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所创立的“车同轨”是怎么一回事

如题所述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车同轨出处:《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里的“一”和“同 ”同义,就是“统一”。

    最早出现“车同轨”记载的是中庸,原文如下: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从原文的内容看,从周朝建立,统一的国家形成的时候,文字、车的轨距、道德规范统一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经过春秋战国的分裂和混战,各国在各自地域独立发展的时候,或多或少的偏离了周朝订立的各项制度,也即所谓“礼崩乐坏”。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核心思想就是认为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源自人们对周朝制度——周礼——的偏离,只有人人努力致力于复兴周礼,君臣父子各按周公制定的周礼行事和生活,一切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秦王朝建立之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种种措施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原七国在实质上的融合和统一,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功绩无可比拟。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这里的“一”、“同 ”同义,就是“统一”。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其实此语的最早出处是东周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学者都把「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看作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颂词,就连我们敬重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鲁迅也是这样讲的。其实,这是读书不求甚解的一大误会。尊秦的九字经典,来自《中庸》的右第二十八章。原文是“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程氏注解:「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天下统一也。」如果《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那么文中的「今」,决不会是早于秦始皇「横扫六合」三百年的春秋末期,而是指尚能维持名义上的统一的东周。如果《中庸》如清代某些考据家考据的,是西汉儒生的伪托,那么,西汉的儒生和朝廷,同秦始皇有着最直接的深仇大恨,他们绝不会用美妙的词句去歌颂秦始皇的。所以,把「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当作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经典词句,是从古到今一些文人学者很大的误读和误会。

  那么,用「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来描述西周的松散统一或东周名义上的统一,是否站得住呢?完全可以。关于「书同文」,从《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三传》等文献和地下出土的竹简、金石铭文来看,最迟在西周以后,汉字的符号、文法和文章结构,就是统一的。秦朝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只是书写方法的简化,并不是首次统一文字。何况,程邈作隶书,至今尚无实物证明,现在发现最早的是汉隶而非秦隶。关于「车同轨」,史书上说的是秦始皇修驰道,统一车辆轨道的宽度。可是,秦始皇并不是「修驰道」的创始者。西周就有国家一级的道路,称为「周道」或者「周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8-20
以前的车运货都是在固定的轨道上行进的(就好比火车行驶在铁轨上),在秦统一全国之前,各个诸侯王国的轨道宽度都不一样,这样就阻碍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交通贸易往来,秦统一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种种措施,其中的车同轨便是统一了全国的交通轨道。
第3个回答  2008-08-24
就是车的轴距要一样,以保证在统一宽度的道路上行驶。
第4个回答  2022-04-20
就是两个车轮之间行驶的轨道距离相同,跟今天的铁轨差不多,铺设枕木,以便于车跑得更快更平稳。各诸侯国为了防止他国的侵略,所以轨距也不同,秦统一六国,就是要重新铺设轨木,以便于中央能有效统治地方以及中央政令能迅速传到地方。

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车轨修驰道
原因如下:1、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2、秦始皇将国家统一后,车辆若是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极其不方便。从那时候起,秦始皇便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3、这个措施一经颁布,全国各地的...

书同文车同轨是秦始皇的功绩吗
书同文车同轨是秦始皇的功绩。书同文车同轨总体意思是统一度量衡。称量物品(一般指粮食)用统一大小的量具,即重量单位要一致,长度单位要一致,所有的马车两车轮的间距要相等,写书信或文章时用相同的文字。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是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是指秦始皇实施的“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措施。这个政策表现为在国家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度量衡、轨距、文字标准等,以确保国家内部各地的统一和协调。这种措施在秦始皇的统一中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统一度量衡和计量标准: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计量标准,规定了统一的尺度和重量。

秦始皇政令中的“车同轨”是什么意思?
统一后的车轮会压出宽度一致的车辙,车辆跑起来更快、更平稳,这就是“车同轨”。

秦朝车同轨是什么意思历史意义是什么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各国没有统一的制度,马车的大小因地而异,所以车道又宽又窄。随着国家的统一,车辆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不方便。从那时起,就规定车辆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应改为6英尺,这样车轮之间的距离就相同了。这样,车辆在全国各地行驶就很方便了。这就是所谓的同一条轨道上的汽车。同一条赛道上...

秦朝实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历史上...
2. 秦朝实行“车同轨”,即统一车轮的轨距。这一政策便利了交通,使得全国各地的道路能够相连,也为后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基础。3. “书同文字”是秦始皇统一文化的关键步骤。通过统一文字,秦始皇削弱了地方割据的文化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字的统一使得不同地区的人民能够用同一种文字交流,增强...

标题:嬴政统一中国后,为什么要实施车同轨、书同文?
"书同文"是指在统一之前,各国的文字差异较大,给政令推行和管理带来不便。秦始皇命令李斯整理文字,以秦国文字为基础,融合六国文字,创制了一种新的文字——小篆,从而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促进了政令的统一和文化的交流。"车同轨"则是因为在战国时期,各国的车辆轮距不一,导致交通混乱。秦始皇规定全国车辆...

秦朝时期采取的“车同轨”是一个怎样的措施?
秦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车同轨”就是其中之一。车同轨就是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这种“标准化”的要求和方法是很先进的,它适应了秦代全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对道路修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统一车轨属于哪一方面的措施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大秦帝国的政权,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就包括“车同轨”,所谓“车同轨”指的就是在大秦帝国范围内,所有的车辆必须使用统一宽度的轨距。“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一样,属于标准化的先进技术,它适应了秦代全国的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并且对道路的...

秦朝车轨是什么意思
车轨即车辙,统一车轨就是统一车子两轮间的距离。秦始皇在统一道路系统的同时,也统一了车轨。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车同轨的意义:令拆除这些关塞、堡垒,并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起,陆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