性因素,让直觉和灵感早日出现。美术教育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远不如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那么有效,操作方法的实施所带来负面的风险也很大,为此我们首先或重点要做的是,增强学生创造的内驱力,激发创造的欲望。 三、想象是创造能力的翅膀在美术创造技能里,主体认知结构是一种开放性的,具有学习迁移能力,即主体能从不同的学习情景中概括出共同的原理。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在新的任务和情景出现时,能迅速解决问题。在优秀学生那里,我们时常看到这种能力,一经教师的启发,平面至立体、黑白至色彩,各种形式因素的转换和应用显得得心应手。在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技能的培养途径很多。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它回答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它回答应该怎么办)。后者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处理外部事物的程序性知识;另一类是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将其称为“智慧技能”。在教学中,优化认知结构,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善于解决问题,养成有效的学习方式,体现创造的灵活性。如学生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皴法也进而了解和掌握某些西画作品中的笔触;感受和体验到亨利·摩尔的空间的魅力也逐渐感受和体验到非洲木雕意味。所以要尽可能促使学生掌握相似、模拟、移植、逆向、错位、组合等智慧技能。 非理性的认识方法是创造力产生的重要动力,是指超出理性控制的无意识状态下的直觉、想象、灵感、情感、意志等人的心理因素。这些无意识的认识和思维方法,是将现实经验和知识概念,自由变换、组合成许多逻辑思维所不能具有的新的认识和思维方法,这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无意识摆脱了意识的逻辑性、条理性和精确性,使思维方法不拘泥于某种单一的和不变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在意识的控制下处于被压抑状态,惟有消除意识的戒备才能从休眠状态中复苏过来,活跃在创造活动之中。有助于创造力培养的多数条件都要求不要施加逻辑控制,都要求自我内心世界对外开放。想象可以说是创造技能最重要的功能,想象可以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自觉积极的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如艺术构思和欣赏活动。按想象内容的创造性、新颖性,有意想象又可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而创造性想象的主要特征就是把显然不同、不相干的因素组织在一起。创造性想象有两大原则或方法,(1)变陌生为熟悉,即打破知觉背景,通过比喻和比拟,变新的问题为某种熟悉的事物。比如根雕艺术,经过艺术家的简单处理就变成了一件艺术品。(2)变熟悉为陌生,探索新的认知途径,通过比拟的方法,将某些熟悉的事物,用新的方法加以观察和思考。当知名艺术家用儿童绘画方法创作一幅作品时,就用新的手法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如果一个人在单一事物中能发现许多属性,或找出不同事物相似属性,那么创造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美术教学尽可能设置认知和逻辑的冲突,如调换熟悉作品的色调、添加和抽去部分内容、将作品倒置过来欣赏,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想象力的控制是创造力发生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它使理性和非理性保持应用的张力。培养学生有意的想象力,就是要努力减弱理性的不当控制,苏醒无意识的非理性因素,让直觉和灵感早日出现。但是在创造过程中,理性和概念的调控作用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直觉、灵感的出现需要理性的指引,使艺术形象蕴涵着普遍性的意义,还是艺术形式因素的运用、视觉效果的控制,都需要理性的参与才能使形式赋予表现性和感染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三年级《美丽的蝴蝶》这课,要求学生画出蝴蝶的形状,然后剪下来,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设计师的滋味。在看过各种蝴蝶的照片基础上,学生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学生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图案用于设计中,好多学生改变了蝴蝶原有的形状,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蝴蝶造型。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新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溜,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另外,各种媒介和材料的运用,使旧观念在与新技能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在这中间,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等。 四、创作动机是创造能力的血液 美术创作活动没有情感、意志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创作动机是由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所组成,外部诱因是由情景(活动、创造的评价、奖罚的压力)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拉力。内部驱力主要是由缺失需要(生理、安全、从属与爱、自尊)和生长需要(求知、美感、自我实现)组成的推动力。所以美术教学就需要为创造能力的产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外在的诱因应以激发内部的动机为目标,如经常施以肯定的评价,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放大,会激起自尊的需要;鼓励学生自评,为自己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则会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欲望;降低难得的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逐渐激起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大量对美术作品的释读,会激发起求知和审美的需要等等。教学就是要组织恰如其分的诱因,激发和促进学生内部动机的生成。美术教育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远不如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那么有效,操作方法的实施所带来负面的风险也很大,为此我们首先或重点要做的是,增强学生创造的内驱力,激发创造的欲望。基于这种认识,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创作环境是极为必要的,除了个体创作外,小组创作是个可取的活动形式。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一个被陈规禁锢的个体来说,具有开启心智的作用;减少失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有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这对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作环境的设计应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欲望,这种环境要具有信息化、审美化、开放性、新奇性等特点,如在墙上轮流发表学生作品、背景音乐的播放、桌子的不同摆放、学生角色不时的互换等。五、人格是创作能力的大脑 创造活动,要求主体不仅具有创造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还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现代精神神经学家们认为,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只有心理健全的人才会将创造潜力付诸实现。这说明创造能力的产生需要学生们建立稳定的心理倾向的人格特质,我们认为人格是知觉、思维、情感、记忆等心理因素的整合。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们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以下列特征:忍受模糊的能力、不迷信权威、敢于冒险、自信、恒心等。 (1)忍受模糊的能力。通常,人都有对不确定性产生畏惧的心理,这种心理往往使创造性的工作在刚开始时就容易夭折。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和直觉一开始都处模糊朦胧的状态。此时,主体就需要集中精力去追寻,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将无形的东西外化为可视的形态。在教学中,常见到一些学生在创作开始时有许多构思,可因所思所想的内容具有模糊性而放弃探索。在这种情形下,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告诉学生朦胧和不测是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不要太在意创造的结果;而要充分体验创造的过程。 (2)不迷信权威。对权威的屈从倾向是人云我云的心理根源。有些学生不相信自己的创造;总是退缩在印刷品的模仿之中;依附外来的观念。对此,教师应经常剖析为学生所仰慕的作品之优劣,破除权威的神秘外衣,为学生建立起对任何作品都能超越的信念。 (3)敢于冒险。这是与勇敢相关的心理品质,有些学生喜欢循规蹈矩,只希望按部就班地按教师给定的步骤去做,他们总是把自己束缚在一种技能、一种题材或一种风格中,不敢逾雷池一步。这与怕失败心理密切相关。针对这类学生,开展一些泼洒、涂抹的游戏,并通过想象给以命名,以审美或旁观的态度去对待结果;使学生体验到冒险所带来的惊喜,认识到失败和成功都是相对的。 (4)自信。自信不同于自卑和自大,是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认识。有些学生往往有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碰到一点挫折就一落千丈。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其认识到美术创造中个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扬长避短心态来肯定自己的个性。 (5)恒心。这是与勤奋相关的心理倾向。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碰到问题就畏难、退缩,不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就半途而废。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关注某个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另一方面要使他们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美术教学中,独创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在美术技能学习中有创作性的成分,在创作中也有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意志的培养。我们只要了解创造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心理,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对教学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许多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会显得自然且有独创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组织学生自制故事绘本。组织学生自制绘本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又一途径。这样,不仅会提高绘画水平,而且会有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五、结语 美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美术教育的功能,全面贯彻美术课程的目标,特别是对美术教育培养...

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初探
培养学生创造的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发现、探索新鲜事物的优秀品质,这是所有创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具有勇往直前、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要有提高美术课新颖性的美好愿望。有创造性的美术教师经常会有灵感迸发,会不断地改进教学质量,会使自己的教学带有无穷的活力。在课堂上,美术教师要努力为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创新能力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参考,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3.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答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应做到:1、营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 教学中教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师道尊严”思想,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鼓励学生发...

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个性研究动态
一、正确认识、改变观念 美术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主要还是家长、社会、以至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里面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县区和乡镇尤其严重)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基础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大基础.这种基础不但是指掌握基础,而是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我们并不是要小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画出什么不朽之作,但要他们学会创新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 小学阶段学生...

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有什么研究意义
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关键就在于教师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导向。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随时随处都可以创新,让创新观念在孩子心中渐渐润化。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我们不能再简单的将幼儿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1、教孩子学...

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学,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给学生提供各种感官的刺激。比如提供多种媒材让学生来尝试,观赏大师的美术作品,也可以给学生感官的刺激。(2)鼓励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画或者制作,不要规定一种固定的模式或框子,应该鼓励学生打破固定的想法。比如给孩子...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美术教育中,...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绘画创新能力
1、组织兴趣小组,树立榜样。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优秀生的培养,对那些素质好、认真学、水平高的学生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辅导。由这些“小画家”所起的带动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能进一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美术课越上越好。2、利用范画的影响力。在授课前精心设计范画,组织学生共同欣赏分析,或在课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