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后来又强化为第一生产力,到中央明确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再到科教兴国方针的确立,改革开放以来,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单位、个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是空前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来贯彻。但二十多年来,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并未从根本转变,科学技术与经济体制割裂的情况并未彻底解决,广大企业并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经济增长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大量资源的投入和廉价劳动力的支撑。近年来,围绕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而展开的科技中长期规划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又一次把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提到了新的高度。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当然是复杂的。2005年初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鲜明地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但提出这个目标及确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情况,关键在于能否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关于这方面已有很多论述,本文不准备做全面的分析,但是有一个问题,虽然某些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曾有所分析,但至今远未引起重视,尤其是高层的关注,这就是科学和技术的区别问题。上述种种口号、目标、方针、政策中都是把科学和技术放在一起来说的,并且形成牢固的概念,似乎科学和技术是同一件事,并且往往以科技作为简称。有的地方,如在“科教兴国”中,“科教”的“科”字就是被这样解读的。实际上,科学和技术是两回事,科技这个词是中国人创造的,在英文中并没有相应的词,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阻碍了科学和技术各自的发展进步,尤其是阻碍了技术和经济的结合,影响了创新的开展。不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还有其它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都是实现不了的。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一、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联系和区别1.概念和过程。科学和技术都是自古就有的。概括地说,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后来也包括社会和人本身)寻求规律(真理)的过程和结果,其过程为科学研究活动,其结果为科学理论体系;而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生活需要(由简单的衣食住行到后来复杂的社会需要)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其方法即为技艺,其手段即为工具。原则上说,如冯?卡门所说的科学是探索已有的事物,技术是创造还没有的事物(大意),或者说科学追求的是发现,而技术追求的是发明。从古代直到近代,科学和技术基本上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彼此间并没有很多联系,从事科学和技术活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科学并不是技术的理论基础(当然技术措施和工具客观上是应该符合科学原理的,但与当时人类已发现的科学理论体系并无直接的联系),科学探索活动大量是科学家本人力所能及的劳动,并不依赖更多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技术并不为科学活动提供手段,从事技术的人员并不寻求科学的支持,他们也没有能力理解当时已经形成的科学理论。由于掌握和拥有技术是谋生的手段,技术的某些进步往往能带来生产力的很大提高(例如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就是如此,当时还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因此,当形成人类社会以后,技术与生产力、技术与经济一直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的。而科学活动与生产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除某些情况(主要是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外,总体上说科学发现并不能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因此,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人们的劳动成果除了满足本人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和养殖后代、延续种族)外还有一定剩余时,从社会角度看,才可能有少部分人可以不从事直接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管理(后来发展为统治集团),其中也分化出少量人从事科学活动,后者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在自己的圈子里从事社会一般人根本不明白的研究探索工作。而大量从事技术活动的人则形成工匠集团,他们没有很多的文化知识,靠个人经验和师徒传授延续并发展着技术,他们虽然比一般劳动者有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总体上是属于广大劳动阶层的。从近代到现代,科学和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从事科学的人增多了,科学发现大量出现,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分类形成了学科体系,科学家数量增多了,形成了社会中有一定规模的独立集团,并且按照学科,分别形成不同的学术团体。另一方面,科学逐渐进入新的领域,从宇宙宏观世界到物质结构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到人体本身,探索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的手段越来越复杂,难以靠科学家个人的能力来完成,而需要技术手段(工具、仪器)的系统支持。理论和探索能力随着人类的代际延续不断发展,而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则产生了科学教育。另一方面,从事技术的工匠们也逐渐形成了团体,并根据从事领域的不同,组成了各种行会组织。随着人类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手段越来越复杂,从工具到装备,单凭个人的经验已经不够了,需要把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所使用的师徒传授方法也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了,由此产生了现代技术教育的萌芽。部分工匠逐渐上升为工程师,但工匠(技师)仍然大量存在。同时,技术逐渐上升为理论,人们开始寻求科学理论的支持作为技术发展的基础,以便在技术探索过程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技术也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手段。由此,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之间逐渐建立起了联系,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学术团体和工程技术组织之间也有了联系,并逐渐趋于紧密。但是联系紧密并未取消两者之间的区别,甚至也并未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科学和技术仍然是互相独立的两个领域。科学理论并不一定有实际用途,技术发明也并非一定有科学理论依据,很多事物做出来了,但理论上并未弄清的还比比皆是。如果什么事情一定要理论上完全弄清了才能做,那大概什么事也不能做了,医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2.科学。如前所述,科学的目的是探索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寻求其规律。因此,人们从事科学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类探索真理的欲望,从个人来说是好奇心,是兴趣。很多科学发现往往产生于无意之间,看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科学家不是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往往难以有真正的发现,很多大科学家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从事科学活动的大多数人都不见得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大的科学发现也就比较少见。科学要寻求规律,因此必须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能挂一漏万,其基本方法是还原论,即层层分析,分到最小范畴,以弄清基本原理。在科学活动中,逻辑的严密性是关键,科学发展中,与迷信和有神论的斗争是重要的内容。科学与经济发展并无直接联系,科学并不形成直接生产力,但重大科学发现可能会激发新的重大技术的产生,从长远看,可能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天文、地学,还有生物,无不如此。数学则是各种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工具,其中有些命题,尽管不与现实世界产生联系,但对思维科学和方法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由于科学并不与现实社会生活直接联系,因此对其结果的评价很难根据其实际效果来衡量。其基本评价方法是同行认可,即由同一学科领域的同行进行评议。而同行评议采用的重要标准是可重复性,即你宣布取得的结果别人能不能重复。为了让同行了解,发现者必须将其发现公开,也就是要发表。另一方面,由于科学家个人在不同的岗位独立工作,有的发现往往在相近的时间内由不止一个人做出,谁是首先发现者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此有了发现以后应尽早发表。人们评价时看的是发表时间,而不是实际做出来的时间,因为前者是明白无误的,而后者往往是发现者自己说的,别人可以信也可以不信。由上可见,一个国家科学家的发现世界各国都可用,因此,可以说科学发现是全人类的共同成就,科学无国界。但是各个国家的科学发现有多有少,有大有小,科学水平显然有高下之分。在比较各个国家的科学水平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3.技术。技术是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创造新的事物,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人们从事技术活动的根本动机是谋取利益。由于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做出新的产品或建设新的设施,客观上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主观上则为从事技术的人和组织获取利益,从事技术活动当然也有个人兴趣的驱动,但基本上更多地是人们谋生获利的手段,因此具有明显的功利性。技术要有实际结果,即做出东西来,因此其基本方法是实践。有理论指导固然好,还没有理论指导就依靠多次实践去取得实际结果也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没有理论凭借实际摸索是更大量的做法。很多新的发明往往经过几十次,甚至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才能成功。另一方面,由于实际事物都是复杂的,涉及方方面面,要把它们做出来,不可能像科学活动那样,把次要的因素都去掉以证明原理,而必须把各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因此技术活动需要有综合方法和能力。技术的作用在于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话,那么,技术就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与经济,与物质生产是紧密联系的,进而言之,技术是内生于经济的。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必须主要依靠技术,这也是“第一生产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真正含义。反之亦然,技术活动必须以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为根本目的,离开了这个目的,技术就是无意义的。因此,对技术活动的基本评价方法就是看实际结果,看对生产力提高起了什么作用,看有什么经济效果(当然,还应该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等因素),除此之外,没有也不应该有其它的评价标准。由于技术涉及到其所有者(个人和组织)的利益,因此技术、尤其是新技术往往是私有的、不公开的,难以在有明显效果以前由同行来评议,而且在产生了实际效果后也不需要别人评议,因此对技术的评价主要是市场和应用。4.联系。前面已述,近代以来,科学和技术之间有了联系,并且联系逐渐紧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技术科学——现代技术很多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科学是按其探索对象划分的,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从有机界到无机界、宏观到微观、宇宙到粒子等来划分并构筑其学科体系的。而技术则按其所要创造的事物类别划分,如能源、交通、机械、电器、信息通信等等,并构筑成专业体系,两种体系之间是不对应的。因此在构建技术的科学基础时需要有个转换,就是把一类技术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相应各学科中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组成一门新的科学理论,如能源学、机械学、信息学等,这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学科,而是按专业构筑的学科,称之为技术科学。现代技术科学已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有其不同的层次。科学工程——现代科学需要复杂的技术支持,包括各种大型的设备、仪器、工具和方法,如超级计算机、大型加速器等。对某些大型科学研究探索项目,需要有专门的工程项目来支持,如历史上有名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工程等,当前我国的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和我国参与的ITER工程等。这些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程,因为它们并不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为目的,不能由市场来评价其效果,因而被称为科学工程。当代科学的发展,要想有重大的发现,没有这些大的科学工程是不行的,它们会有长远的影响,也是国家力量的体现。尽管有上述紧密的联系,但科学和技术还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面各节所述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并未改变,目前很多科学发现还看不出有当前的实际用途,也并非所有的技术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