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中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汉语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同时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新词语的不断出现。在学校,学生开始使用大量的网络新词。 今天,我就以校园网络新词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校园网络新词是现代校园生活的即时反映,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现象,不仅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某些变化,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特点。(一)新奇 校园网络新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标新立异,追新求奇,富有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并创造新词语如“i服了u(我服了你)”、“考试又挂了(指考试不及格)”等;二是大胆改造旧词,通过“旧瓶装新酒”对已有的词语、句篇进行再创造,如“后起之秀(起床较晚的同学)”、“大洗(喜)之日”等。这些词汇新鲜活泼、别具风格,富有浓郁的校园气息。(二)幽默风趣 校园网络新词经常使用“反语”、“别解”、“比喻”、“仿拟”等修辞手法,有意对词语的意义作歪曲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解释,并通过这些变化,赋予其嘲讽意味,显示校园网络新词的幽默特征。如:“考试时节雨纷纷,路上考生欲断魂。借问答案何处有,老师遥指笔记本。”(三)简单快捷 青年学生崇尚简单、方便、快捷,迫切需要缩短表述和写作时间,因此常将复杂的词语简单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字母词。学生们受自身知识和网络语言的影响,喜欢运用字母词来表达意思。如gg(男孩)、mm(女孩)、pose(造型)、fans(追星族)等。2.使用数字词。 数字本身比较枯燥乏味,但青年学生们发现了隐藏在数字中间的巨大的语言价值,利用谐音转换数字意思。如:“584(我发誓)”、“886(拜拜啦)”、“847(别生气)”等。3.使用缩略语。缩略语的大量运用也体现了校园网络新词简洁的特点。比如: “特困生(特别喜欢睡觉的学生)”等。(四)形式多样 在前面特点中已谈及,这里不再赘述。(五)流行风靡 网络已成为了青少年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上不断冒出的新词语通过学生很快进入校园并风行开来,网络新词成为青年学生交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晕”,无论看到或听到任何让人爆笑或痛苦的新闻或事情,一个“晕”字足以表达人的一切反应情绪。(六)外来词、方言词等大行其道 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使外来词、方言词、港台词、影视语等不断进入校园领域并成为网络新词,甚至部分词已成主流词汇。例如:酷(cool)、粉丝(fans)、pose(造型)、爽、靓、包装、相当、哇噻、真high、小case,等等。这些别有情调的网络新词,给枯燥的校园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我们要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创造并使用健康纯净、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新词,促进语言的创新和发展。中小学生网络新词产生的原因 中小学生网络新词的产生绝不是偶发现象,现在它已成为中小学生所追求的各种时尚中最有活力的。如果谁不懂得几句网络新词,他在同学中间就显得不合潮流,就会受到嘲笑和冷淡。那么为什么校园网络新词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1、学生之间相互模仿,追求时尚。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正处于发展最快、最不稳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中小学生对新事物、新现象很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容易跟风。他们认为使用网络新词就是一种最前卫、最现代的标志,否则就会为同学群体所耻笑。2、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中小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相当广泛,网络、影视、书刊等大众传媒都为的网络新词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信息远比父母、老师的说教要有趣得多、生动得多,因此他们更易于接受。3、宣泄压抑、孤独的心理。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网络新词是宣泄对学校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不满。由于现代的中小学生在家背着“望子成龙”的过高期望的压力,在学校又负担着要为老师、学校增光添彩的任务,同时要为自己的未来透支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这“三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压抑、苦闷、孤独、忧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又无法与父母、老师沟通,只能通过编歌谣、仿套歌词、诗词进行宣泄。因此这些网络新词幽默、反讽意味非常浓厚,而中小学生的心理也在传诵这些网络新词中得到了抚慰。关键在于正确引导 我们认为中小学生网络新词是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中小学生自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又因为它们的不规范性,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新词。2、多疏导,忌堵压。中小学生在创作网络新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作热情,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就说明我们的中小学生之所以在作文时抓耳挠腮、唉声叹气,决不是他们缺乏创作动力、写作技巧,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能够用平等的态度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那么他们也就不需要通过偏激、趣味低下的网络新词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3、创造高雅的网络新词。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都可以发挥自己对语言驾轻就熟的优势,创造出高雅、生动的网络新词,为我们的中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样既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使他们得到较为规范、高雅的语言教育,从而帮助他们自觉抵制趣味低下的网络新词的侵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