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诸葛亮
诸葛亮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他所拥有的知名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很少有几个人能与之匹比。
提起这位摇着羽毛扇的诸葛亮,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他的智慧与忠诚。
首先,他知识渊博,聪明过人。早在隆中躬耕时,就对前去求贤的刘备提出占人和,建基业,联合孙权,对抗曹操,以图三足鼎立,进而统一全国的建议,可见他身在茅庐,心系天下,对当时形势的把握和未来走向的分析,是作了深入观察和研究的。走出茅庐后,他用兵如神,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时甚至被神化,如赤壁之战的七星坛祭风。长久以来,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与聪明的化身。
其次,诸葛亮的忠诚也堪称绝唱。在受到三顾茅庐的知遇之后,他忠心耿耿帮助刘备,白手起家,打出三分天下。刘备白帝城托孤,他临危受命,辅佐后主刘禅,励精图治,积极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又多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由于操劳过度,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虽然没能完成匡复汉室的宏图大业,却实践了他在《后出师表》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庄严承诺,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典范。
但是,智慧与忠诚还不是诸葛亮优良品质的全部。他的廉洁奉公同样令人赞叹。《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此作了如下的记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这段记载的文字并不多,但诸葛亮清廉自律的形象,跃然纸上,确实让人感动。《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记述后,称赞他是“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我看这话说得相当准确,一点也不过分。
在蜀国,诸葛亮的地位无人可以企及,可谓有权有势。但他为官清廉,做事谨慎,生活俭朴,从不以权谋私,真正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这还不够,为了使家人和后代继续保持清廉,他还上书后主,公布自己的所有财产,并提出自己和家人对生活的态度。这实际上是请后主和国人对他以及他家的公开监督。一个当权的高官如此自觉,如此光明磊落,今天看来,仍然是那么的崇高,那么的难能可贵。
尤其要指出的是,诸葛亮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他上书向后主所表示的,他和家人的生活只要过得去就行,绝不要一分一毫的余帛盈财。死后人们发现,他做的与说的完全一样。而我们现在有些干部,说的也很好听,发誓要“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可暗地里却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谋私利。他们花天酒地,挥金如土,家里还藏着许多不义的“余帛”“盈财”。这些人的良心如果还没有泯灭的话,那么看看诸葛亮一生的所作所为,应该无地自容才对。
因此我想说,一千多年来,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虽然十分生动,而且深入人心。但仅仅如此,是不完整不充分的。尤其是在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今天,如果能补充介绍诸葛亮清正廉洁的事迹,让普通老百姓知道,也让那些手中握有大大小小权力的干部明白,不仅可以正确树立一个全面完整的诸葛亮形象,而且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和积极意义
闲时上上网,为的是放松休闲,但是前些日子在线上看到一笑天同志的《我看诸葛亮》,结果立时火冒三丈, 当即就想回骂一番.不过后来还是停了些日子消消火气,现在再来打倒那个白痴贴子.
该文作者上来就说人民是战争永远的受害者,战争永远的受害者是人民--------------没错,中国抗战八年打跑了小日本,接下来就是解放战争,为什么? 别说平民百姓,就是老革命老战士打了八年谁不想往和平树阴下躺躺歇歇? 可是国家不统一,不是你打我就是他打你,有什么和平可言!? 要说和平,先得统一.
接下来一笑天同志开始罗列诸葛的罪状,开门就是:第一.无赖. 第二…… 泼读者一头污水------第一条就两个字"无赖"------什么道理? 批驳古人的文章好比法院开庭,上来检察官指着被告鼻子就骂一句"不要脸",你说这是不是不成体统!?
第二条. 劳师远征,得不偿失. 这条说的好像挺中肯:劳师远征-----大概一千多里路,而且没能得到什么战略成果. 不过如果出战前就知道连着5次功败垂成,诸葛也未必不会搞这几次远征,原因----后出师表写明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是汉室后继正统,曹魏是篡国贼子,二者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你不打他,肯定落个他打你作结果.况且,中原久经战乱田地荒芜,才使得曹魏没有力量剿灭吴蜀,倘若不趁此时北伐,将来可就没有机会了. 另外作者引用不知哪本史书上的"动辄数十万众"好像有点夸张啊!
第三条. 很明显搞分裂主义, ——我呸——! 不懈北伐志在匡复汉世成了搞分裂主义还说隆中对就是他看清局势刘备不可能统一中国的证据——大哥,“隆中对”可是为刘备量身定制统一中国复兴汉世的宏伟计划啊!
——最后请问,什么才叫不搞分裂主义? 其实看他下文就知道他的意思是应该带头投降,投降势力最大的曹魏,让曹魏统一中国就不是分裂—— ——不过诸葛要真是这么做了,今天这里还会有一个署名一笑天的同志发个贴子,大骂诸葛是投降派(如果诸葛那么做了以后还能这么有名这么受人敬仰的话),因为他的用意就是哗众取宠,发毫无道理荒谬绝伦的东西来“给读者深刻印象”罢了。
(另外,在下有点搞不懂的是一笑天同志好像是就小说“三国演义”来讨论诸葛的,不过为什么有加进了事实经济观点呢?实在不明所以,烦请赐教。)
叹 卧 龙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共存盛德,应叹古今无!
元微之的一首五绝诗又将我带回了那个曾令我魂牵梦萦的三国时代。遥望刀光剑影,倾听鼓角铮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鼎足之战”似乎展现在了我的面前。遥望数里之外,一辆小车在众将的簇拥下缓缓驶来,细观车中端坐之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他面露微笑地望着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副运筹帷幄的姿态。我惊喜交集,不禁脱口而呼到:“是你,孔明!”
也许是《三国》看得太多,也许是我对于那个大江东去、英雄辈出的时代的向往,也许是这个故事本身就很精彩,而罗贯中的一枝生花妙笔,令我记住了一位绝世奇才,那就是你——孔明!
在我的心中,你是智慧的化身,是天上的神!不仅因为你清雅的气质、你广博的学识、你博大的胸怀、你卓识的远见,更因为你无论何时总露出那仿佛一切皆了解于胸的微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并非寻常凡人的明证。
还记得你初出茅庐第一战吗!“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初出茅庐”的你竟将能征善战的曹军大将夏侯敦 杀得大败而归,令十万曹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就是现在想起仍觉得荡气回肠!还记得那场妇孺皆知的赤壁之战吗?你智算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需要怎样的机智,又需要怎样的高瞻远瞩啊!还记得那场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七擒孟获”之战吗?你将已擒到手的孟获一放再放,惹来众将的狐疑猜忌。只有你成竹在胸:“吾捉此人如探囊取物,只须降伏其心,自然平矣。”一番话道出了你胸中之所想,也令我们这些几千年后的读者为你的深谋远虑而钦佩不已!
你的才智是勿庸置疑的。不用说“舌战群儒”,不用说“三气周瑜”,不用说“计捉张任”,不用说“陈仓大胜”,单是“空城退敌”一役,便充分显示了你高超的智谋与少见的镇定,处惊不乱的你以一首瑶琴曲退去司马懿的百万雄兵,只那份卓越的胆识就称得起“举世无双”!
然而你终究是人不是神,你虽是“智慧的化身”,但毕竟还是个“凡夫俗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你来说,留关羽守荆州和书传姜维实属无奈之举,而派马谡镇守要道街亭和“上方谷司马逃生”却正是你一时的大意所致。也许上天注定了你和司马懿的斗智斗勇不会那样轻易的就是结束,也许蜀汉的命运就是失败吧?对于这些,任你竭尽全力也无法挽回。
你最终还是失败了。多年的鞍马劳顿、事无巨细皆亲理之,以致积劳成疾。伴随着五丈原的萧萧秋风,伴随着你的是无力统一汉室的绵绵长恨,而非对于后主与百姓们的悠悠挂牵,你不情愿地走完了人生的54个春秋。我相信,每一个看过《三国》的人都会被这悲壮的一幕所感动。
我为你惋惜,惋惜你“出师未捷身先死”,惋惜你“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感叹。但更令我们这些后人心痛的,却是你的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勉力辅佐后主刘禅是的无可奈何。封建思想的束缚使你根本不敢产生“自立为帝”的念头。可也许那样做会比当时的状况好的多。为了做一个忠臣,你强拖疲惫的病弱之驱征战在战场上,只为了哪个遥远的几乎已看不见的梦。
孔明,我想问你,我要问你,你本是一朵悠来悠去的闲云,一只自由自在的野鹤,为什么要卷入这场争斗当中呢?难道三顾之恩真的有那么重的分量,要让你穷毕生之功来报偿吗?
你走了,带着许许多多未完成的遗愿走了。只给后世留下了“孔明灯”、“锦囊妙计”、“八阵图”和那份感天动地的《出师表》,留下了忠贞的报国之志和一段段传奇的故事,使“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山林百姓,无不落泪,声震十里”,使我们这些“后辈子孙”们亦为之潸然泪下。对此,你满足吗?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你已成为了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成为了一座不倒的丰碑,对此,你有满足吗?孔明,你回答我……
你的一生是美而悲壮的一生;你的失败是一个真正撼人身心的悲剧。它为历史留下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巨星虽殒,英名犹在!
孔明,我心中的神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记得诸葛亮第一次出场时吟的就是这首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听了,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或许是我太喜欢雍正了,而我知道扮演诸葛亮的正是雍正的扮演者唐国强,所以,我内心深处有着一份期待,我和别人不同,我是先看了“雍正王朝”之后才看“三国演义”的,唐国强的雍正太令我震撼了,乃至我以为他本来就是那么威严冷峻、阴沉内敛的,但是他的诸葛亮给了我全新的感觉,那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在我眼中渐渐幻化为眼前这个儒雅俊逸的一代名相,我惊叹了:完全两个不同的人,唐国强竟能挥洒自如地演绎,并把人物性格刻画得如此细致深刻、淋漓尽致!
最爱看诸葛亮胸有成竹的样子!一股如同阳光般绚烂的自信洋溢在他的脸上,让人不由得对他信任、对他崇敬,仿佛有诸葛亮在的地方就不会有失败,我喜欢这种感觉。记得看“雍正王朝”的时候,我那颗本来就“脆弱不已”的心为着雍正时上时下,时紧时松,时悲时喜的几乎要裂开了。当看到八爷党的人存心要伤害他、而处在高位的他却浑然不知、毫无防范时,我真的是急得要把电视给拆开、然后自己冲进去为他大展拳脚,但是看“三国”则不同,我完全不用诸葛亮“操心”,我知道,也相信,无论如何,他都会战胜对手的,我只要坐着静静看他如何运筹帷幄,把对手打败就行了,就像已经知道了结局一般,平静而恬然,与戏中磅礴的气势相映成趣。看亮的表演,简直是一种享受。
然而当亮渐变衰老时,他壮志仍未酬,他那张刻满了沧桑的脸凭添焦虑,让人再也无法轻松起来,开始为他难过,为他悲伤,为他叹息。掂在心头的,是那沉甸甸的感觉。但是,任何个人努力都是无法改变历史趋势的,这样就注定了亮的失败。 硝烟渐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看诸葛亮
在中国,有四本如山的巨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而《三国演义》更是中国古代战争小说的一个高峰,从中折射了百态社会、百态人生。
其中有一个可谓巨人的人——诸葛亮。他的战争思想与涌出的智慧之泉相融合,演绎了许许多多的战争神话。
刚出江湖便授军师,初战烧博望,再战烧新野,赤壁借兵破曹贼……这些当时的故事,如今都已传作千古佳话。
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在小说中也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也有不少的过失,只不过被他的神化外衣所掩盖了。
例如,在出祁山之时,魏延曾献一计——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魏延一介武 夫,怎得此妙计且不说他。魏延为蜀国南征兆战,立下赫赫战功,虽然没有硬的“文凭”,但是几十年的战火也可锻炼出一台精美的战争机器。譬如说蜀国大将张飞,他也曾只认拳头,但在多年征战中也曾智取瓦口,建立了不朽功业。再如东吴名将吕蒙,也曾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是几十年的战火也可锻炼出一台精美的战争机器。譬如说蜀国大将张飞,他也曾只认拳头,但在多年征战中也曾智取瓦口,立下战功。再如东吴名将吕蒙,也曾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在他不懈地努力之下,终于白衣渡江,赚得荆州,扬名天下。
或许对魏延来讲,他也需要一点点的信任,或许他是突发奇想,或许他是深思谋划,总之这一计也是他扬名天下的机会。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属于他。
如果当时诸葛亮再大胆一些,或许就可以复兴汉室,推刘“皇叔”上台,可这一切,都不可能重来一遍了。或许这可以用诸葛亮生平谨慎来解释,但这一谨慎让一个战局的转折点错过了。
此一大过也。
再者,姜维如诸葛亮所言是智勇双全的良将,可跟随诸葛亮数十年,居然没学到什么,还把当年诸葛亮在锦竹山下布防的兵士遣开,以至于邓蒋入川更迅速了一点,这骁勇的姜维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他师父诸葛亮难脱其咎吧?
其他的也都不必说了。《三国演义》人物刻画的细致,让这个神话白璧微瑕,更贴近于事实,《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也正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ct=17&pn=0&tn=ikaslist&rn=10&word=%CE%D2%BF%B4%D6%EE%B8%F0%C1%C1&fr=ww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