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写作应该如何提升?

如题所述

实际上写作能力是无法在一个短期内快速提高的,因为写作它涉及到一个人长期的素材的积累,阅历经验,逻辑判断,语言运用。但是申论的一些写作技巧还是可以掌握的,因为申论有它本身的“套路”,那么我们要遵守申论写作的规则,这样申论写作的分数在短期内快速提高还是可以做到的。
第一、要切合主题。所谓契合主题就要根据申论作文的要求去进行写作,不能脱离主题一味的去抄材料。考场上申论作文有1/3以上的考生都会出现作文跑题,只要作文不跑题,分数不会低于中等。
第二、要保证申论框架的规范性。第一段需要出现中心论点,除非你的写作的驾驭能力非常的高,可以把中心论点融于无形当中,否则就乖乖的把自己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当中明确的提出来。在后面,每一段段首第一句话应该成为这一段的中心,并且这一段的中心要与本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相照应。最后一段一般性的结尾就是对上文进行总结,而高级一点的结尾就是在上文的基础上进行升华。
第三、文章的结构要具有逻辑性。当然文章写作的逻辑多种多样。如果你确实不知道文章怎么去展开,那么我建议你先从最简单的,最常用的,文章的逻辑结构来。
第一步,先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步,提出当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
第三步,探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四步,提出对策。其中对策至少要占一半活一半以上的篇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7

一、使用中的问题   【了解更多】

对于原理效应在作文写作中的使用,其实并非新鲜的用法,在各种议论文写作方法中都有所提及,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了一些原理和常见效应,并不意味着在考试中就一定能够拿到亮点的分数。我们上网搜索“原理效应”四个字,许多所谓的备考方法中都罗列了一堆原理和效应,并且用一长段话进行解释,但实际上对于我们应用原理效应进行论证观点并无裨益,就算完全背诵下来也不能够很好的结合作文使用。尤其在当前的备考过程中,对作文的要求往往首先将“符合题目要求”列为评分档次的首要条件,脱离开给定材料内容的论证几乎是完全无效的。无法拿到理想分数的原因并非使用的原理效应不够标新立异,而是对于原理效应的使用往往缺少合理的论证和效果。一种是对原理效应本身的描述过多,对其反映的内涵和道理并没有很好的阐释,另一种就是使用的原理效应属于强加其中,并不够贴切。

二、合理运用

1.丰富的知识储备。

利用原理和常见的效应来论证观点,首先就要保证自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必须掌握常见的、适用范围广泛的原理和效应,才能保证在有限的备考精力中尽可能多的提升备考效率。常见的原理效应包括:木桶原理、青蛙效应、破窗效应、马太效应、长尾效应、墨菲定律……原理效应条目众多,只需要掌握必要的即可。

2.合理的使用方法。

使用原理效应并不需要了解原理效应的本意、出处和来源,我们只需要了解背后的引申义即可将其合理运用,且在考试的文章写作中通常不需要将来源和故事完整讲述。如“破窗效应”的原意,在网络上搜索后解释通常为“一个房子如果窗子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若只是在作文中将原意解释,则没有任何正面效果,需要的是我们对其进行引申。如“破窗效应”通常我们将其理解为“防微杜渐”,遇到微小问题要及时解决,不及时解决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长尾定律”我们通常理解为“量变引起质变,要注意量的积累、点滴的积累”等。

3.应用的实例。

随机选取一个话题,若将破窗效应应用在实际的作文写作中,则可以展示为如下状态:

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全民参与。长尾定律告诉我们,量变会引起质变,要注重量的积累、点滴的积累。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遇到诸多阻碍,部分重污染企业的偷排漏排的手段花样翻新,单纯依靠环保部门的监管已经不能够有效遏制。部分地方民众深受污染之害,为营造一个美好家园,主动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成为环境保护的志愿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改变了可能污染环境的不良生活习惯,也能够做到人人监督,发现污染问题及时报告相关管理部门,使环境一点一点由差变好、由“黑山黑水”变成“青山绿水”……

以上文示例中的段落为例,在段旨句后紧跟一个原理效应,点明道理后再围绕段落的核心话题展开论述相关的问题、案例,并且能够较好贴近案例中的具体做法,才是相对比较合格的使用方法。

提醒大家,文章亮点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也不能心浮气躁,唯有掌握正确方法、勤加练习才是文章写作的王道。

第2个回答  2019-03-21
第一步:找准立意:立意指的是命题人的观点,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写作的总分论点。申论考试的趋势是主观题目客观化,我们的作文也是有答案的,很多考生心里头就觉得作文我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吗?怎么还会有标准答案。在我们申论的考试中作文的总分论点是全部来源于材料的,所以我们写作的第一步就是找准立意,如果立意不正确的话,你的作文只能是十几分,如果立意正确,论证不是太烂,至少能保证你的作文在20分以上。那如何找准立意呢?
有两种方法:第一钟方法:题干点睛法。就是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高频词、高档词、来确定立意。例如2016年市地的作文。“给定资料 4”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请你从对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写一篇文章。从题干中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关于好政策的,分论点是围绕着1、好政策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2、好政策是对公民理性的滋养。3、好政策是对公民德性的滋养。
第二种方法:材料分析法。1、材料核心词:高频词、高档词。2、材料的核心句:(1)题干中提到的句子(2)首尾句、中心句。(3)题干核心句的上下句。3、材料核心段:(1)题干核心句所在段落。(2)首位则材料的首尾段。(3)描述理论段。
第二步:论证充实:在找准立意之后如何去论证你的分论点也是很多考生比较犯难得事情。一般我们分论点论证的方法有:例证法和理证法两种。简单来说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我们要想论证充分要有一定的方法。如:分论点-影响分析法-2016年市地
“好政策”滋养公民德性。“德性”是公民思想道德修养的水平,也是公民社会成熟的条件和标志。政策是精神文明的旗帜和风向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对公民的品德修养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过渡语)“好政策”能把坏人变好。“坏政策”能把好人变坏。“好政策”能激发人性中至美至善的部分,抑制邪恶贪婪的部分。一些领域“实名制”政策的推行,使人们习惯于对自己的言论、行为负责,培养了人们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一些财务报销政策的实行,增长了人们的廉洁意识和节约观念,而设立“见义勇为奖金”、奖励“道德模范”等国家政策,使得“好人有好报”,则直接地激励人们的善念、善行。(影响分析)
第三步:学会运用:在做真题或练习题的时候,一定要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多加练习,试着自己把历年的真题作文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练习,会有惊喜。
第3个回答  2019-05-07
首先,语言表达情况。作文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的语言能力,而这个语言能力体现在开头,分论点,结语的各个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对于作文来说更要注意。所以在这里推荐考生生在准备时多看看“人民网、《南方周末》等网站和杂志,多读一些相关的文章这样能提高一下语言的积累。
其次,我们再来说考试的一些技巧,第一就是作文的总分论点也就是所谓的立意。这个是文章的中心,它是贯穿文章整个部分的,所以,把总分论点找准,这是申论作文的重中之重,整个文章就是围绕它来展开的。立意中的两部分,主题和角度,主题就是要和阅卷人说的话题,这个一定要找对,这个对于公务员来说,一般在题干中可以找清,角度是对主题的看法,一般是对策或是意义。这两方面。这两个部分可以用利率中的分析材料的方式把内容找全。角度本没有对错,但是有好与不好,这里希望考生能选择出符合出题人命题意图的角度,这里主要说两方面,一就是作为总论点,这个角度一定要“大”一些,否则,分论点没有办法开展。二就是角度要有一定高度,这里希望考生们在写作文时要注意材料中一些高档词汇,还有就是涉及国家理论政策的内容,这些都可能成为最佳的角度,三就是注意作文题干的要求,如果题干中有相关的要求,那么我们就要把要求中的关键词汇找对。
再次就是文章的开头,对于开头来说,一方面要把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个可以用问题,成绩,排比句子,也可以用时间式。接下来就是用分析原因或危害的方式把材料和论点建立联系。这个部分很重要,很多考生在过度时没有把材料和论点建立联系,直接概述材料后引出总论点。这样就会太突兀。另一方面就是开头要有亮点,这样就是可以展示考生语言的水平,所以我们要在文章中有一些亮点,一些亮点主要就一些理论性的语言,以及举一些实事例子,再就是能“引经据典”可以引一些名言警句,当然这些要以恰当为前提。这些亮点一定要在文章的开头,或者主体部分中的前部分引出,因为阅卷人的阅卷时间有限,所以要让阅卷能清晰的看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亮点为我们的文章提分。
第4个回答  2020-06-08
不管是有公考经验的考生,还是从零开始的“小白”,都需要明白,申论最本质的作答的原则就是“问什么答什么”以及“答案全在材料里”,换句话说,就是要增强阅读理解的能力,公务员申论怎么提高呢?接下来格正教育老师就和大家聊聊该怎样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在申论的考试中,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所以不难看出,我们需要理解的就是这三个部分。
(一)对于注意事项,只要大家经历过较为正式的考试都能理解大致的,这个部分需要细心细致,技巧不是很多,只要大家能注意一些关键的信息,如考试时长来安排作答时间,以及不要触犯考场的禁忌即可。
(二)对于给定资料。是需要大家进行好好训练和突破,毕竟我们的答案都是来自于这一个部分,但是很多考生面对的这一部分几千字的就就会觉得很吃力,其实这是因为没有很好的掌握阅读技巧,其实该部分的阅读最重要的是了解材料的大意,所以对于很多细微的东西其实并不需要我们过多花费精力,大家只要按照以下的步骤,就能够发现材料可以拆分,帮助大家进行材料梳理:
1、找出每个段落的关键词:(1)名词:多是地方或者个人,是段落的主体,常常也会是我们的作答对象(2)动词:明白这个段落的主人公做法(3)形容词:主要用来判断该主人公做的事情结果
2、根据每个段落大意进行层次划分,常见的划分层次(1)同一主体做的不同方面的事情(如村支书小刚在产业,生态,文化不同方面进行建设)(2)不同主体所做的同一类的事情(如ABC三个国家对于贸易的做法)(3)同一件事件的时间上的顺序(如某地政府对于一件紧急事件的处理流程)
3、 快速回顾同一则材料的段落大意,就能够大致明白材料的表达意思了。
(三)对于作答要求。注意这应该是我们优先于给定资料的阅读的部分。虽然答案都是从第二部分来,但是在没有作答要求的指引下,就像跑马拉松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一样,跑的再快再好也是无用功。而阅读题干最主要就是要明白材料范围,作答对象只有这两个明白了,才能有选择的去抓住材料重点内容,而不是几千字的材料照单全收。另外,还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部分1.就是蕴含在题干的中的暗线,也就是材料的主题,可根据题干的相通的部分进行推测。或者直接从最后一道题目看出。2.记住最后一道题主题。虽然今年国京考没有像往常意义涉及申发论述的考察,但是其最后一道贯彻执行类的题目也是有主题,抓住这一主题就可以在做小题的时候就可以积累材料内的案例,帮助最后一道题的作答。
格正教育希望以上的阅读技巧能够帮助到大家缩短阅读时间,在于其他考生的比拼中,积累优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