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巡抚大人,是几品官员啊?

如题所述

从二品,巡抚为中国14世纪-20世纪初的地方官制名称,统治区域从数千、数万平方公里甚至数十万平方公里,权力大于今日仅负责行政事务之省长,统筹地方行政、军事、司法权力。

巡抚官制出现明朝,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纠结地方势力意图叛变为借口,除了废除中央政府的宰相制度外,太祖也积极改革地方制度,将本来一行省一人独享的的军事、行政、司法权力分拆成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部分,后来出现的“巡抚”正是统筹此三部分的首长。

扩展资料:

1391年,太祖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巡抚”这个名称开始被使用。

明初,皇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至地方安抚军民,事毕复命,名义称巡抚。明宣宗时,各省常设巡抚渐成制度。巡抚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

明英宗在1457年复辟后,一度废除巡抚制度,到次年才恢复。

巡抚的职责主要是税政、水利、内政,不过通常也有调动兵力的权力,不过并不一定,端看各省需要,1644年后,入主中国的清朝承袭明朝的巡抚制度,并沿用旧名称,清朝在全国设立了16个巡抚,为常规官位,但并不等于今日之省长,今日之省长,只管辖一省行政事务,大致相当于清代的布政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巡抚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5

清代巡抚如果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就为正二品。不过总督比巡抚官阶更高,管辖范围更大,职权更重。

“巡抚”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明代洪武也出现了“巡抚”之名,并萌芽于永乐年间,初创于宣德、正统时期,逐步发展于景泰至正德时期,到嘉靖年间基本确立。清沿明制,并对辖区进行了调整。

“巡抚”历史介绍:

明代巡抚制度萌芽于永乐年间,初创于宣德、正统时期,逐步发展于景泰至正德时期,到嘉靖年间基本确立。“巡抚”之名,起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派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然此次巡抚,并没有后来巡抚的性质,而仅仅是为了选择建都地点。

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明成祖派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此次出巡的目的,与后来巡抚性质相似一一安抚军民,且派出的均是品级较高的文职京官,但此次出巡并未使用“巡抚”之名。因此,可将此次出巡视为巡抚制的萌芽,它为后来巡抚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巡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古代的巡抚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一般清代巡抚是正二品(管理一省) 但如果有更高的加衔,级别可能就更高了.如巡抚+右都御使衔是从一品,巡抚+右副都御使衔是正二品.

  查《清史稿》志九十一,有载:“初沿明制,督、抚系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衔,无定员。……雍正元年,定巡抚加衔制。 由侍郎授者,改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衔;由学士、副都御史及卿员、布政使等官授者,俱为右副都御史;由左佥都御史或四品京堂、按察使等官授者,俱为右佥都御史。乾隆十四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其兵部侍郎衔,疏请如总督。光绪三十二年,更名陆军部侍郎衔。宣统二年停。”知清巡抚乃加右副都御史衔。

  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9226.html?wtp=tt
  巡抚
  官名。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指掌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明巡抚之名,始见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命懿文太子巡抚陕西,亦系临时差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 。永乐十九年(1421),蹇义等26人分巡各省,产生巡抚制度。宣德五年(1430) ,于谦 、周忱等6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 ,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渐成制度。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 ,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也有总督兼巡抚者,合称为督抚。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7-19
【简介】
[编辑本段]
官名。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指掌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明巡抚之名,始见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命懿文太子巡抚陕西,亦系临时差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 。永乐十九年(1421),蹇义等26人分巡各省,产生巡抚制度。宣德五年(1430) ,于谦 、周忱等6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 ,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渐成制度。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 ,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也有总督兼巡抚者,合称为督抚。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
【来历】
[编辑本段]
(1)明代宣德、正统时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的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隶等地巡抚,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设置的。
(2)明初确立了都、布、按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宣德、正统以后,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使三司条条分割、运转不灵。另置巡抚,反映出统治集团坚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原则的愿望。
(3)巡抚又是应提高统治效率、整肃军备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某些改革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已成为历代虽然不自觉却又经常性的措施。

设置的开始
(1)洪武说
认为巡抚之名始于洪武二十四年敕遣皇太子巡抚陕西(郑晓《今言》卷二之一一)。
(2)永乐说
认为明代巡抚始置于永乐十九年王彰巡抚河南。清代官修《历代职官表》赞同这一看法,并对洪武说提出质疑:王彰奉敕,为有明设巡抚之始。先是洪武二十四年遣皇太子巡抚陕西,盖暂一行之,非定制也。
(3)宣德说
认为明初未有巡抚,宣德间始以侍郎、都御史为之。孙承泽《天府广记》肯定了这一说法,认为:洪熙初,尝命广西布政使周干巡视直隶、浙江。。。乞命廷臣往来巡抚,庶民安田里。。。遂命广西按察使胡概为大理寺卿,同四川参政叶春巡抚直隶及浙江诸郡。此设巡抚之始。
如果将巡抚作为一项制度来考虑,其设置当有两个前提:一,专抚一地;二,相对稳定。据《明史》本传,胡概(后复姓熊)自洪熙元年八月抚浙直,至宣德五年始离任还朝。因此,将其作为明代巡抚的开端是可取的。宣德五年,赵新、赵伦、吴政、于谦、曹弘、周忱等六人分往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及山西、北直及山东、南直之苏松等地巡抚,巡抚的设置开始成为经常性的措施。故王世贞又认为:“各省专设(巡抚),自宣德五年始。”(《明会要》卷三四《职官六》巡抚)。

【职能】
[编辑本段]

明代巡抚的设置,有其明显的阶段性,总的趋势则是逐步地方化和制度化,即由中央的派出大员向地方的军政长官转化,由临时性的差遣向永久性的机构转化。
4.1巡抚设置的尝试期
宣德、正统时期,是明代巡抚设置的尝试期。其特点是,一般以某项特殊性差遣为过渡。先有专责,兼为巡抚的情况,在宣德、正统时有很大的普遍性。胡概、周忱曾相继巡抚南直。宣德八年,对巡抚的基本职责,也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4.2巡抚与镇守并设阶段
巡抚之外,又有镇守,始置于英宗即位之初。因而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巡抚与镇守并设的局面。在英宗即位后的不到五个月,江西、湖广、河南、山东、陕西诸省和宁夏、甘肃、辽东诸边均设置了文臣镇守,与巡抚并称“镇巡官”。景泰四年后,各地镇巡官陆续向都察院系统迁转,皆称“巡抚都御史”。巡抚考满,可望“回院”主持两京都察院事务。
4.3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
景泰至正德,是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时期。英宗复辟后,镇、巡合一,并保留了镇守久驻一地及更代原则,使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前进了一大步。 巡抚编制的归属从景泰开始趋于划一。
4.4巡抚资格的逐渐制度化
自成化、弘治以后,巡抚均于两京各寺卿、少卿,大理寺丞,资历较深的给事中、御史、郎中,以及在外之布政使、按察使、参政,资历较深的兵备副使、上等知府内推升。原职高者为副都御史,称巡抚某处右副都御史;原职卑者为佥都御史,称巡抚某处右佥都御史( 张璁《论馆选巡抚兵备守令》,载《明经世文编》卷一七七)。
巡抚与京师的联系也相对减弱。景泰元年,巡抚与所有外官一样,得携家眷赴任,从而减少了巡抚与京师的个人瓜葛。成化二十二年废止了巡抚赴京议事的规定,等于承认了巡抚的地方化。
4.5巡抚地方化、制度化的完成
至嘉靖,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已经完成,并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类型。
(1)居三司之上,为各省最高权力机构。明代全部十三个布政使司均设定员巡抚,三司属其管辖。这一类型,是明代巡抚的主流。
(2)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辖,为新省区建制的开端。这类巡抚主要设在边境地区,又多在原有的行都指挥使司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以辽东、宁夏、甘肃为典型。英宗即位后增设文臣镇守(天顺以后改称巡抚),逐渐由军事单位过渡为行政单位。
(3)组成特别区。这类巡抚主要设置在数省交界、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以南赣、郧阳为典型。
(4)组成战区。这类巡抚有两种情况。一是设置于原来的边境重镇,如宣府、大同等,有相对的稳定性;二是根据战事的发展临时增设,事平则罢,如崇祯时为抵抗后金而设置的密云、登莱等巡抚。

【制约机构】
[编辑本段]
在三司职权向巡抚集中的同时,对巡抚的各种制约力量也逐步形成,它来自以下几个层次。
5.1平级制约力量
宣德、正统间,一面向各地派遣巡抚和镇守文臣,一面又渐次派驻镇守中官。因而在部分地区形成了总兵、中官、文臣三镇守并立的新三角关系。嘉靖以后,总兵地位下降,镇守中官撤回,但在制度上,总兵和巡抚仍是平级关系,边镇又时时复设中官镇守,因此,在边境地区,总兵和中官仍然是对巡抚的牵制力量。
5.2自下而上的制约力量
尽管三司已隶属巡抚,但在名义上却仍然是法定的省级机构,对巡抚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巡抚有违法行为,三司长官亦得向中央参奏。这样,一方面是巡抚统驭三司,另一方面,三司也对巡抚实行牵制。
5.3来自中央各部门自上而下的制约
巡抚的任命须经廷推,内地巡抚的廷推由吏部会户部主持进行,边方则由吏部会兵部主持。巡抚的考课、黜陟、改调,操于吏部考功、文选二司。京察确定去留后,又得听科道纠劾、拾遗。地方重大事务未及完报者,亦由科道查参。(《明史》卷七一《选举志三》)
5.4巡按御史对巡抚的制约
明代御史的分道巡按,始于洪武十年。此后,巡按御史逐渐成为中央对地方的主要监察力量和都察院在各地的派出机构。景泰四年以后,巡抚均戴都御史衔,确定了对巡按的统属关系。但是,巡按御史在履行职责时仍保持独立性,巡抚不得干预。巡按是直接对中央都察院负责。巡抚所行之政,巡按却可查核纠劾。
这样,巡抚一方面总揽一省之军政,被视为“封疆大吏”,另一方面,又必须作为地方长吏接受巡按代表中央所进行的纠举督察。另外,嘉靖以后在诸边陆续设置的总督,不定期差遣的巡视官,以及形形色色的公差御史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巡抚起着牵制乃至控制作用。

【办公地点】
[编辑本段]
(1)巡抚初设时,往往是在本省“往来巡抚”,与布政司合署办公。景泰、天顺以后,各地巡抚陆续开府建衙。(何乔新《新建巡抚院记》,载《明经世文编》卷六七)对弘治时的南赣巡抚衙门作了如下记叙: 前后堂五间,穿堂两廊,大门、仪门廊庑各若干间,东左建寝室,又东则建赏功所。大门之外,立抚安、镇静二牌坊。屏墙之南,又立三司厅,以为巡守、兵备会议白事之所。……穹堂峻宇,高闳崇墉,规制壮丽,它镇所未有也。凡政令之布、赏罚之施,皆在此。诸帅出兵、受律、献馘,亦在此。郡县百司政有弛张,亦必至此白之,而后敢罢行焉。
(2)江苏巡抚衙门原为鹤山书院所在地,明代永乐年间改书院为衙署。自明宣德设应天巡抚开始,到清乾隆设江苏巡抚直至清末,480余年间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诸如周忱、海瑞、汤斌、张伯行、林则徐等,其中林则徐在任长达5年。现存建筑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墙体、门窗等损坏严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2005年7月苏州市对巡抚衙门旧址进行了保护性抢修。
第4个回答  2019-12-05
巡抚起于明朝,清朝沿袭
明朝的巡抚无品级。担任巡抚的官员,本身有尚书、侍郎、寺卿、都御史等官衔在身,以此获取品级。景帝以后多以都察院副都御史(正三品)、佥都御史(正四品)担任。
清朝前期沿袭明朝的这种职衔分离的做法,只不过其加衔屡有变动,直到乾隆年间,定巡抚从二品,例兼右副都御史衔。另可疏请加正二品兵部侍郎衔。

古代的巡抚大人,是几品
古代中国的巡抚,地位相当于从二品的官员,他们在14世纪至20世纪初担任着重要职务。作为地方官制的核心,巡抚所管辖的区域范围广泛,涵盖数千至数十万平方公里,权力远超当今仅负责行政事务的省长。其职责不仅仅是行政管理,还包括军事和司法领域的统筹。巡抚制度起源于明朝,旨在削弱地方势力,明太祖朱元璋废...

古代的巡抚大人,是几品官员啊?
古代的巡抚大人是从一品官员。接下来 一、巡抚的起源和职责 巡抚,作为明清时期的省级行政长官,最早出现在明代洪武时期。其职责主要是巡视天下,安抚军民,维持治安,同时也负责政务、司法等方面的管理。在古代社会背景下,巡抚肩负着稳定一方水土和人民的重大责任。这一职位的出现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

古代的巡抚大人,是几品官员啊?
从二品,巡抚为中国14世纪-20世纪初的地方官制名称,统治区域从数千、数万平方公里甚至数十万平方公里,权力大于今日仅负责行政事务之省长,统筹地方行政、军事、司法权力。巡抚官制出现明朝,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纠结地方势力意图叛变为借口,除了废除中央政府的宰相制度外,太祖也积极改革地方制度,将本来一行...

古代有什么官员,职位并不高,但是会让地方官见了就害怕?
这个官位就是古代的钦差大人,在有一些朝代也被称为巡抚,虽然在朝中的官职只是七品,但是确是君王直接任命的,在每次出巡的时候都代表着君王,权势非常的大。古代的君王我们都知道,规矩非常的严格,没有重大的事情发生是不会离开皇宫半步的,而统治国家也靠的是手下的大臣和地方的官员,为了能够时刻了解...

官职是巡抚,为什么叫抚台大人
巡抚又称抚台,从二品,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负责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巡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

古代的巡抚大人,是几品官员啊?
清朝的知府为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属从四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顺天府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奉天府是陪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顺天府尹、奉天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

让地方官员倒头便拜的巡抚官职有多大?
由于六部的侍郎对地方的一些事务都比较熟悉,因而这些巡抚大人便是从这群人中选拔出来的。虽然这些巡抚大人都不能直接插手处理地方的事务,但地方官员还是很尊敬他们的,毕竟他们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他们所传达的是皇上的旨意。除此之外,能被皇帝直接任命为巡抚大人的官员,其能力也定然是十分了得的,任何...

礼部侍郎和巡抚大人哪个大?
要看是哪个朝 如果是清朝的话侍郎大半级,清朝侍郎是正二品巡抚除了山东巡抚其余都是从二品(巡抚加侍郎衔才是正二品)。不加衔的总督也是正二品。在清朝同级别的京官地位和实际权力要比地方官大更何况侍郎比巡抚还大半级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谁的官职大?
巡抚比总督的权力小一点,在清朝时一般为从二品。但是手中也有着不小的权力。将军说起将军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职位的职责是什么,作为一名将军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一方安宁。将军手下拥有很多士兵,手握重权,保卫国家是他最重要的职责。都统都统也属于古代的武将官职,在清朝的时候,都统是每...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谁的官职大?
三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啊,副部级长官,文官主要有大理寺卿,宗人府丞,顺天府府尹。武官主要有一等侍卫,王府长吏,参将,指挥使等职位。四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主要有大理寺少卿,顺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二等侍卫,副护军参领。五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干部,主要官职有翰林院侍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