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园
该园位于卧佛寺路西侧,南邻温室区,北接海棠栒子园。牡丹园的主要任务是收集牡丹品种,保存牡丹种质资源,培育和推广良种,以及普及牡丹分布、分类、遗传育种、栽培管理知识。园内收集栽植牡丹262个品种3229株,芍药220种、6568株,分别引种自山东荷泽的赵楼、李集、何楼、洪庙、
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外景
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外景
邓庄以及河南洛阳和甘肃天水等地,为北京规模最大,品种、数量最多的牡丹专类花园。牡丹园的设计采取自然式手法,因地制宜,借势造园。植物栽培采用乔、灌、草复层混交,疏林结构,自然群落的方式,以原有油松为基调树种,保留古老树木并把它们组织到绿化中去,既保护了古树名木,又增加了园林古朴高雅的情调。园中的建筑和小品富于变化,使该园颇有自然山野之趣。此种设计满足了牡丹越冬和避免夏日曝晒的生物学特性需要。
本园南入口处有三组山石,六株百年以上的国槐。北侧台地建有六角一座。中部一汉白玉牡丹仙子雕塑侧卧于花丛翠竹中。雕塑附近矗一组山石,上镌“粉雪千堆”四字。园北部有一《牡丹仙子》大型烧瓷壁画,壁画长17.20米,高4.3米,厚1.4米,取材于《聊斋志异》中“葛巾.玉版”篇。壁画对面为一两层阁楼,名为“群芳阁”。
芍药园
位于牡丹园西部,园内于西北高坡处建红柱朱顶“挽香亭”一座,并点缀有仿木花架、浩态狂香石、醉露台等小品。利用地势改造,形成芍药畿、倚红坡和精品赏花区,在较小的面积内,创造了富于变化的赏花空间,展现了芍药花“烟轻琉璃叶,风亚珊瑚朵”的独特观赏性,形成专类芍药园规模。截止到1994年,收集了220个品种,种植了3568株芍药。
月季园
该园位于植物园东部南端,南邻香颐路,北靠杨树区,西至植物园南门,东到植物园东南门,总面积7公顷,建成于1993年5月。
月季园以展示不同类型月季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配置形式为主,注重整体效果,既是月季专类园,又是新优园林展示区。采用沉床式设计,轴线布局严整,中部是音乐喷泉广场。
北京植物园黄叶村
北京植物园黄叶村
广场为沉床式,圆形,直径40米,面积1256平方米。中间为暗设的喷泉,喷水高达7米。沉床落差5米,上宽下窄,以三层月季花形图案铺装的缓坡台地式花环,逐渐向底部过渡。三层最大直径90米,面积5102.5平方米。沉床周边是以疏林草地为基调的赏花区。
月季园除展示各种月季外,还配植有新优植物金山、金焰绣线菊、紫叶矮樱等15种。
木兰园
位于卧佛寺前坡路西侧,南接海棠栒子园,与宿根花卉园隔路相望。1957年始建,1959年建成,面积0.84公顷。此园北部,以高约5米的挡土墙为屏障,形成了背风向阳的生态环境。木
丁香园
丁香园
兰园采取规则式的设计手法,布局整齐,园路十字对称,中心一长方形水池,东西主轴线上置两个带状花坛。沿绿篱以十字对称的种植手法分隔空间。水池四面的草坪上各植一株青?,白玉兰、紫玉兰散植在绿篱后的草坪上。草坪上还栽植了华北落叶松、白皮松等针叶树,以增加冬季绿色景观。北部背风向阳,靠山坡栽植了大叶黄杨、广玉兰、蚊母等几种常绿阔叶树。南半部的草地上,1993年栽植了自美国引种的新优植物红王子锦带、金边紫叶小檗、雪山八仙花、贝雷茶条槭、花叶锦带、金叶西洋山梅花、欧洲卫矛、金叶风箱果等。南下坡还种植了紫叶稠李、金叶接骨木等。本园收集栽植了木兰14种,118株,其中珍贵品种有黄山玉兰、望春玉兰、二乔玉兰、宝华玉兰、凸头玉兰。南下坡有长春玉兰、紫玉兰等。4月初,木兰盛开,玉树银花,似碧玉雕成。
梅园
梅花为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在我国栽培历史极其悠久。梅园是正在建设中的以栽植、欣赏梅花为主要功能的专类园。梅园始建于2003年,占地6.1公顷,分5个区域:入口区、水景观光区、山林游赏区、庭院精品区、退谷访胜区。本园利用樱桃沟三面环山、北阴向阳的独特小气候栽种抗寒梅花20余个品种,有垂枝梅、单杏梅、丰后梅、美人梅、绿萼梅、重瓣跳枝梅等。梅园的建设因地制宜,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融合,并结合周边环境,以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