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不提防安禄山?

如题所述

在阻止安禄山发动叛乱的道路上,有一块巨石拦路,这块巨石就是玄宗皇帝。没有人搬动这块石头,安禄山便始终获得一种庇护。那么,这块石头为什么就搬不动呢? 在中国历史上,唐玄宗是少数几位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之一,又是奢侈享乐导致国家破亡的皇帝之一。与他的名字有关的两个重要的历史名词,一个是“开元盛世”,另一个是“天宝之乱”。正负对应,天地悬殊,但他的政绩却不能用数学上的正负相抵等于零来判断,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同样给后世留下持久的后果。 能否阻止或者避免安禄山发动叛变,最关键的人物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唐玄宗。直到安禄山起兵,玄宗一直掌握着朝廷大权,李林甫专权也好,杨国忠专权也好,谁也取代不了他的地位。他虽然年事已高,他不点头,任何事情都不能推进。对于安禄山的叛变,不是他没有能力阻止,实际上是他一直不相信安禄山会反。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但并不是所有发生了的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处置得当,许多事情本来可以化险为夷。即便当时危机四伏,按下葫芦浮起瓢,东方不亮西方亮,动乱必然发生,但也可能在别的方面出现裂缝,而不是发生在范阳。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的发生,不可能没有任何迹象可循。一件惊动天下的事件,可以瞒得住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却不可能瞒住所有的天下人。关于安禄山谋反的动向,早就有人察觉,也有人明里暗里告诉过玄宗,但玄宗不肯相信。 安禄山的叛乱阴谋并不是都掩盖得非常成功,而且至少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手下拥有强兵,存在着发动叛乱的严重危险,怎么就始终不能引起玄宗的警惕呢?安禄山拍马屁的水平并不算高明,他说的话极其浅薄,其中的虚情假意都是极容易被看穿的。可是玄宗怎么就深信不疑呢? 李林甫活着时,安禄山觉得自己没有李林甫狡猾,所以佩服、害怕李林甫,不敢轻举妄动。他只能悄悄地做点儿准备,雄武城贮存点儿兵器,已经被王忠嗣看破玄机,王忠嗣不止一次地反映他,玄宗不介意。及至杨国忠为相,安禄山瞧不起他,经过长期的准备,安禄山叛变的条件已经成熟,更不把杨国忠看在眼里,因此将相间产生了嫌隙。杨国忠一再说安禄山可能谋反,玄宗都不听。太子李亨也察觉到安禄山反叛的迹象,告诉玄宗,玄宗也不相信。发展到后来,许多人告诫玄宗,安禄山有反叛的可能,但都动摇不了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玄宗甚至把告发安禄山的人绑送给安禄山处理,对安禄山的信任,几乎达到了一种变态的程度。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玄宗对安禄山叛变始终不加戒备,除了安禄山故作憨愚给玄宗造成了假象外,应该从唐朝建国以来的政治斗争了解玄宗的心理。一百多年来,唐王朝政治上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宫廷政变上。唐太宗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父下台;武则天把亲生儿子杀的杀,放的放,终于篡位夺权,再诛杀李氏宗室。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武后让位,拥立中宗复辟;太子重俊发动政变,诛杀武三思,率兵众杀入内宫,以失败告终;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十六岁的太子重茂即位,韦皇后临朝称制;太平公主、李隆基联手诛武韦集团,扶持睿宗上台。中宗次子重福阴谋在东都洛阳叛乱,自立为帝,被洛州长史崔日知平定;太平公主策划废黜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却收拾了太平公主,继位为帝。一直以来,唐朝政治上的斗争,或最高权力的争夺主要在皇室内部,一场又一场流血的、不流血的政变令人触目惊心。 玄宗年轻时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了一系列的宫廷政变,这对他的心理影响非常深刻。因此我们推测,他即位以后,所感到的对皇权的威胁仍是朝廷高层和皇室内部。玄宗和他的宰相们如姚崇等人认真总结了“再三祸变”的起因,极力避免重蹈覆辙,以安定皇位。他们采取的重要措施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不用功臣,二是诸王外任和伺察,三是整顿禁军。他们注意到,在历次政变中,常常是那些有功之臣权势过大,拥立某一位亲王阴谋夺权,禁卫军常常成为他们发动政变的工具。 那些功臣有特殊的地位,有号召力,能够影响甚至动摇皇帝的地位。玄宗采纳了姚崇的建议,把拥立玄宗为帝的功臣们都一个个罢免,或调到外地任职,或解除实权,虚职架空,如郭元振、张说、刘幽求、钟绍京、王琚、崔日用、魏知古等人,都在玄宗夺权的斗争中立过大功,先是受到重用,任为高官,但不久都或被罢职,或被外任,或被流放。玄宗在位时任用的宰相,如果考察一下他们的出身,大致有两类,一是边帅,出将入相,这种情况后来被李林甫杜绝;二是门第不高,也没有太多的政治资本,如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等,他们不可能在朝廷形成大的势力,搞点儿小团体可以,搞成凌越于皇权的朋党势力都不行。所以,尽管后来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专权自恣,还是都要讨好玄宗,都要看玄宗的眼色行事。 李氏诸王也常常是祸乱的根源,因为只有他们才有可能在政变中被人拥立为帝,成为对皇权的直接威胁。玄宗即位不久,根据姚崇的建议,命诸王外任刺史。开元二年(714年)六月,以宋王李成器兼歧州刺史,申王李成义兼幽州刺史,豳王李守礼兼虢州刺史。七月,以岐王李范兼绛州刺史,薛王李业兼同州刺史。考虑到诸王未必有行政能力,而且朝廷并不希望他们掌握地方实权,因此特作如下规定:州务由州长史、司马主持;外任刺史诸王不得经常回京师,每季二人轮流入朝,周而复始。 后来政局稳定后,朝廷陆续召回外任诸王,但朝廷没有放松对他们的警惕,“上禁约诸王,不使与群臣交结”(《资治通鉴》卷212)。我们看到开元十年的《诫宗属制》云:“自今以后,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妄说言语。所以共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克固藩翰,以保厥休。贵戚懿亲,宜书座右。”玄宗把亲王们的日常生活和行动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这种约法三章,是非常不人道的,在这样的制度下,身为皇室的人皆形同禁囚。至于玄宗有时亲赴诸王住处,赐金分帛,都不过是掩盖其提防猜忌心理的面纱而已。 从唐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夺位以来,唐朝一系列的宫廷政变常与北门禁军有关系。玄宗非常注意对北门禁军的掌控。他先是重用心腹王毛仲掌管禁军,当王毛仲权势力过高时,又及时撤消了他的兵权,把他流放。接着任命“淳朴自俭”的陈玄礼为禁军将领。陈玄礼对玄宗忠诚不二,一直到安史之乱发生,禁卫军没有发生过类似过去参与宫廷政变的行动。 在防范政变方面,玄宗用心极细。他注意到在历次政变中,常有僧道,即和尚、道士参与其中。这些人与朝官相勾结,而且利用宗教迷信,妄说天象吉凶,为一些人谋反篡位制造舆论,还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出入达官贵人之家,传递情报和消息。所以,他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禁止百官与僧道交往。诏书中指斥那些僧人、道士“诡托禅观,妄陈祸福,事涉左道,深斁(败坏)大猷(道术)”因此,“百官家不得辄容僧尼道士等,至家缘吉凶,要须设斋,皆于州县陈牒寺观,然后依数听去,仍令御史、金吾,明加捉搦。”(《禁百官与僧道往还制》)——谁家有婚丧之事,需要请和尚道士设斋念佛,必须向州县打报告,指定人数。违犯者,御史台和金吾卫可以随时抓人。 在防范政变、巩固皇权的各种措施都取得良好效果以后,玄宗的心里便产生了强烈的安全感。从唐朝建立以来,还没有发生过统兵的将军发动叛乱的严重事件,没有前车之鉴,不太容易产生后顾之忧。不仅本朝,再回溯一下唐以前的历史,由边将发动叛乱成功的例子也极少,改朝换代要么是农民战争,要么是大丞相篡位,要么是北方那些游牧民族一窝蜂地涌进中原,而由一位边将举兵成功的例子几乎没有,这可能是他对安禄山放松警惕的原因之一。 不光是他,宰相李林甫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才敢放手让那些蕃将常任久戍,拥强兵保卫帝国的边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唐玄宗为什么不提防安禄山?
我们认为,玄宗对安禄山叛变始终不加戒备,除了安禄山故作憨愚给玄宗造成了假象外,应该从唐朝建国以来的政治斗争了解玄宗的心理。一百多年来,唐王朝政治上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宫廷政变上。唐太宗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父下台;武则天把亲生儿子杀的杀,放的放,终于篡位夺权,再诛杀李氏宗室。张柬之等人...

唐玄宗为什么不在极乐之宴上杀了安禄山?
因为当时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宠幸几乎已经容不下其他说他不好的言语。而安禄山呢,一心想要造反的话,已经开始排除异己,当时他身边随时随地的人都有好几个全部就都类似于他的那种贴身保镖,加上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骁勇善战的人。所以明显用刺杀之类的手法,是不可能杀掉安禄山的,而且哪怕是用其他的方式,...

唐玄宗为什么不提防安禄山?
我们认为,玄宗对安禄山叛变始终不加戒备,除了安禄山故作憨愚给玄宗造成了假象外,应该从唐朝建国以来的政治斗争了解玄宗的心理。一百多年来,唐王朝政治上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宫廷政变上。唐太宗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父下台;武则天把亲生儿子杀的杀,放的放,终于篡位夺权,再诛杀李氏宗室。张柬之等人...

善于阿谀奉承的安禄山是如何征服杨贵妃的?
杨贵妃深受唐玄宗宠爱,所以安禄山需要杨贵妃在唐玄宗面前为自己说话,才能仕途顺利。对于杨贵妃来说,她和唐玄宗的年龄差距很大,和杨贵妃无关。太子早已对杨贵妃不满,杨贵妃担心太子在唐玄宗死后继位,会对自己的利益和家族的利益造成损害。所以杨贵妃联合安禄山也是最好的选择。杨贵妃收安禄山为养子,所...

揭秘杨贵妃养子安禄山为何造反
对权力的渴望是人性的弱点。所以安禄山,三任官职,手握兵权,想当皇帝也是正常的。徐锦江版安禄山另外就是当时的政治因素。唐玄宗末年,他陶醉于杨贵妃的美色,生活颓废,对政治不闻不问。阶级问题严重,许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外,奸臣也是当时唐朝政局的一个特点。当时李这个被口头强奸的汉奸长期...

安禄山是谁?安禄山是怎么死的?
这就是安禄山身边的太监李猪儿,为人狡诈,深受安禄山器重。安禄山失明后,是李猪儿侍候安禄山穿衣。当时唐玄宗在清华台给安禄山洗澡,让李猪儿进去侍奉安禄山。李猪儿挥刀砍下安禄山的腹部。安禄山双目失明,经常在床头挂一把刀防身。当他发现刺客的时候,已经很难起身了,又拿不到床边的刀,只好抖着帘子喊:“...

在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颇有争议的皇帝。在早期,李隆基在政治事务上非常明智和勤奋,而在后期,李隆基沉迷于享乐和放荡。他宠爱杨贵妃,不再关注政事,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在逃亡的路上,他不得不提防安禄山的追兵。更无奈的是,李隆基的亲兵对他不忠。亲兵认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是杨贵妃及其背后的杨家所为。他...

唐诗宋词元曲代表作简介。急! 不要单一代表作!还要简介!
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四川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杨玉环上吊自尽。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 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

...最好的三个皇帝之一,终生不立皇后,里面藏有什么玄机
藩镇割据是造成唐王朝由盛到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藩镇割据又是因安史之乱直接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藩镇是不少的,毕竟唐王朝有那么宽的边境线,没有藩镇守边是不可能的。但藩镇并未作乱。后来唐玄宗把边关交给了安禄山等胡人,才造成安史之乱。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

求<长生殿>的内容介绍,要详细,概括.
后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传闻,写安史乱后玄宗思念贵妃,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觅她的灵魂;杨贵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并为自己生前的罪愆忏悔。他们的精诚感动了上天。在织女星等的帮助下,终于在月宫中团圆。《长生殿》的故事来自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史实。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在安史之乱以后便开始在民间流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