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汉字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的繁体字看看会看出些门道,但是现在的有些文字却怎么看也看不出门道,反而越看越觉得什么都不是。那么现在的文字是如何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呢?

一、字源有序:字源于画,书画同源,有源可依,有形可循。联合国标准化组织称汉字为“表意图形文字”,意为本质上是象形文字,用字形表示事物形状或喻意;单一基本事物演化成独体字,多个事物组合成情景演化成合体字,因而汉字字形有序地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形成自己规律有序的“形流”。在汉字发展进步中,从最早的古文字,囫囵一体不可拆分的篆体字,到后来现代文字隶书和楷体字,形成有序的构字规律和规范的笔画结构,形成了“笔画——独体字——合体字——词语”逐步提升的构字规律。所以当我们从最原始的象形字出发,可以举一反三,成串识认相关单字。
举例来说:远古时先人,从追踪野兽蹄印来狩猎,每个不同的足印代表不同的兽禽,于是也联想到用人的脚印追踪人的踪迹。最早的甲骨文是把一只左脚掌,根据它对地面接触的着力点,简化为一张图形字,从沿着脚掌外侧,由小姆指到脚根又转到内侧第二指,成“U”字形脚掌,再加上脚掌的横向受力部分和凸出的大姆指,就巧妙地创造了甲骨文的脚掌形状字形,再从这基本图形,演变到篆书到隶书到宋体,就成现代汉字“止”字,当您致细看,还可以看出“止”字是由一只左脚印演化而来,它代表人的脚印、脚趾、脚掌,又隐含表示人的行迹、行程。当在左脚掌下面再画上一只右脚掌,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步”字,“步”就是移动左右脚掌前行的意思;由这“步”字就可加上不同的场境,创造出一系列行动词:“涉”加上“氵”水,就表示走在水中或河里;“徏”加上“彳”就表示慢慢地在陆地上往前行走;“陟”加上“阝”土坡(由丘字画面转90度表示山坡或台阶),就表示走在洼洼坑坑的坡地或梯田上;“频”在它右侧加个“页”字,就表示一步一步连续地翻页,“频频点头”表示面带笑容的打照面,由此引申出现代用词“频率”“频段”,表示一个波段一个情景的依次变换,这些对其它文字要完全从新造词的词,对汉字来说只是简单地组合进一个字根即可。更妙的是,这“步“字还可以倒过来写,创造了“降”字,倒写的“步”加个“阝”,刚好与上面已讲过的“陟”字相反,就是沿着山坡或台阶往下走,引申到可以乘降落伞从天而降;还有一字更是奥妙,“岁”字原本由“步”和“戊”两字交叉构成,在甲骨文上,是一把带刃的戈,横插进两个脚掌之间,隐含人生岁月历程告一段落,含有岁的意思。“止”字上面加个“口”就成“足”,在甲骨文上很明显地画出在脚掌上加段小腿,那当然就是足了;在甲骨文上加个脱体的口或加一横,就表示脚掌对准一个方向,就创造了正面的“正”字;在“止”字左侧加个“土”字,引进土地的含义,就是地址的“址”字;在“止”字左侧加个“扌”字,引进动手的字义,就是拉扯的“扯”字;在“止”字上面加个“人”字,画面像一个人掂起脚掌望着前方,做出企盼姿态的“企”字;在“止”字右侧加个“匕”字(在甲骨文是面向左侧的人形,后在隶变时取消逆笔而演化成匕,含动态的人义),就表示走到此地停下来的“此”字;当在“止”字外围加个“戈”字,就成“武”字,人们常说“止戈为武”,表明中国人从古就用辨证观点对待武器,武装自己是为了以武止武。 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关于汉字的过去和未来,给你一个地址,你仔细的看看吧。 http://61.183.17.54/jpkc/xdhy/kejian/3.ppt#256,1, 汉字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1
不断演变而来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已有三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现代常用的文字有四千个到八千个,大多数是形声字。现代汉字的字体都是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而来的。
  在长久的实践中,人类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还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文化依靠文字得以保存至今。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工具——文字,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不可埋没的贡献。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物语”“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 安阳 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 甲骨文 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 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
  “篆”字《说文解字》训为“引书”,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可见“篆”字、含有“写字”之意。篆书有大、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有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时使用的识字课本《史籀篇》一类。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广义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古文小篆则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后,在秦代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的字体。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消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小篆书法:野鹤巢边松最古,仙人掌上雨初晴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4.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另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现代汉语是怎么形成的
1、汉语的起源,现代汉语的前身是古代汉语,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代时期的文字,是最早的汉字。然而,甲骨文并不包括现代汉语的所有特点,例如标点符号和简化字等。2、汉字的演变,自甲骨文以来,汉字经历了多次演变。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官方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

现代的汉字是如何形成的
一、字源有序:汉字源于图画,与书画同源,其形态遵循一定的演变规律。联合国标准化组织将汉字定义为“表意图形文字”,即通过字形来表达事物的形状或含义。汉字的基本形态经历了从象形到指事,再到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阶段,形成了有序的构字法则。从最初的篆体字到隶书和楷体字,汉字的构字规律和...

现代汉语是怎样形成的
1. 汉语的起源:现代汉语的根基在于古代汉语,其源头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代时期的文字,被视为最早的汉字形式。尽管甲骨文奠定了汉字的基础,但它并未包含现代汉语的所有特征,如标准化的标点符号和简化字。2. 汉字的演变:自甲骨文以来,汉字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变化。秦朝统一六...

汉字如何演化成现代汉字的
1、加声于形,比如【上立下隹】字是凰的象形,后来这个字引申为风,就加一个音符【凡】而成为【上立凡下隹】字;2、加形于声,还是以【羽】字举例,假借为明天的【昱】就在【羽】字上加形符【日】为【日羽】;3、加声于声,【羽】字除了可以加形符【日】,还可以加声符【立】成为【翊】...

现代的汉字是如何形成的
一、字源有序:字源于画,书画同源,有源可依,有形可循。联合国标准化组织称汉字为“表意图形文字”,意为本质上是象形文字,用字形表示事物形状或喻意;单一基本事物演化成独体字,多个事物组合成情景演化成合体字,因而汉字字形有序地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形成自己规律...

汉字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甲骨文。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就是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这是“汉字”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现代汉字”的祖先。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2、金文。西周时期,青铜器开始大量使用,出现了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金文”...

汉字起源及其具体演变过程的信息?
1、起源:汉字由记事符号和记事图画演变而成。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现图画和符号,它就是汉字的前身。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成熟汉字,是公元前十四世纪(商代)刻于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称甲骨文。2、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第...

汉字怎么形成的?
汉字起源有5种学说: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图画说。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各家有不同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从考古发掘的...

汉字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关于汉字的起源,存在一个传说,即黄帝时期,臣子仓颉受命创造文字。传说中,仓颉拥有八只眼睛,能够观察四周万物,并将所见的形态简化后刻在龟壳和兽骨上,从而诞生了最早的文字。尽管这听起来像神话,但它反映了汉字起源于象形符号的事实。2. 原始社会的记号与图形:在遥远的时代...

关于汉字的造字现代中有哪些方法?
我们知道,我国最早形成的文字是甲骨文、象形文等形状文字,到后来便形成了金文、蒙古文等民族文字,经过时代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我们现代的汉字。最早的造字方法便是象形造字,也就是甲骨文,当时的古人利用自己心中的印象将物品、人物、动作等事物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制作为汉字。在象形文字之后,人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