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与裁判依据的关系
法源与裁判依据是相等关系。法源即法律渊源,意指裁判依据。201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民法总则》第十条对法源进行了规定,与《民法通则》相比有了较大改变。法源的范围不仅关系着法官确定审理民事案件的依据,还关系着民事主体司法救济权利的保障,因此民法的法源不仅在理论上、还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法源与裁判依据的关系
不能,因为我国的发源包括:1、宪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2、国务院制定的各种法规,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3、在审判实践中,司法解释事实上也是一种重要发源。除了上诉三种外,其余的非正式发源包括:习惯法、地方政府规章、学术界的理论等均不能作为定案的...
刑事案件是否可以用非正式法源作为裁判依据?
刑事案件中,不可以用非正式法源作为裁判依据。刑法法源是指各种刑法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法官据以进行司法裁判的根据。基于能否在刑事裁判中直接被援引,我们又可以将其分类为正式刑法法源以及非正式刑法法源。前者是法官可以直接援引、做出判决的法律根据,在我国主要是指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三种;非...
法理学中,先正式渊源,后非正式渊源为什么为什么不适用裁判刑事案件?
刑事法律的“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确定犯罪和量刑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因此,刑事法律的渊源只能为刑法典和其他正式的法律中关于犯罪的明确规定,这些均为法的正式渊源,除此之外刑事法律再无渊源,故所谓“非正式渊源”对于刑事法律来说不是渊源,不可适用。既然裁判刑事案件只能适用正式渊源,而无所谓非正...
什么是法的渊源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和变动的,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根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的一种法。通常亦被人们称之为狭义上的法律。它是中国法的渊源体系的主导。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是法的形式体系中的二级大法。法律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立法依据或...
民法的渊源判例
一种观点认为,成文法不可能全面涵盖民法调整的所有社会关系,而判例法制度则能够提高审判效率,并灵活应对新情况,因此建议我国实行判例法制度。然而,主流观点则认为,判例法制度不适合中国现行政治制度,中国缺乏判例法历史传统,对法官的要求较高,判例法制度可能不民主。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法源的定义是什么?
等等都是“官司吏法的法源”了。它们也就是:(1)研究“官吏法”时的对象,(2)实际管理与保障官吏(即适用法律)时的法律依据。这种对象与依据,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构成材料”,即是一般法学者所讲的“法源”。二、三类法源 然则,“法源”概念在佛教规范研究上,有何实益?如第一章第一节第...
法源的法源类型
具有相对效力的法源具有相对效力的法源指指法院在裁判案件时可以适用的法规范,司法实践中指法院在“可在办案时参照执行,但不要引用”的规范。具体有:部门规章、各县市人大发布的决定和决议、地方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和规章等。相对法源具体有:习惯法、《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案例等。
民法总则的树状结构
一关于基本规定第一章基本规定共12个条文,其中第5条至第9条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第10条规定了法源。民法基本原则不能作为法官判案的法律依据。有的基本原则属于倡导式原则,比如第9条的绿色原则,法官不能根据该条规定来确定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这一章中,最具意义的有两个条文。一是第8条用国际上通用...
民法的渊源介绍
依据自己作为立法人所提出的规则裁判,体现了多元制的特点。综上所述,民法的渊源多样且复杂,涵盖了制定法、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国家政策和习惯等多个方面,旨在为民事法律的制定、实施和解释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指导。不同形式的渊源在民法体系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共同构建了民法的完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