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论语》原文鉴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论语》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述 而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 渊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路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卫灵公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鉴赏]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就是说,《论语》不但是记述有孔子的话,还有孔子和他学生问答的话,孔子和当时人的对话,孔子弟子相互谈论的话。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纂,成书于战国初期,分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共20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青年时代有志于学,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吏。中年以后在鲁国做过短期的司寇,又周游列国,前后14年。晚年专力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孔子的政治态度有其保守的一面,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极为反感,认为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主张恢复周公之道。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言论是历史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带着某种程度的民主性和进步性。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说:“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从而提倡德政和礼治。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南宋朱熹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章句集注,合为一书,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至此以后,历代科举皆以“四书”作为考题,是应考士子必读书目。“四书”作为儒家传统正宗,中国古文化精神,对历代朝政均有很大影响。

《论语》没有专门的军事篇章。儒家强调以礼乐治国、以德服人,主张珍惜民力、不夺农时,因而对待战争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严肃谨慎,不轻易言兵。这一点,在《论语》 一书中很鲜明地反映出来。

本书选录了《论语》四段孔子论兵的语录。第一则选自《论语》第七篇《述而》,提出对战争的态度必须严肃慎重。子路问孔子,“如果您行军打仗,会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靠两只手与老虎搏斗,靠两只脚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这里孔子反对单凭勇力、鲁莽冒失;主张“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第二则选自第十二篇《颜渊》,指出立国的根本在于人民的信任,粮食是次要的,军备是第三位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往今来取信于民的思想,为政治家军事家所普遍接受,并得到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人心向背成为估量战争胜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第三则选自《论语》第十三篇《子路》,认为让人民从事战争,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体现了对战争、对人民都应当严肃负责的思想。第四则选自《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记孔子回答卫灵公关于战争的问题,含意十分深刻。孔子强调“为国以礼”(《论语·先进》)礼治是根本,一个国君首先必须关注的,是俎豆之事而不是军旅之事。同时指出脱离礼治来议论军事,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象卫灵公这样的不懂得礼治、不关心礼治的无道之君,根本就不配谈兵。

《论语》历代注本极多。通行的有何晏等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本书所录原文依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四书章句集注》本。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论语》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论语》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述 而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 渊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文子》原文鉴赏
老子曰:道德之备,犹日月也,夷狄蛮貊不能易其指。趣舍同,即非誉在俗;意行均,即穷达在时,事周于世,即功成; 务合于时,即名立。是故立功名之人,简于世而谨于时。时之至也,即间不容息。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贪宝赂也,将以存亡平乱,为民除害也。含叨多欲之人,残贼天下,万民骚...

《古代兵法散文·清代兵法·兵鉴全集》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清代兵法·兵鉴全集》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卷一 引韩琦语 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引张巡语 临期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卷四 引唐甄语 善用兵者,有进无退,退所以成进; 有先无后...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老子》原文鉴赏
《老子》一书的著述有几种不同意见。一说为春秋时老聃所著;一说从书中思想内容及其所涉及到的某些问题看,可能成书于战国初期,是老聃后学所完成的。不管怎样说,各派都认为书中基本上保留了老聃本人的思想,是诸子百家中道家的经典著作。现存注本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晏子春秋》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晏子春秋》原文鉴赏 [原文](节选)庄公问威当世服天下 庄公问晏子曰:“威当世而服天下,时耶?”晏子对曰:“行也。”公曰:“何行?”对曰:“能爱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重士民之死力者,能禁暴国之邪逆;听赁贤者,能威诸侯;安仁义而乐利世者,能服天下。不...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曲礼上第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 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兵无常势出自哪里
1哲学观点为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法去解决2 翻译作战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3 出自于孙子兵法·虚实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4本;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如下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尚书》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尚书》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夏书卷二 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唯恭行天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周礼》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周礼》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夏官司马第四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 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说苑》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说苑》原文鉴赏 [原文](节选) 指武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 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减,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