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与曾国藩, 两个仇人如何教育儿子?

如题所述

文|陈事美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领袖。曾国藩,是湘军的缔造者。一个领导农民起义反抗清廷,一个代表清廷镇压叛乱、剿匪。二人是真正的死对头。两人作为各自军中的最高统帅,应该都有着高瞻远瞩的胸怀与视野。但在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也就是教育儿子方面,两人却大相径庭,有了云泥之别。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两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先说洪秀全,洪秀全一共有5个儿子,洪天福贵、洪天曾、洪天光、洪天明、洪天佑。除了长子洪天福贵以外,其他儿子都没活多久。二儿子过早夭折,三儿子、四儿子、五儿子在天京攻陷后就没了消息,基本都是死于战火,全部不到十岁。作为天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又是如何教育这些子女的呢?

如果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父母一般都会严格要求孩子,要发奋读书,将来考个功名。如果是皇帝的儿子,那要求更为严格。皇室会专门为皇子们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聘请全国最厉害的老师,手把手教授知识。不管是什么家庭的孩子,严于管教是必然。孩子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同时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按说洪秀全建立了天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自己也和皇帝没什么两样,培养接班人应该是作为大事来抓。但洪秀全似乎根本没啥想法。

洪天福贵生于1849年,那时,洪秀全整天忙于自己拜上帝会事业,四处奔波,根本没时间去搭理儿子。到定都天京后,洪天福贵已经4周岁,按说应该开始抓儿子的教育了,谁知,洪秀全还是做起了甩手掌柜。儿子基本就是放任自流。

影视剧中的洪天福贵

当时的洪天福贵是什么状态呢?任性胡闹,爱浪费、搞破坏,根本不喜欢学习,整个就是一个顽童。谁见谁皱眉,谁见谁摇头。估计很多人会想,这种德行的幼主将来怎么接班,让这种人接班,太平天国还有未来吗?

天王都不管,其他人更不敢管,毕竟这是“皇子”。但东王杨秀清可看不下去了,他与韦昌辉、石达开联合向洪秀全进言,“教子宜严,不可任其心性”,就是希望天王好好管管幼主。

后来,洪秀全对儿子的教育还真的很重视。按说到了洪秀全这种高度,必定会让自己的儿子接受全国最好的教育,四书五经、琴棋书画,不博学多才怎能去接班呢?但洪秀全走了一条别人都没走过的路,现在来看,就是典型的邪路。

首先,洪秀全不给儿子请名师。这个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或许是洪秀全觉得,名师都受了清朝的余毒,不配做自己儿子的老师。或是觉得名师受的那套教育已经落伍,根本不适合教育自己的儿子。洪秀全的这种心理,大概就是,我们天国文化最先进、最自信,其他名师都不配来教我们。

没有老师谁来教呢?洪秀全让洪天娇来教,也就是洪天福贵的姐姐。洪天娇据传是洪天福贵同父异母的姐姐,这个人历史记载并不多,貌似比洪天福贵大10岁。在教洪天福贵的时候,洪天娇大概也就是十四、五岁。但洪天娇根本没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和半文盲差不多。让这样的人当老师,你就知道,洪天福贵能学到什么东西了。据史载,洪天福贵大概7周岁之前,都是洪天娇当老师。

另外,还有一个更奇葩的是,洪秀全不让儿子读中国传统古书,什么四书五经、千字文、百家姓,统统都是瞎鬼。在洪秀全看来,这些都是“妖书”。要学就学自己的书,咱天国的书。天国的书,其实都是天主教的书,而且都是洪秀全自己编的。里边无非是什么拜上帝会的内容,或是洪秀全的各种理论、观点、思想、几个代表、几个自信而已。

洪秀全是什么文化程度,在广州院试,四考未中,基本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高中生而已。自己的水平本身就不高,这种文化程度编出来的书有多少价值可想而知。

洪秀全的书数量极其有限,大概也就40本左右。洪天福贵堂堂一个革命事业接班人,每天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吃饭、看书、睡觉,吃饭、看书、睡觉。尽管洪天福贵也偷过一些其他古书,但阅读量极其有限,大概也就是两三册的意思。

为了树立儿子的权威,洪秀全在洪天福贵11周岁的时候就开始让他批阅奏章。11岁的孩子能懂些啥?各种滑稽、可笑的错误让属下忍俊不禁,关键是,有时很耽误事。除此之外,洪秀全还让儿子写诏旨,说是儿子写,其实都是别人写好,让洪天福贵自己抄一遍再盖个章罢了。但作为接班人,必须接受此锤炼。

除了读书外,洪天福贵常年不出宫门,身边接触的只有几个女眷,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根本没有什么见识。在清军抓获他的时候,连骡子、马都分不清,自己的籍贯也说不上来。

清军审讯洪天福贵后,留下了洪天福贵自己撰写的大量供词、诗句。这些文章中,错字、白字到处都是,逻辑混乱,文理不通,根本不像一个受过教育的十五周岁少年,更何况他还是成长于帝王家,按说应该受过更良好的教育。

还是那句话,洪秀全手下的那些人看到洪福天贵这弱智的样子,还能相信洪秀全的神威吗?还能相信天平天国美好的未来吗?估计稍微有点想法的人都能看出,洪秀全绝对是一傻叉,儿子更傻叉。管中窥豹,由此或许也可以看出,天平天国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

再对比下曾国藩。曾国藩不比洪秀全,洪秀全是帝王,曾国藩不过是个臣子。显然,曾国藩培养儿子的方向明显与洪秀全不同。

曾国藩一直是教育子女方面典范与楷模。他是农村长大的,那些教育子女勤俭节约的事就不说了,因为太普通,每个农民家庭都能做到。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我们通过一件小事来看看曾国藩的眼光与见识。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居然会在32岁的时候学习英文。那个年代,学习西方文化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甚至还有点大逆不道。但这是曾国藩积极支持的。研究西学,中西融汇,这就是曾国藩的眼光。反观洪秀全,连中国传统的古书都接受不了,更别提西学了。

曾纪泽画像

由于研究西学有成,曾纪泽后来成为了外交官。次子曾纪鸿喜欢科学,爱好钻研天文、地理、数学,后来成了数学大家。科学,这同样是西学。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胸怀与视野,真正是站在最高处,是胸怀世界,放眼未来的。

另外,当传统的国人认为,读书只是为了将来做官时,曾国藩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读书在于明理。曾纪泽曾三次科举未中,表示不再走科举之路时,曾国藩欣然同意,告诫儿子,你喜欢啥就学啥,按你的想法活,尊重你的意愿。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曾国藩的成功不是偶然,洪秀全的失败更不是偶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洪秀全与曾国藩, 两个仇人如何教育儿子?
首先,洪秀全不给儿子请名师。这个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或许是洪秀全觉得,名师都受了清朝的余毒,不配做自己儿子的老师。或是觉得名师受的那套教育已经落伍,根本不适合教育自己的儿子。洪秀全的这种心理,大概就是,我们天国文化最先进、最自信,其他名师都不配来教我们。没有老师谁来教呢?洪秀全让洪天...

洪秀全坐64人抬的轿子,为何曾国藩训斥儿子坐四抬轿子?
当时曾国藩知道洪秀全出行是坐六十四抬大轿,确实是吃惊了一番,但也不作评价,因为这些事对于当时的战局来说只能算是小事。但是当曾国藩知道自己儿子坐四抬大轿那就不同了。作为一个父亲,曾国藩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而曾国藩在家教方面是做得相当不错的,他留...

为杀一儆百,曾国藩将洪秀全剁成肉泥,为何却将他儿子偷偷处决?
为杀一儆百,曾国藩将洪秀全剁成肉泥,处决他的儿子其实也不能说是偷偷的,只是没有洪秀全这般的大张旗鼓和残忍凶狠,曾国潘之后这样做的两点原因,一是泄愤,为十多年间死去的清军湘军报仇;二是以儆效尤,造反者的下场就是如此。曾国藩本来其实作为一介书生,最大的理想和愿望无非就是成为当朝重臣,一...

太平天国天京城破的时候,洪秀全的儿子是怎么逃出去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谈及,洪秀全的这个儿子本名洪天贵,后改名为洪天贵福,因受洪秀全封闭式的教育,成了一个近似于“天然呆”的少年。不过,就是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却能够在乱军中逃脱,也着实令人感到诧异。洪天贵福的“金蝉脱壳”,只能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也得益于李秀...

曾国藩为什么四次拒绝下属推荐他当皇帝?
另一方面,夺取天京的湘军将领曾国荃,虽然是曾国藩的亲弟弟,却因为宗炳劫掠,放走了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而被朝廷点名批评。此外,对项的账目进行了审计。湘军内部的愤怒,尤其是曾国荃系的愤怒,在促使曾国藩效仿宋太祖的“陈桥兵变黄袍”中发挥了作用。传说、左、包抄四大状元曾在南京玄武湖密谋,史称玄武湖会议。之后...

为什么有的人把曾国藩当楷模?
但是作为一名农家子弟,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硬学”,最后跃上龙门,成为整个村子的骄傲,这一点来说,曾国藩的努力与抗挫能力是值得钦佩的。反观现在的孩子,说不得,打不得,受不了一丁点的委屈,在教育条件如此完备的条件下,结果培养出的却是一堆玻璃心,经常上新闻,某某学生从小学到博士,经常...

左宗棠晚年要和有恩于自己的曾国藩彻底决裂是为何?
之后,曾国藩虽因此很长时间都没有搭理左宗棠。但是当他重新出山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原谅主动修复两人的关系;并更是不余力地帮助他。然而得到却是,左宗棠又对扎了深深一刀。当时湘军平定了太平军后不小心放跑了幼主,也就是洪秀全的年幼的儿子。本来就是逃跑了伪幼主也不能对晚期造成什么威胁,所以...

比较洪秀全和曾国藩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异同
而拜上帝会并非真正的基督教,拜上帝会否定了基督教“三位一体”的基本信仰,从而把洪秀全渲染成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洪秀全甚至还说自己上天见过“天妈”和“天嫂”,借以树立自己的权威。对此,西方传教士批驳说:“上帝是个灵,怎么能说他结婚呢?”“上帝除了耶稣之外没有别的儿子。”太平天国建都...

洪秀全临死前有多疯狂?
据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所说,洪秀全共有88个妃子。而洪天贵福自己十多岁时,就被赐了四名女子陪伴。 太平天国的高层们为了自己享受,还时不时的搞个选美,你一个我一个,按照等级,大家都有份。 再看看底层的士兵、百姓呢,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以及男女分营制,还设立了女馆。男子必须在男营,女子必须在女营,哪怕...

《董建筑》解密清朝晚年的曾国藩该不该勇退?
那段时间,曾国藩无论公开还是私下都写日记;无论是奏折和给朝廷、同僚、朋友的信,还是给兄弟、儿子的信,都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调,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胜利要靠别人,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义。此外,一向行动迟缓的曾国藩变得异常敏捷。一是果断杀了李秀成,二是给朝廷上书,《折举不平善后》。在祭奠仪式中,曾国藩...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