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仁要因地制宜,有时仁义也能亡国。比如徐偃王。
徐偃王是西周徐国国君,建都泗水,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趁周穆王赴瑶池会西王母之际,率军西进,紧迫黄河。周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管辖500里范围。徐偃王对下属以仁义相待,有36个诸侯向他朝贡臣服。后来周穆王命造父联合楚军进攻徐国,徐偃王主张仁义不肯战,遂败逃,徐偃王临终曰:“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
相关文献原文如下:
《盐铁论·和亲》:昔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韩子·五蠹》: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淮南子·汜论》:徐偃王被服慈惠,身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然而身死国亡,子孙无类。
《淮南子·人间训》: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夫徐偃王为义而灭,燕子哙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削,代君为墨而残。灭亡削残,暴乱之所致也,而四君独以仁义儒墨而亡者,遭时之务异也。非仁义儒墨不行,非其世而用之,则为之禽矣。
《论衡·幸偶》:晋文修文德,徐偃行仁义,文公以赏赐,偃王以破灭。
不知道你要什么程度,简单地说就是仁义也要因地制宜,否则君子之仁等同妇人之仁。如果你要深一点,建议读一读《淮南子》,其中论点很辨证,很多关于君子之人辩证的论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