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由道士所作的游仙诗

要求作者必须是道士.......希望能给出详细的诗的名称及内容

最最重要的...必须是~游仙诗~~~~~~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徵生命之红色(血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死者的生命。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於「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等的记载。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州等神山,「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并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系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来自於先秦道家哲学。春秋时期,老子曾阐发了一套关於宇宙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由此而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黄老道」。「黄老道」的学说,实已不仅限於老子道家,而是还「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这种融诸家学说於一炉的「新道家」,在秦汉时期的影响也很大,同样属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东汉末年,张道陵在西南蜀中称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 ,并造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在中原地区,也有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组织民众举行反抗东汉王朝的起义。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故人们多视其为成熟宗教形态的道教之正式形成的标志。后来,张角的道团遭到统治者的镇压,其余绪逐渐融入天师道;蜀中的天师道则因受制於曹操大军而被迫迁出西南,并从此开始「分布天下」 。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中涌现出了大批新的道经,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道派,如崇「灵宝经」的灵宝派、崇「上清经」的上清派、崇「三皇经」的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烧炼的金丹道等等。不仅如此,当时道教中还涌现出了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陶弘景等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对道教思想学说的发展、经典文书的整理、组织制度的完善、神仙谱系的制订等作出了很大贡献。如葛洪曾撰有《抱朴子内篇》等,对「仙道可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证,并对道教的修炼方术进行了总结;陆修静则编有《三洞经书目录》等,确立了以「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来编纂道教经典的体例,并为道教制订了较为完善的斋醮仪范;寇谦之又宣称得太上老君降赐《老君音诵戒经》,并据之「清整道教」,对当时道教组织制度中的一些弊端进行了革除;陶弘景则通过编纂《真灵位业图》,仿照人间的封建等级制度,对道教的群神众仙进行了有序排列。经过这些道教领袖的努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行为仪范方面,都已显得较为完善。此外,这一时期的道教为了更好地生存,还极力攻击利用道教来组织反抗统治者的活动,努力将道教改造成了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官方宗教。

经过改造后的道教,逐渐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唐宋时期,道教不仅信徒众多、宫观广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义、修行方法、科仪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传统的道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继续发展,如由上清派衍化而来的茅山宗在唐宋时即颇为显跃,由灵宝派衍化而来的阁皂宗也於北宋初在江西阁皂山兴起;张道陵一系的天师道,虽在三国以后影响颇为衰微,但至北宋时又开始在江西龙虎山显露声势,被称为龙虎宗。南宋时,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得宋理宗诏命提举三山符籙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从此,龙虎宗遂成为「三山符籙」(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的领袖。

唐宋时期道教中所发生的最重要的事,当推灵魂成仙说及内丹修炼的兴起。早在隋唐之际,传统道教所宣扬的服食丹药以求肉体飞升成仙之说,即因难以在现实中兑现而陷入了困境;於是,而有「重玄学派」的道士破斥传统的「导引丹药」之类的修仙术为小乘法门,力主修养「心性」方为大乘法门 。后来,经过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等唐代「重玄学派」道士的努力,传统的肉体成仙之说更进一步遭到了破斥,而灵魂则普遍被视为是承担成仙一事的主体。与此同时,以修炼体内精气神为要、追求「阳神出壳」为务的内丹修炼也逐渐流行,并出现了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的「钟吕金丹道」。

宋金之际,王重阳承钟、吕之说而创立了全真道,令内丹修炼功夫及灵魂成仙学说逐渐在道教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全真道力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主张「性命双修」,追求「真身飞升」,并有著一套较为严密的组织制度。入元以后,该道派因丘处机曾西行面见成吉思汗而一度受到过蒙元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以致短期内即传遍了全中国,「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莫,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由於全真道有著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庞大的宗教势力,故原在南方传布的「南宗」等主修内丹的道派多往往自称是全真道的门徒,以全真弟子自居;这样,主修内丹的道派在元代就相互融合而聚集在了「全真」的旗帜之下。与此相应,自元成宗於元大德八年(1340年)加授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符籙」后,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以及其他一些符籙道派如净明道、神霄派、清微派等也皆纷纷归聚於「正一道」的旗下,令符籙道派逐渐凝聚成了一个整体。这样,内丹道派以「全真」为主、符籙道派以「正一」为宗的对峙格局就基本形成了。

明中叶以后,道教逐渐失去了统治者的扶持,但其在中国民间却仍然保持著巨大的影响力,许多新兴的民间宗教都与道教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边远地区的道教活动也依然兴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游仙诗·青溪千余仞的作品原文
游仙诗·青溪千余仞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颖阳,临河思洗耳。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游仙诗·青溪千余仞作品原文
在青溪的千仞高崖之上,一道身影独行,他是一位隐居的道士。云雾缭绕,仿佛从梁栋之间生出,清风从窗户缝隙中轻轻吹过,为这寂静的山谷增添了几分神秘气息。当询问此地的主人是谁,有人答曰,他是传说中的鬼谷子,那位深藏智慧的隐士。他如孤鹤般独立,仰望太阳,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又或是对着眼前的青溪...

求郭璞所有的游仙诗,及其译文和作品赏析。
郭璞的游仙诗十九首 一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高蹈风尘下。长揖谢夷齐。二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

郭璞 游仙诗全文是什么?
郭璞的游仙诗很多,包括残篇,现存十九首。郭璞的游仙诗十九首 一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高蹈风尘下。长揖谢夷齐。二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

游仙诗·青溪千余仞的作品鉴赏
“青溪”,山名。庾仲雍《荆州记》载:“临沮县有青溪山。山东有泉。泉侧有道士精舍。郭景纯尝作临沮县,故《游仙诗》嗟青溪之美。”郭璞为临沮县(今湖北当阳县西北)县令事,不见《晋书》本传,大约在王敦起之为记室参军时。“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千余仞”,极言青溪山之高。“...

《诗词曲赋文·梦游仙》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梦游仙》原文与赏析 贯 休 梦到海中山,入个白银宅。逢见一道士,称是李八伯。三四仙女儿,身着瑟瑟衣。手把明月珠,打落金色梨。车渠地无尘,行至瑶池滨。森森椿树下,白龙来嗅人。宫殿峥嵘笼紫气,金渠玉砂五色水,守阍仙婢相倚睡,偷摘蟠桃几倒地。游仙是魏晋以来历代诗人的“...

谁人能识白元君,上坤来尽见闻,意思
这是一首高道的诗。出自《全唐诗:卷861-29》。作者伊用昌是位高道。一作伊梦昌。字里不详。唐末不仕,披羽褐为道士。这类诗是“游仙诗”“劝世诗”。说世界虚幻不实劝人去学仙的。白元君是道家专门的术语。道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见白元君下仙之事,可寿三千年;见无英君,乃为真...

关于寻仙的诗句有哪些?
1、不辨仙源何处寻 —— 唐代 王维 《桃源行》2、五岳寻仙不辞远 —— 唐代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3、拏舟海上寻神仙 —— 唐代 李贺 《白虎行》4、仙家一出寻无踪 —— 唐代 刘禹锡 《桃源行》5、寻仙来到洞仙家 —— 唐代 张籍 《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近有仙过,因成绝句...

“方士飞轩驻碧霞”的出处是哪里
“方士飞轩驻碧霞”的出处是哪里“方士飞轩驻碧霞”出自唐代曹唐的《小游仙诗九十八首》。“方士飞轩驻碧霞”全诗《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唐代 曹唐玉箫金瑟发商声,桑叶枯干海水清。净扫蓬莱山下路,略邀王母话长生。

桃花源的文学典故
戴叔伦 桂阳北岭隅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 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戴叔伦 汉宫人入道 霄汉九重辞凤阙,云山何处访桃源。 戴叔伦 赠韩道士 桃源寂寂烟霞闭,天路悠悠星汉斜。 戴叔伦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 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时。 戴叔伦 过友人隐居 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 方干 睦州吕郎...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