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给人什么启发啊

如题所述

  我们的独立精神——《死亡诗社》观后感

  我们的独立精神

  ——《死亡诗社》观后感

  观影组王奕

  我总觉得,银幕上所体现的相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独立的。从物质的角度来讲,电影其实只是一束光:大幕拉起——灯光熄灭——除了你的灵魂,就只剩下了那束光……在其中,你能发现什么,你便会拥有什么。

  在路上,几近成名,任逍遥,可头发乱了。哎呀呀哺乳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长大成人,过着狗脸的岁月,怀念那些云上的日子。电影依然是我的梦,在这声色犬马的年代,我渴望着独立的行走,独立的飞翔。“神六”的成功,实现了一代中国人的梦,可我自己的梦还在继续,还在挣扎。

  最近校园里的事颇让我震撼,我眼睁睁地看着一朵花从天空飘落,满是血色的浪漫,心里空荡荡,空荡荡的。
  ——题记

  “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在《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姆斯把这句梭罗的诗宣讲给他新一届的学生。

  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不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在这里,没有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也没有阴冷刺骨的文字。相反,这应该归类于校园青春剧。在这个严谨的威尔顿教会学校(男校)有着这样的四个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俊美如阿波罗的男孩。他们的眼中闪着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憧憬,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独立的飞翔。

  这是七个男孩的故事,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己的男生,他的哥哥非常优秀,所以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惭形秽。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终于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基丁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但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又表明了他们内心的期盼。

  第一堂课,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青春的激情和诗句的甜蜜,让大家都叫他“船长”,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尔干脆的撕去那一页,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页,认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页。学生不同的表现并没有让基丁感到奇怪

  第二堂课,基丁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己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己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第三堂课,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己的理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理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希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戏剧团的演出,父亲意外出现,冰冷的拽走了尼尔,还严肃的说要把尼尔转送军校。尼尔一声大叫,然后独自说:“我演得真好。”

  最后一堂课,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诗人,一个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死了。无奈的尼尔最终拿起了父亲书桌里的手枪,指向了自己……托德的难以置信,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托德不断奔跑却又不断摔倒,还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无法理解这一切,他无法原谅这一切。当七个男孩中唯一一个依然严谨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伦报告了学校关于基汀老师鼓励他们组织死亡诗社之后,基汀只能选择离开。忍无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后也被学校开除。可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基丁最后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国电影的一贯风格——艳丽的色彩,逗人的桥段,戏剧的冲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导演并没有因此而让影片止步于此。

  浪漫的诗人走向了死亡,无法接受现实,只有把自己捏碎。

  勇敢的斗士离开了,他会用他的一生去战斗去向现实挑战。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从生命和死亡的对话中透彻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会独立地承担自身的命运。

  无畏的船长被放逐了,他注定是一个流浪的游吟诗人,也注定是他船员们一辈子的老船长。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

  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可生活还在继续,看电影的人还在继续。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样独立的站着?

  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她界于创作与未完成之间。她象一盏灯,照亮你心灵的一条小路,启发你,引导你,让你独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实现。看电影也是一件很独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快乐,你悲伤,你愤怒,你感悟。在电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都是独立的。

  我们的独立精神应该植根于生命的野性,梦想和勇气,生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或许生命有时会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灵魂深处面向生的勇气和对生的渴望。

  让我们以这样的诗句自勉:

  我步入丛林 I went to the woods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我希望活的深刻 I wanted to live deep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一首激情的诗――评《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这部影片本身就是一首激情的诗,作者以纯净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与自由、生命及传统有关的故事。

  影片主题以协奏曲似的起承转合构成:蒙昧(开学典礼)——解放(基廷出现)——镇压(尼尔之死)——觉醒(托德挺身而出)。在威尔顿教会学校――这所冲斥着教条,古板气息的古老学校里,生活在期间的每一个人,要忠实于自己的性格需要极大的勇气,要释放自己的感觉更需要胆量。导演彼得•威尔从一开始就用镜头语言暗示观众冲突与变奏的在所难免:高耸肃穆的英式建筑对比着开阔辽远的自然风光,古板老成的老师们对比着稚嫩懵懂的新生,甚至学生们持重的装束、恭顺的态度也与他们眼中灵动跳脱的神情暗相对比。

  而哼着小曲走进课堂,又把大家带出课堂的基廷先生,犹如一条在鳗鱼里面搅出生气来的泥鳅,他热爱文学和人生、鼓舞年轻人去发现崭新的生命。第一节课,他便用“seize the day”――抓住每一天――的警句激发学生去发现自己,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二节课,便让大家撕去关于诗的界定的那几页,以让大家接近真正的诗和生活。另有一系列充满生机、别出心裁的授课方式:跳到课桌上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通过走路方式来研究“一致性与个性”。总之,基廷先生的教学宗旨是:反对教条,鼓励各抒己见。努力发掘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对生活的热爱。基廷先生希望教出的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传统教育培养出的那种千篇一律的人物,在这一点上,就象陈凯歌影片“孩子王”中的老杆。

  从学生的反映可见老师的巨大影响在起作用:一贯顺从父意的乃尔大胆追求戏剧,奥维德向自己想爱而不敢爱的女孩求爱,就是一向胆小,被戏称为“小鼹鼠”的托德也在基廷的激将之下涌出连贯的诗句。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一个象征,一种理想。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诗情,让情绪自由流淌。所谓“死亡”是册许的死亡,是规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这种“死亡”境地是影片的灵魂所在。

  影片的最终,以乃尔的自杀,基廷的被革职告终,死亡诗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这说明基廷向传统教育制度挑战的行为是秩序所不允许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枯燥刻板的英语教学再度回复,看起来保守力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是否基廷的作为只是转瞬即被遗忘的过眼烟云呢?如果是那样,影片的架构与一般好莱坞情节剧的平衡--打破平衡--恢复平衡的结构就没有区别了,而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笔在于结尾:在最后的乐章中,基廷先生即将离开,正是平日最为窝囊的托德敲响了青春觉醒的最强音。他在校长面前,毅然跃上课桌,饱含激情地喊出——噢,船长,我的船长!这是神来之笔,意味深长。在恢复的平衡之后的不平衡:死亡诗社解散了,老师离开了,但所有观众都看到基廷的教育成功了,其充满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经发生作用,从最胆小到敢冒大不韪,托德的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爱和真理的种子已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他们终于学会了用自己的声音喊出内心深处的咆哮。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规生活中来,但接受过自由思想点化的心灵却永远闪着特别的光泽。而看着这些默默站在书桌上向他致敬、告别的学生们,眼含热泪的基廷先生深情地道出:“谢谢,孩子们!谢谢……”。

  影片以某种方式探讨了自由的可能性,即通过不同的人物对成长与秩序的不同选择。以乃尔、查里、卡梅仑、托德四种为典型。乃尔本是“好”学生,听话,顺从父亲。在“seize the day”的冲击下,他逐步发掘了自己在诗歌和戏剧方面的天赋,这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他在自由的可能下健康,积极地发展。而来自父权的压力迫使他放弃理想,本来他可以隐忍,可以选择暂时放弃,但这个纯洁的孩子选择了拒绝成长来逃避为传统所改造的命运。而看上去就属于大胆不羁一类的查理,是行走在秩序边缘的人,对于基廷先生的警句,他的理解就是及时行乐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斗胆易稿来冒犯成人们的尊严,他以近乎幽默的方式来接受惩罚,只是不能理解为何基廷并不赞许如此做法。最后,因为不能履行成人的游戏规则,他被开除出局。卡梅伦则是那种永远不会冲出秩序的人,影片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他。照抄板书,见大家都撕了书才用尺中规中矩地撕去,爱打小报告。最后他选择了顺从秩序,甚至成为秩序的维护者,“只有两种选择,说出一切或被开除”,在交代的过程中,他回复了原先的状态,重新做回一棵死气沉沉的树。而托德所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托德本来是一个天生胆小、不爱招惹是非、连说话都不敢大嗓门的好学生。在基廷先生建议大家依次站在教室前方的讲台上,“换一个角度重新眺望世界”,不要人云亦云,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找新的观点”的时候,托德是小心地走上桌子的最后一人。但在影片结尾处,他却成了不畏校方淫威、率先踏上自己的书桌、为被迫离去的基廷先生送行的第一人。这也是影片所强调的,托德所代表的一类人会带着已学会思考的头脑静静的生长,在关键的时候做出真正的反抗。

  《死亡诗社》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阴郁悲伤。相反,影片懂得制造情绪与情调。前半部分几乎可以说是欢畅淋漓的,平原,鸟群,皑皑白雪,还有顽皮淘气的男孩子们,在他们亲爱的“船长”基廷的启蒙下,迅速丰满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到“仲夏夜之梦”落幕,影片进入了感伤的段落。而人物性格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起落,乃尔那样明朗,积极,最后却成为月光下自杀的悲剧少年;托德是那样胆小,腼腆,最后却勇敢的反抗校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觉。

  影片镜语优美。在别具一格的体育课上,生性腼腆的托德在老师的督促启发下克服了怯懦,被激发了灵感,他当众赋诗,引来喝彩。足球场上,身着大红运动衫的学生们在基廷先生的鼓动下,尽情地奔跑、追逐、嬉闹,师生间的深情厚谊溢于言表。在金色的夕阳中,大家索性把基廷先生扛在肩上,开始狂欢似的绕场奔跑。在基廷先生的感染、启迪之下,成长中的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净化,他们的精神境界已经获得了升华……即使是自杀的段落,如水的月光,带上花冠的少年,安静的走下楼梯,好象走进一个宁谧的超凡世界,导演旨在创造的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关于少年快乐与感伤的世界,也以此种方式加大了对传统的压制人的教育方式的批判。

  一个有趣的说法也是一个有力的说法。影片有许多处理生动的情节段落,如基廷鼓励大家撕书的场面,孩子们兴奋地撕去书页,下一页是大写的“poetry”,意味着经过这样一种破除(对教条的破除),真正的诗(生活)出现了!

  《死亡诗社》
  TouchstonePictures1989年出品
  片长:124分钟
  编剧:汤姆•舒尔曼
  导演:彼得•威尔
  主演:罗宾•威廉姆斯(饰基廷老师)罗伯特•肖恩•雷奥纳德(饰尼尔•佩里)埃森•霍克(饰托德•安德森)

  荣获第十六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外国片(1991)
  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1990)
  第四十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1990)
  第四十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1990)
  第四十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创歌曲(1990)

  我最喜欢的外语片 之——— 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答案是什么? 一点不同的声音

  青春的祭奠—死亡诗社

  在它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一部影片,影响我的一生。

  青春,激情,理想,现实,光影交错中散射的气息竟然与我而今的心情如此的契合。那种迷惘,那种追寻,那种急切的想掘出活着的意义却无毫无头绪的焦躁。王朔在他的小说中形容这种心情为《动物凶猛》。也有哲人说:这就是成长。如果说这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的话,那么在四处碰壁撞的头破血流后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世界不过是自己的臆想,在现实的面前一切梦想都可以渺小的无关紧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面对呢?

  有人选择沉默,在现实面前沉默,在梦想面前沉默。但沉默的代价可能是,至死之时你仍在心底里寻找:我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就像一句话中形容的一样:真正突围而出的只是极少数,更多的人在经历青春的悲愤和不安后酣然迟钝。

  有人学着解脱,在他们满腹的激情遭遇到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摧残之后,他们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祭奠自己梦想中的青春――死亡。
  我没有权利去指责前一种人生是怯懦,因为我很难分清是否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我更不能虚妄的批评后一种人生的鲁莽,他们可能比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热爱生命,比我们任何一个人更接近生命的真谛,只是他们选择用自己认为唯一完美的方式去接近完美,如果这种坚定可以称作勇气的话,我承认,他们的坚定让我汗颜。

  也许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在这两种人生之间徘徊着,试图逃离平庸,也避免堕入极端,总想选择一个平衡的支点,在那个支点上,悬立的便是人生的真正的意义。但是,这个平衡点隐立在何处呢?

  幸好,在我仍是饱含激情的年纪,《死亡诗社》给了我一个让我醍醐灌顶的答复,让我在往后的人生里,能够清醒的活着。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当那个气度非凡的老师基丁第一次走入我们视线的时候,一种独特的睿智,风趣,深刻和诗意的气质既透过屏幕,让我如沐春风。在他的第一节课上,他让同学们记住了那个词:卡佩迪恩。他让同学们记住了一句话:seize the day。这,其实正是贯穿他全部精神的中心支点。同时他还诗意的嘱咐同学们,要用惠特曼的诗句来称呼他:“噢,船长,我的船长。”

  我不禁会心一笑,生活的乐趣确实能从一些小小的细节窥得一二。

  那种恬淡的风度让我也看到了他的过去,他曾经激情荡漾的青春,只有真正经历过这些的人才能把人生参悟的如此透彻。换句话说,他现在也在充满激情的活着,只是这种激情,早已历炼成了一种难得的平静,他用这种平静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在懵懂种的追求,在他们身上,他嗅到了自己当年的气息。他所做的,是在引导,帮助他们及时找到青春的意义,帮助他们在迷惘中突围,帮助他们抓住人生最精华时刻的每一天。

  我甚至开始羡慕他们可以置身其中去享受那种春风化雨的感觉了。尼尔和托德,显然也被基丁的生活激情所触动了。虽然他们是不同性格的两个人,但他们无疑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期待着生命的真谛。

  尼尔性格开朗,他对生活的热情很快因为老师的热情而点燃。他喜欢演戏,憧憬未来美好梦想的时候都会兴奋的颤抖。忘不了他在争取梦寐以求的到《仲夏夜之梦》的角色时欣喜若狂的表情,好像那个时刻全世界都是他的,没有什么不可征服。除了,他异常威严顽固的父亲。是的,近乎专制的国王。所以当托德问起他:“那你怎么跟你父亲说呢,他知道的话会杀了你的!”他想极力回避的最大问题也无法回避了,极其沮丧的他黯然说道:我现在连剧本还没看,你就不能让我先在心里过过瘾。眼睁睁看着他脸上的狂喜和激情僵硬黯淡成沮丧和颓废,梦想和现实碰撞的结果让你目不忍视。其实他的父亲是残酷现实的一个化身,在尼尔的世界里,即使曾经多么美丽和强烈的冲动最后在父亲的严酷的面容前面只能轻轻的支离破碎。

  托德内向羞赧,他的世界很封闭,其实他的内心很丰富,在他小心翼翼的隐藏的内心深处,梦想在那里闪着别样的光芒。但他不敢把他拿出来,他害怕别人的评价,他没有自信去展示自己。当我看到托德那种单纯无辜而又矛盾挣扎的表情时候,心头猛得一震。是不是当我们遇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灵的震颤呢?我从他身上看到了过去的自己,虚弱的内心让我悸动,每次尝试的释放都会因为与期望的有的丝毫差池而不自觉的放弃,放弃后的失落会让我更加否定自己的勇气。那份渴望变的自然而又无法摆脱的紧张始终左右着我,我在其中痛苦的挣扎。

  当托德听到基丁老师的一席话后,他再平静的外表也难掩他翻腾的内心。我知道他开始觉醒了,但他长久的性格仍然强烈的抵制着这些改变,所以,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seize the day”,然后,又把他揉碎扔到了桶里。他在挣扎,我看的很清楚,因为我也会经常的挣扎,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就像再看自己,会不清晰吗?但是,毕竟是多少年的性格和习惯,虽然会因为那一阵的波涛而掀起风浪,不久又恢复到了往日的沉静。即使自己的内心其实知道,这种沉静以久,会变成麻木。

  基丁发现了这个封闭但却丰富的小伙子,他知道让他释放自己才能激发出他潜在的激情。在课堂上,忐忑的托德站在讲台上感到无所适从,‘我不懂咆哮,我不会表达,站在这让我觉得难堪,但老师为什么让我做这些’他的心里在纷烦的跳出这些字眼。“说说你看到惠特曼的画像时想到了什么。闭上眼,不要思考,大声说出第一个跳入你脑海的字眼…… ”基丁大声的启发他的灵感,镜头开始绕着他们两个转动,一圈一圈,托德的内心也在剧烈的晃动,当“他看起来像个牙齿流汗的疯子”这样平日看来荒诞不经的话语都脱口而出时,镜头突然定格,一种坚定已经从心底油然而生,自信的惊喜第一次笼罩在自己的脸上。我喜欢这样的表情,因为它让我欣慰:他正在逃脱自己的束缚,像我所期望的那样,像现在的我一样!

  突然之间脑子里冒出了王小波的一句话: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难道不是吗?原来真理究其源头都是殊路同归,东西方文化在这个上面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我们的船长”带领着同学们一个个站到桌子上俯视四围,因为他告诉我们,换个角度看看世界,你会发现不同的东西。

  “我们的船长”让同学们在校园里随意四处行走,不要跟随着别人的步伐,因为当你跟在别人的身后行走的时候你才会发现,顺从是多么的容易,而不受他人影响坚持自己的个性是多么的困难。

  “我们的船长”让同学们在运动场上咆哮着运动,因为运动时的激情才最接近生命的本质。

  世界就是这样的,当一大帮孩子们正为青春而激动的时候,传统的守旧势力便会跳出来指责这是不务正业,这是颠覆制度。他们会像校长那样板着面孔斜眼望着你,好像再说:年轻人,清醒一点,现实是不容你放纵的。

  曾经听过“残酷的青春”这个词,现在渐渐明白,指的就是这个吧!

  托德勇敢学会了面对,他了解到了活着的意义。

  诺克斯最终追求到了自己最爱的女孩,他明白了生命的美妙。

  尼尔的戏剧之梦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成功的上演,他的心跳都在随着激情而疯狂搏动,他也终于像老师说的那样做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

  但是,然后呢?

  父亲的拒绝,义正辞严的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尼尔的反抗,苍白虚弱的把他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在他面对父亲缓缓坐下的那一刻,我窥到了他眼中闪烁的泪光和――绝望!

  我的脑中跳出的不祥的预感让我自己觉得害怕,虽然我知道这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它能不能够不发生呢?

  尼尔打开窗户,戴着自己演戏时的荆棘王冠,赤裸着上身的他张开双臂感受着自然之风的最后一次吹拂,他在最后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一刻的眼神坚定的告诉我:没有了梦想的生活比死亡更让人可怕!

  枪声响了,苏格兰风笛的声音再此响起。不过这次没有《勇敢的心》里面的美妙悠扬。像死亡的回声一样沉闷冗长的让人窒息。

  死亡的阴影覆盖了诗社的明快,残酷的现实浇灭了青春的火焰!

  这是怎样一个世界!?

  如果青春应该彭湃为什么现实又会这样残忍的拒绝?

  很长时间里这个画面伴随着这个问题在我脑中盘旋。

  其实,有些事情是无法回避的,你也不能回避。就好像你可以相信童话,但世界不会是童话。你可以选择失落,也可以从此愤世嫉俗。但我敢保证,你不会开心的,因为你始终没有参透生活的意义。得到真理就必须经受历练,拥有快乐先必须体验痛苦,这就是生活的代价。激情的背后也应该有一双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基丁老师被诬陷与尼尔的死有关,结果是:离开。

  在他收拾好自己的行李,黯然的走出门口的时候。托德再也无法忍受了,他从来没有如此坚定过。他不再顾忌任何人的阻止,毅然站到了桌子上:“噢,船长,我的船长!”大家陆续站到了桌子上:“噢,船长,我的船长!”这些声音充满了敬意,此起彼伏,任何反对和威胁听起来都是那么渺小和无力。

  孩子们集体站到了桌子上,看着他们的船长。这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视,无数双目光交错着复杂的感激和不舍的深情。这是一个无声的画面,但却是最令我震撼的情景,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的心灵的冲击。

  “谢谢孩子们,谢谢!”基丁老师微微颤动的嘴角,欣慰感动的目光已经说明了一切:在这里,再也没有什么遗憾留下了,因为孩子们,早已经体会到了他所教的一切!

  还好,孩子们在正当青春时遇见了基丁老师!

  还好,我在追寻生命时遇见了《死亡诗社》!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07
听从内心的召唤,最需要反抗的其实是自己
第2个回答  2008-09-13
自由,独立,创意
第3个回答  2008-09-07
抓住今天,别留遗憾`~~~~~~~~~`!!!!!!!!!!!!!

死亡诗社电影中的教育意义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给我们的启示是珍惜生命、打破传统、成为自己。《死亡诗社》是一部很深刻的一部影片,是主演罗宾·威廉姆斯的经典之作,也是一个探讨教育的优秀电影。看完的时候表面若无其事,但其实它已经震撼了你。记忆点是电影的最后,基廷老师走出教室,学生们踩在课桌上大喊Captain,mycaptain为基廷送...

《死亡诗社》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死亡诗社》最让我动容的就是一个老师究竟能做到什么地步,才能彻底解放这群备受禁锢学生的思想。学校是百年名校,教规早就成为众人骨子里的精神枷锁,学生也只能逆来顺受。却没人对此提出质疑,直到出现了一位具有自由思想的基廷老师。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让我记忆犹新“导师,我的导师!”这是班级里的...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1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群学生在基廷老师的教育下的成长历程。 基廷老师是这部电影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人。他从威尔顿预科学院毕业,后又回到该学院教书。威尔顿学院一向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教育学生的,而基廷老师在授课时却一改学校的常规,他在上课时让学生撕掉书本上的页码,不让学生被书本的内...

电影《死亡诗社》5篇影评
《死亡诗社》观后感一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DIM,抓住这天,正因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这天,只是一向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

兰特老师电影叫啥
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这些细节和例子都展现了兰特老师教育方式的独特性和有效性,也让观众深受感动和启发。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经典的教育题材电影,通过兰特老师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力量和美好。它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也激发了我们对生活和自我价值的思考。

为什么电影《死亡诗社》评价这么高?它好在哪?
基丁老师用他所特有的方式,开拓学生们的眼界,启发学生们的思考,引导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们不再死板地墨守成规,而是释放属于年轻时代的活力与激情。他们开始有勇气展示个性,有勇气追求爱情,有激情热爱诗歌,有激情追求自由,寻找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并付出不懈努力去对之追逐。

《死亡诗社》彼得威尔
象征着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独特解读。影片的美丽画面和深刻主题,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生活的深深反思。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句所言:“两条路分岔在林中,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那决定了我全部的人生。”《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启发人们选择自己道路,勇敢追求梦想的电影。

死亡诗社的观后心得总结
死亡诗社观后心得1 我很喜欢一部叫做《春风化雨》(也称《死亡诗社》)的电影。每一次我看完这部电影,都有一股强烈的震颤在心中回荡,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电影的开篇有这样一句台词:“你的一生可曾因为什么人而改变过?我没有。但我知道美国威尔顿贵族学校里那群学生的道路被一个老师改变了。” 电影中描绘了一名...

通过影片《死亡诗社》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给人带来什么样的...
《死亡诗社》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纵观整部影片,紧凑的情节,不加过多修饰,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通过喜剧与悲剧的相结合,让观众的心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跌宕起伏。看完这部电影,第一个感受是影片中让我们思考,如何去考虑父母,孩子,老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死亡诗社——自由思想、真诚生活的追逐
他鼓励他们挣脱束缚,勇敢地探索内心,重启被禁止的“死亡诗社”,一个象征自由精神的秘密社团。在社团的影响下,尼尔·派瑞(罗伯特·肖恩·莱纳德饰)追逐戏剧梦想,泰德·霍普金斯(伊桑·霍克饰)则在羞涩中找到文学的共鸣,他们开始挑战权威,拥抱真实。然而,自由的代价是沉重的。尼尔的悲剧性结局和基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