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220),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统帅。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子将,许子将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农民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军遭遇,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敦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回答者:郑渊洁之书迷 - 童生 一级 5-2 19:23
蒋干此人,出于《三国志-周瑜传》注中所引的《江表传》。此书说,蒋干是九江人,“有仪容,以才辩见称”。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曾遣蒋干到东吴劝周瑜归顺。周瑜一见便知蒋干来意,于是请他观看营中的仓库器仗,室中的服饰珍玩,然后对他说:“我所遇的是知己之主,情同骨肉,言听计从,祸福共之。便是苏秦、张仪再生,也说不动我,何况你这个小书生呢!”蒋干没趣,只得走了。在赤壁之战中,他没有再出现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把蒋干游说周瑜这件事放在建安十四年科,即赤壁之战后的一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时周瑜已立下大功,成为东吴的第一号人物,决不是曹操一个说客能够打动的,曹操也不至于在赤壁大败之后向周瑜劝说投降。果真如此,曹操便真是个大傻瓜了。)平话小说的作者却把蒋干放到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刻出现,让他一再中了周瑜之计,成为反面角色;再加上舞台上的渲染,于是这个鼻子上搽着白粉的方巾丑,便活灵活现地变成烘托周瑜的可笑人物。
四十年前,黄裳写过一篇《论蒋干》的“旧戏新谈”,文字甚妙,且抄一节:蒋干是《群英会》中的要角。其性多疑。如果没有了他,这一出戏势必不能成功。在京剧中,此角属于所谓方巾丑。曩曾见袁寒云演之,妙不可言。为什么,因为这必须带点“书卷气”才行。
蒋干最可以代表中国过去的读书人,有小聪明、好逞才华,好玩花样,然而时时落于拙劣,“疑”字是他的这种行动的骨干,如果换一个新名词,即是“神经衰弱”。然而平时又并不表现如此糊涂,所以像曹孟德那样的聪明人也还要收之于幕府。坏也就坏在这儿,这终于使曹操吃了大亏,真糟糕!
《三国演义》的蒋干是经过小说家精心加工的,比起《三国志平话》来,情
合理得多,人物形象也生动得多了。《平话》说蒋干是“仙长”,曹操一见便“拜蒋干为师”,这都不合情理。《演义》删了这些,回头引用了《江表传》的材料,又把《平话》里蒋干如何中了周瑜之计那部份去粗存精,仔细修饰一番,于是周瑜之智,蒋干之愚,恍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好看得很。历史上的蒋干虽然也是丢了丑,毕竟只是无功而返,没有吃什么亏。《
参考资料:
www.17review.com 回答者:院内有空房 - 魔法学徒 一级 5-2 22:38
论 蒋 干
蒋干是《群英会》中的要角。其性多疑。如果没有了他,这一出戏势必不能成功。在京戏中,此角属于所谓方巾丑。曩曾见袁寒云演之,妙不可言。为什么?因为这必须带点“书卷气”才行。否则便流于俗趣了。肖长华、茹富蕙虽亦擅此,然而他们的“书”读得毕竟不太多,偶有一点“气氛”也是装了出来,所以终不及“皇二子”出身,终日与“筹安会”诸君子在一起的袁克文来得自然。
蒋干最可以代表中国过去的读书人,有小聪明,好逞才华,好玩花样,然而时时落于拙劣,“疑”字是他的这种行动的骨干,如果换一个新名词,即是“神经衰弱”。然而平时又并不表现得如此糊涂,所以像曹孟德那样的聪明人也还要收之于幕府。坏也就坏在这儿,这终于使曹操吃了大亏,真糟糕!
旧剧的编者给他画上了白鼻子,真是冤枉了他。我想他一定是颇为文采风流的。《群英会》的编剧,听说是出于同光间的名宿之手,所以颇引用了一些陈寿的《三国志》,像那与周公瑾初会的一场,小生道白,即全抄原文:“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之间,莫非与曹氏作说客么?”就很有雅趣。蒋干的回答也很好,陈寿的文词华赡,即用于戏文中,也不失其妙致。
蒋干自恃聪明,将别人都当成了傻子,所以才使出“拙”计,想来离间说降,……利用自己与周瑜的关系,去作间谍。不想一开头就给周瑜点破了,说明了他的来意。一时尴尬之至,只许吃酒,不许谈及军国重事,还找了一位花面执剑立在一旁监视,这对“子翼兄”真是不客气极了。如果真聪明的话,就该识相。然而他却仍相信周瑜是以故人相待,脱略形迹,就连军国大事也不太对他回避,以至偷到了那一封假书,真是愚不可及。
另一类杂文论蒋干凡是这种人,其行为也必极其卑鄙。周公瑾看穿了这点,所以断定他必来偷书。
凡是这种人,其脑筋也必不健全,做事也必不考虑。一见有机,就要来“乘”,偷书而去,渡江而归。全不考虑在这种情况之下,是否可以如此容易就能走出大营,就能渡过江去。如果是一个高明的间谍,一定会想到这些可疑的地方。然而他不,真是不可恕的“拙劣”。
回得曹营,将一封假信当作宝贝,献给曹操,而且说得活龙活现。结果曹操一时性起,杀了蔡瑁张允。然而曹孟德毕竟远较他为聪明,马上就省悟了。但蒋干并不省悟,还想去邀功,不识相竟至于此。曹操毕竟有见识,这种废料真也不必再同他讲明,只吐了他一脸唾沫算数。我想这是对的。“神经衰弱”是先天的毛病,恐怕治不好的了,多说废话,是毫无用处的。“捉刀人”不愧英雄,实堪钦佩。
至于后来草船借箭,那个进言放箭的又是蒋干。我想这是编剧者冤枉了他。所谓众恶皆归。曹孟德岂肯再将他当做宝贝乎?
蒋干一角真是旧戏中的典型人物,不仅给观众笑料而已。如果遇到了蒋干这种人,最好不理他,想重用他就非败事不可;多与谈论也是白费了唾沫。放在身边,陪陪酒,作两首诗,让他凑凑趣,我想倒还蛮好白相。
回答者:海盗胜者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5-3 16:24
《论蒋干》
选自《黄裳论剧杂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蒋干是《群英会》中的要角。其性多疑。如果没有了他,这一出戏势必不能成功。在京戏中,此角属于所谓方巾丑。曩曾见袁寒云〔袁寒云〕即袁克文,袁世凯之子。寒云是他的字或号。京剧票友。演之,妙不可言。为什么?因为这必须带点“书卷气”才行。否则便流于俗趣了。肖长华、茹富蕙虽亦擅此,然而他们的“书”读得毕竟不太多,偶有一点“气氛”也是装了出来,所以终不及“皇二子”出身,终日与“筹安会”诸君子在一起的袁克文来得自然。
蒋干最可以代表中国过去的读书人,有小聪明,好逞才华,好玩花样,然而时时落于拙劣,“疑”字是他的这种行动的骨干,如果换一个新名词,即是“神经衰弱”。然而平时又并不表现得如此糊涂,所以像曹孟德那样的聪明人也还要收之于幕府。坏也就坏在这儿,这终于使曹操吃了大亏,真糟糕!
旧剧的编者给他画上了白鼻子,真是冤枉了他。我想他一定是颇为文采风流的。《群英会》的编剧,听说是出于同光间的名宿之手,所以颇引用了一些陈寿的《三国志》,像那与周公瑾初会的一场,小生道白,即全抄原文:“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之间,莫非与曹氏作说客么?”就很有雅趣。蒋干的回答也很好,陈寿的文词华赡,即用于戏文中,也不失其妙致。
蒋干自恃聪明,将别人都当成了傻子,所以才使出“拙”计,想来离间说降,……利用自己与周瑜的关系,去作间谍。不想一开头就给周瑜点破了,说明了他的来意。一时尴尬之至,只许吃酒,不许谈及军国重事,还找了一位花面执剑立在一旁监视,这对“子翼兄”真是不客气极了。如果真聪明的话,就该识相。然而他却仍相信周瑜是以故人相待,脱略形迹,就连军国大事也不太对他回避,以至偷到了那一封假书,真是愚不可及。
另一类杂文论蒋干凡是这种人,其行为也必极其卑鄙。周公瑾看穿了这点,所以断定他必来偷书。
凡是这种人,其脑筋也必不健全,做事也必不考虑。一见有机,就要来“乘”,偷书而去,渡江而归。全不考虑在这种情况之下,是否可以如此容易就能走出大营,就能渡过江去。如果是一个高明的间谍,一定会想到这些可疑的地方。然而他不,真是不可恕的“拙劣”。
回得曹营,将一封假信当作宝贝,献给曹操,而且说得活龙活现。结果曹操一时性起,杀了蔡瑁张允。然而曹孟德毕竟远较他为聪明,马上就省悟了。但蒋干并不省悟,还想去邀功,不识相竟至于此。曹操毕竟有见识,这种废料真也不必再同他讲明,只吐了他一脸唾沫算数。我想这是对的。“神经衰弱”是先天的毛病,恐怕治不好的了,多说废话,是毫无用处的。“捉刀人”不愧英雄,实堪钦佩。
至于后来草船借箭,那个进言放箭的又是蒋干。我想这是编剧者冤枉了他。所谓众恶皆归。曹孟德岂肯再将他当做宝贝乎?
蒋干一角真是旧戏中的典型人物,不仅给观众笑料而已。如果遇到了蒋干这种人,最好不理他,想重用他就非败事不可;多与谈论也是白费了唾沫。放在身边,陪陪酒,作两首诗,让他凑凑趣,我想倒还蛮好白相〔白相〕上海方言,玩。。
京剧舞台上的典型形象,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类型的人物的艺术概括。作者把这种典型人物形象采将下来,加以申说,就成为精彩的杂文。在本文中,作者对蒋干这个人物,论述得多么透彻、明白,一直剖析到他的灵魂深处。文章充分运用戏剧艺术的形象思维的长处,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又有一些精要的议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本文同鲁迅的《二丑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妨与《二丑艺术》作比较阅读。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二册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768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