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 丞相 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秦时 三公是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而宋朝则是太师 太傅 太保 。
那么,宋时 丞相与三公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国家编制的编制管理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既积累了丰富的史经验,又具有很多值得反思和引以为鉴的教训。中国封建国家管理行政事务的组织机构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的体系和制度。中国从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时起,便建立起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吏的封建官僚制度,出现了以相、将为首的官僚组织,相是最高行政官。荀子说:“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相总揽行政事务的集权制比起奴隶制的世卿世禄采邑制是一种进步,因而为秦、汉所沿袭。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皇帝是国家代表,处于至尊地位,握有最高的行政权、军事权和司法权。他的诏令就是法律,从秦迄清二千多年间,皇帝的至尊地位,一直得到法律的确认和维护,侵犯皇权是最严重的犯罪。但是皇帝的专制统治并不意味着由他个人管理国家,相反,历代君主都十分注意发挥官僚机构的职能。秦、汉时期,便建立了“朝议”制度,由皇帝不定期地召集大臣商议重要政事。例如:西汉成帝时曾召集“二千石”的高官和博士以及明习法令者,朝议减免死刑的法律(《汉书·刑法志》)。明、清时期则有“会议”制度,每逢重大的军事行动,重要的官吏任免奖惩和大狱的判决,皇帝都先令“九卿会议”,然后作出决定。
  秦、汉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总理政务,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同时又是副丞相,共同组成对全国发布政令的枢纽。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礼仪、赋税、司法、财政、皇室警卫等事务。九卿是中央重要的行政管理机关。西汉中期以后,三公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者互不统属而总隶于皇帝。汉代与中央行政机构并立的还有一套宫廷服务性质的机构,并逐渐参预政务。例如,内廷掌管文书簿籍的尚书,由于接近皇帝而对国家事务发挥愈来愈大的影响。至东汉时,尚书已成为“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但形式上仍隶属于少府,位在九卿之下。汉代某些行政机关也兼管一些其他业务,如国家财政总汇的大司农,兼管仓储、水利、货运和官卖事业。中央还建立了专门行使监察权的“御史台”。
  从魏、晋至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到了重要的阶段。据《唐六典》记载:中书省取旨决策,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承旨执行。三省长官,即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分掌宰相职权。并且建立了宰相的联合办公厅,即政事堂。除三省长官外,被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也称为宰相。因此唐朝执行宰相职务的官员,经常四、五人,多时达十余人。可见唐时的宰相与秦、汉时的丞相不同,前者是集体,后者是个人,这种变化是以君主集权为轴心的。三省之中,尚书省是行政的总汇。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下各设四司。唐代在尚书省统一管辖下的六部二十四司,是实现封建国家职能的重要工具。这种行政管理体制由于适应了日益繁杂的封建政务的要求而一直保留到明、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5
宋初虽仍设三省,但无实任,而由唐末已经执掌大政的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为宰相。中书门下有权向下属行政机关发布命令,并接受其报告。但由于事无大小均须奏请皇帝,极大地限制了行政权的行使。宋时沿行唐六部、二十四司的体制,但由于宋朝推行“官与职殊”、“名与实异”的制度,居本官者并不管本职事务,而由其他官员加“判本司”的头衔,负责管理。官与职的脱离是宋代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目的是防止官吏擅权,但却造成了官制的紊乱,以致“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预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谏议无言责,起居不记注,中书常阙舍人,门下罕除常侍,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诤。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宋史·职官志》)。宋朝拥有如此庞大重叠的行政机构,官制极其紊乱,既无明确的职权划分,也无严整的隶属关系,而一并统于皇帝;皇帝专制权力的不断扩大,显示了封建社会后期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发展趋向。
第2个回答  2013-10-15
丞相是承天子之意,下辖百官之谓!!!
太尉 御史大夫 都是从直接对天子负责,转变成向丞相负责~~~~~~~~
第3个回答  2013-10-15
宋朝太子 太傅 太保 为虚职 并无实权 大都作为对宰辅加封寄禄的方式
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0-15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

宋时 丞相 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

宋时 丞相 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宋初虽仍设三省,但无实任,而由唐末已经执掌大政的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为宰相。中书门下有权向下属行政机关发布命令,并接受其报告。但由于事无大小均须奏请皇帝,极大地限制了行政权的行使。宋时沿行唐六部、二十四司的体制,但由于宋朝推行“官与职殊...

古代的三公九卿里的三公指的分别具体是什么职位?
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官职体系中,三公九卿是秦汉时期的中央政府高级官员。九卿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他们负责处理国家的各项行政事务。关于三公的具体职务,存在一些争议。一种说法是将“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视为三公,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指“司徒”、...

三公九卿三公指的是谁
在秦朝,随着皇帝尊号的设立,一套新的中央政府机构被建立起来,即三公九卿制。关于三公的具体指代,存在多种说法,包括太傅、太师、太保,以及司徒、司马、司空。但通常所指的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的职责分工明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是皇帝的重要助手。自秦朝开始,丞相成为最高长官,位...

三公九卿制怎么理解?
九卿则对丞相负责,各自行使特定职能,如奉常掌管宗庙祭祀、郎中令负责皇宫警卫、卫尉则掌管皇宫守卫等。三公九卿制度在秦朝至两晋时期得以沿用,直至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才开始逐步转型。三省六部制在结构上承袭了三公九卿制的影子,但权力分配和职能划分发生了明显变化。隋文帝之后,中央官制进一步...

汉朝官职中"三公九卿"是哪些官职?
一、三公 1、丞相:作为政府最高行政长官,丞相领导一个由十三曹组成的秘书处,下辖九卿。2、太尉:担任最高军政长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日常并无军权,战时必须遵照皇帝命令行事,并且必须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实际上军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3、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主要负责行政记事,其地位...

三公九卿的职能主要是什么
三公: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是负责在皇帝授权下,管理整个帝国的行政的;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3、御史大夫:主要负责管理皇帝的奏章,还有监察帝国的官吏是否有违规之处。九卿:1、奉常:负责皇帝祭祖,以及宗庙管理...

三公九卿的职务和权力是什么?
和丞相 的 。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 ,和 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 和新增的 、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未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 力最大。新时,沿袭了西汉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 为太尉,改 、大司主为司徒、。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

古代的官职制度“三公九卿”,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三公以丞相为主。改制后,到东汉末期,三公地位、权利基本相同。各朝都有各自的官制,因此三公并不是固定的官职。公是古代的一种高级爵位,其地位仅次于王爵,先秦时代的爵位高低依次是王-公-侯-伯-子-男,天子称王,诸侯最高爵位是公,通常爵位是侯。三公九卿制度对维系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发挥了重要...

“三公九卿” 这些官职具体是什么
大司空和丞相为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宋代以后,则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东汉时的九卿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到了明清时期,九卿则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以及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以前的九卿之官己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