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以至善为逻辑起点,以合于德性的实践活动为逻辑归宿,将幸福上升到思辨的高度,其幸福观的基本内容以这样的脉络呈现在我们眼前;理想与现实的深度同一,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相通构成其基本特征;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上升至集体层次,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幸福更加明智地把握与追求。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至善;德性;中道;思辨
1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1.1 幸福是最完满的善
亚里士多德对善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向度的。首先,善是目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这部著作里开篇即谈到“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时间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1]善是一种目标,但这个目标不仅仅包括要变其为现实,还包括把目标变成现实的这个活动的本身。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在不同的行为方式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亚里士多德将善分为三个部分:外在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并且在这三部分中,“灵魂的善是最主要的,最高的善。”[2]而幸福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自然是灵魂的善,即最高的善,也就是至善。所以,对幸福的讨论即是对善的讨论。
1.2 合德性的实践活动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幸福是合于德性的实践活动”可以从两方面论述,一方面幸福是合于德性的,另一方面幸福是实践活动。
第一,幸福,它是合于德性品质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认为德性是构成幸福的第一因素。“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限时活动,如若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而且在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或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2]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德性即是品质。”[2]德性实际上被用以泛指一切事物的优秀的性质或者品质,它能够提出和保存诸善,在许多事情上带来良好的效果。“人的德性就是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2]由此可以看出,幸福是合于德性品质的。
第二,幸福,它是一种实践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活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有目的的去争取。“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3]如果知识对德性的研究停留在知上,那对德性的探讨则失去了意义。因此,不难理解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把他的很多学问落脚到实践活动。
2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特征
2.1 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
亚里士多德把理想与现实统一了起来。虽然他认为理性德性是高于伦理德性的,理性德性即思辨是最高的幸福。而单纯的思辨生活高于人的生活,但是一般人并不能做到如此。可这并不与思辨是最高的幸福这一理论相冲突,而且思辨不仅是最高的幸福,我们更要把思辨作为一种信念去激励鼓舞我们的现实活动。他教导人们“不要轻信这样的话,作为人就是想人的事情,作为有死的东西就要想有死的事情,而且要竭尽全力,永垂不朽。在生活中去做合于自身最高贵部分的事情。它的体积虽小,但能量巨大,其尊荣远超过一切。”[2]当然,作为现实的人,也要重视现实的幸福生活。
2.2 理论与实践的相通性
亚里士多德强调,“合于它自身的德性的实现活动构成了完善的幸福”。[1]亚里士多德所要求的幸福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仅仅是美德知识,更是美德行为。这与苏格拉底在“知”和“行”两方面中片面强调“知”的重要性,不注重美德在人的生活行为中是怎样产生和实现的恰恰相反。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抹杀了伦理学的经验基础,将其架空,忽视了实践的意义。
3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3.1 激发积极进取的精神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善的道德行为是自觉自愿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使东西文化交流更加紧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互碰撞,西方国家借助于各种消费品宣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伦理思想。在一些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与道德虚无主义凸显,人们幸福感指数降低,现代社会整体上虽是开放和宽容的,但社会成员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依然不可以逾越社会公认的道德底线和准则。每个社会成员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这种自由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恶为善、以耻为荣。
3.2 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幸福不仅仅是个人追求的目标,更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强调,幸福是合乎德行的实现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幸福和德行紧密相连。正义和谐的社会对实现幸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着力于社会幸福的建设,形成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为个体获得一种完满的价值的幸福创造充足条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法制作为一种强制力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要实现社会的全面的和谐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和谐,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在促使我们思考幸福与快乐的关系的同时,强调幸福是现实的,激发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启示我们要努力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对于一己私欲要注意节制,要培养和顺畅达的情感,减少因满足不了欲望产生的精神痛苦和焦虑,以获得更多的幸福。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305.
[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0,108-110,105.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颜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11.
[4]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以至善为逻辑起点,以合于德性的实践活动为逻辑归宿,将幸福上升到思辨的高度,其幸福观的基本内容以这样的脉络呈现在我们眼前;理想与现实的深度同一,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相通构成其基本特征;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上升至集体层次,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幸福更加明智地把握与追求。关键...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五、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示 首先,正确处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关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过分的追求物欲、财富、荣誉让人无所适从,陷入欲望的深渊,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把德性与幸福密切结合起来,对我们建设正确的幸福观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他强调幸福是至善,强调人的全面发...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积极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有利于积极进取精神的激励。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努力是获得幸福的最佳的方式。现代生活的很多人都觉得生活的不幸福,把幸福当成上天自有安排,态度比较消极。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有利于集体意识的培养。他曾经从城邦和个人之间相互依存来说明城邦的...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第一种,追求财富和满足各种欲望的生活。有些人以赚钱为最高目的,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幸福。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种幸福就等同于感官的生理快乐,这与他的幸福理念是相悖的。因为幸福是自由的,但以满足欲望得到幸福,人很容易成为欲望的奴隶,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第二种,政治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导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认为个体的幸福与城邦的幸福是想结合的。 无论是哲学领域还是伦理学领域,幸福是一个古老的重要课题。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话语中,幸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着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对幸福的问题不仅...
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主义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主义。就是说,幸福是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活着的动力,人本能地追求幸福。那什么是幸福呢?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出如下疑问:“究竟什么是幸福,人们对此的看法却不一致,而且一般民众和有智慧的人的意见迥然不同。一般大众所理解的幸福是某种抓得着、看得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或...
亚里士多德: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目的
亚里斯多德是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探讨幸福和德性问题的哲学家,这两个主题几乎是他所有语录主要围绕的题目。以这两个主题为切入点,他基本上对人生的各种问题都进行了思考,有健全的和通情达理的思考和态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做事情,我们选择的是手段。通过一定的手段达到做事的目的。比如,为了健康,我们...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现幸福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幸福分为三种:享受饮食的幸福、获得名誉的幸福以及获得宇宙真理的幸福。其中,追求真理的幸福是最高层次的幸福。金钱能带来物质上的满足,但不能保证精神上的幸福。真正幸福的人,会追求内心的满足,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财富。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抉择。比如,是否应该为了少数...
亚里士多德讲的"幸福"的故事内容简介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超越了物质层面,他主张幸福源于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和谐,这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讲的"幸福"的故事》不仅是一部关于哲学家个人生活的传记,更是关于人类追求幸福本质的深入探讨。它向我们展示了亚里士多德如何通过智慧和实践,为理解幸福这一永恒...
亚里士多德如何论述后人的命运对幸福的影响
没有为什么了,或者说,为了幸福。就是这样,幸福被亚里士多德定义为一种终极的概念,或者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幸福是一种终极的目标。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然而以上仅仅是对“幸福”这个概念进行了一个定义,这样一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