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责是通过这一途径,以音乐艺术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直接教育者。为能承担起“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素质、造就人才”的重任。实现教书育人的伟大目标。音乐教师应该怎么做? 做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标的实践者,我们在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首先自己要有全面过硬的素质:娴熟扎实的专业技能,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孜孜不倦的学习与专研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深深的热爱。在平时的教学、教研、观模学习等一些活动中我在不断的思考怎样在我的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基础上以审美为核心去感悟音乐,参与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得到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学习音乐,驾驭音乐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标主张素质教育和教师对于教学的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说到创新我认为首先是观念的更新:旧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围绕着老师的圈圈去转,先是发声训练,再是节奏训练,再视唱,学谱唱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个性的发挥。一些所谓的创编表演也是去模仿老师,学生的创造性谈何去发挥?现在《大纲》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教改后的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还强调学生综合智力素质的开发,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灵敏反应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协调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从教师为中心转化为学生是主体。不能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关系,而要树立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爱和对知识的爱的感情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所以必须抛弃一些陈旧的教法、观念、以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的发展突出自己的个性。其实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创造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每节课都是一个套路,时间长了学生同样会感觉没有新鲜感,我认为教师及时的对教学方法、套路进行一些调整也是成功教学的一个因素。比如我在上三年级的《音乐游戏》时,将听音找家和跳跳唱唱拍拍两个环节结合起来,首先我设计了几个很漂亮的房间(CAI)形式先是听,然后模唱,模唱对了,我就叫他们进来(他们也成为我课件中的一个小卡通角色),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面的听音小舞会的环节,每位同学头上带上事先做好的音符头饰,当然每位学生可任选一个音符,听到老师弹到的音是自己头饰上的音符就跳一跳,还可以做一些优美的动作;这个有趣的训练之后学生的音准和识谱能力都大有进步,而且学生都很喜欢这个“游戏”。一堂课好的导入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在省里参加音乐教研时听的《打麦号子》一课,教师的开场是采用了拔河的游戏:两组同学在那里拔河,剩下的同学跟老师当啦啦队,喊着“加油!加油!”场面异常热烈,决一雌雄之后教师随机导入本课的主题----号子。由号子的产生到号子的分类再到打麦号子最后拓展到表演。。。。。。这节课由于开题的新颖、亲切,使得后面的环节环环相扣,水到渠成,给了我深刻的启发。 教师的创造力充分施展之后,就是如何去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了。创编歌词、创编动作、创编旋律始终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比如创编表演。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时候很多老师好把需要创编的动作先示范出来,这样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学生后来的创编很可能就建立在模仿之上了,学生的创造及个性就被囿住住了,整个过程就是在学习歌表演。但是如果完全让学生去创编,他们就好象想象的闸门被封死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启发诱导法分步创编;如在上一年级的《小乐手》一课中创编歌曲《蒙古小夜曲》的表演时,我就是采用了先分再整创编的方法:先请学生把自己创编的最美的动作在同学面前表演出来(每位学生一个动作就可以)这样就有很多动作方案了。同学之间也有一种比较,都想表演得最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然后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表演,教师在前面引导,当然是采用刚才同学们自己创作的动作进行适当的提示,加上了表演之后的歌曲表现力增强了,学生更自信了,表演经过练习之后也更加优美了。音乐课是一种传递美的课程,是对美育的渗透教育,所以音乐课更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结合的优势为学生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如在欣赏《小巴朗童年的太阳》中的《美丽的哈纳斯湖》,我先是利用多媒体以用地图的形式介绍她的地理位置,然后用文字介绍突出她的美丽与神秘,接着以音画的形式欣赏尽情去展现她的美与神奇,同学们不时的发出“哇!”的陶醉声,多媒体的先进视听效果使得教学非常成功,美丽的音乐及画面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多媒体在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应该说是比较广的,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还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例如,三年级有一课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我在执教时采用了使音乐和美术、表演融合的做法,让学生先根据听到的三段A牧童放牛,B牧童嬉牛,A`牧童回家来为乐曲选颜色,同时加上一些动作,你认为乐曲在这里会出现的场景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有的同学手舞足蹈,有的表演牛吃草,有的做吹笛子的动作,孩子们在悠扬的乐曲声,田园放牛图画面中好像自己也成了那吹着笛子骑在牛背上放牛的牧童,充分进入了角色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美与放牛孩子的欢乐。同学们在进入乐曲情境的状态下都踊跃地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觉得A段应该是浅蓝色,因为早上天还没大亮,是淡淡的颜色”有的说:“我觉得是绿色,因为草是绿色的”在为B段选择颜色的时候有的同学说选红色:因为玩的很开心,太阳火红的。学生们的回答我都予以肯定,因为不必把答案固定死,充分让他们去想象,去思考,在鼓励中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与个性,主要是让他们明白一个大的主旨,就是表达欢快激烈的旋律颜色可以热烈一些,表达舒展柔和的旋律颜色可以淡一些。这一课的设计也在创新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多学科的融合。 最后说说最基础的“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是要回到基础。有些教师觉着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就把他理解成没有双基。音乐课干脆就是跟唱歌谱,忽视了基础的识谱及一些基本知识的教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堂很花哨,玩得很热闹,一节课一首歌学生都学不会,小学上完乐谱都不识,这显然不是成功的音乐教学。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只有识谱了,我们才能用这把神奇的钥匙去开启美妙的音乐之门,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创新是建立在对于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不主张陈旧的教学观念,死板的教学方法,但不是把基础扔掉,进行“悬空”型的教学。任何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的,怎样把基础教育与教学创新、改革很好的很巧妙的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付出研究、实践和不懈地学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