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盛唐气象有何正面影响?

李林甫和杨国忠,唐明皇身边的两大奸臣,对于他们的罪过已经听的很多了。但是,唐明皇既然能认清李白这个诗人没有政治才华,也一定能看出李林甫和杨国忠身上可取之处。他俩不至于一无是处吧。那么对于盛唐气象,他们有何正面的积极影响呢?

  李林甫确实不错,只有他才能控制各地的番将,这些番将包括安禄山。之后的杨国忠则不然,能力一般而且贪财,是杨国忠把安禄山逼反的。当然,唐朝皇帝自己也有
  责任,没有识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会任何皇帝的致命伤,不应该只是指责杨国忠或者安禄山。

  盛唐是怎样意淫出来的---军事篇

  引用:

  说盛唐是意淫——————连日本人都要骂你!!!

  文章提交者:李诸侯
  中国历史自战国时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在西汉,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明代。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城市生活内容丰富。唐朝后期,安史之乱破坏了北方生产,但却间接的使统治者更加重视江南经济,并促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
  说到对江南的治理,我这里再说点比较敏感的话:事实上隋朝以前中原王朝对南方统治的整合度并不高,很多统治只能限制于一些相对大些的城市,福建、湖南、粤北还存在大量少数民族土著,(湘西即使在民国还被沈从文称作边城)正是唐朝派遣军队强力征服,才将大量江南土地整合到中央政府的统治中来,传说福建当地的男性几乎被陈政、陈敏等所率领的军队杀光,而粤北的少数民族在掀起几次十万人规模的起义之后终于向唐政府投诚,被唐政府融合。当然,这些已经泯灭的民族因为没有直系后人来追溯,所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永远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大家看历史也只能在地方志里面追溯这些民族曾经的辉煌。西北的土谷浑,这个曾经和吐蕃不相伯仲的民族也是这样灰飞湮灭的。在北方,正是唐朝第一次征服东北、蒙古高原、第一次在高昌故地设置直属州县,使之正式成为中国领土。即使回纥,其历代可汗也把唐朝追认为母国,称唐皇为舅、而后来撷吉斯建立的五部联盟也是在天可汗的旗号下进行征战的,中国“天朝上国”的思想正是在唐朝确立。因此,如果否定唐朝,在政治层面我们将失去对新疆、蒙古高原、东北甚至西藏的宗主权。为日本提供其侵略中国提供历史依据:中国的发展历来是由外来政权主导。
  至于军事层面,很多人以唐朝对吐蕃的一些失败战例说事。但同时,却也忽视了唐军对吐蕃的有效防御。盛唐之前,唐军往往是主动进攻,安史之乱后唐军对吐蕃转入了战略防御,采用的是依托坚固据点实施机动防御,并伺机反击的战略。如永泰元年(765年),吐蕃与回纥等连兵入侵,围泾阳(今陕西泾阳)。唐军避其锐气,严守不战,并离间二者的关系。待吐蕃撤退时,又与反戈的回纥合击追击,大破吐蕃(参见奉天、灵台之战)。大历三年(768年),吐蕃攻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唐朔方骑将白元光反击,在灵武外围歼敌2万。同时唐将李晟迂回敌后,奇袭吐蕃后勤基地定秦堡(今甘肃临洮境内),焚其积聚,迫使吐蕃撤围退走。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入侵,长安震动。李晟派精兵于汧城(今陕西陇县)设伏,击败吐蕃(参见汧城之战)。此后又派兵袭破吐蕃后方的摧砂堡(今宁夏固原西北),并焚其积聚,吐蕃被迫北撤。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攻灵(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朔(治今山西朔县)等州。唐以“围魏救赵”之策,派西川节度使韦皋从成都西山攻入吐蕃。韦皋军转战千里,大破吐蕃,迫使吐蕃从灵、朔撤兵南下(参见维州之战)。此等战例《新唐书》、《旧唐书》记载极多,值得一提的是,吐蕃经常一次性出动20万人以上,(回纥也不在其下),但唐军鼎盛期也不过50万左右,防御面积却远大过宋。辽攻宋一般不过十几万、金灭北宋时围东京城的才七万,宋是出了名的兵多粮广,但孰强孰弱,如此可见一斑。至于说唐朝曾经丢失过长安,但俄罗斯也曾丢失过莫斯科啊?为什么没人诋毁俄罗斯却要辱骂自己的祖先呢?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坚韧的性格。
  说到那个什么恒罗斯战役,那更是以现代人眼光看历史了,当时的唐军是在进行远征,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唐朝失败了,你如果要骂,岂不是要为日本人提出的那套“互相攻击”说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让他有机会彻底为侵华战争翻案?怎么没见德国人为希特勒失败扼腕呢?换个角度,我认为骂恒罗斯战役失利的人,明显是那种没骨气的人,是那种指望父亲为自己挣下几辈子都花不完钱的人。

  作者先是唐朝在西域如何如何大破吐蕃,这里没说什么唐朝远征,而在唐朝被阿拉伯打败的时候,就找理由推脱了,而且玩起扣帽子的游戏,把日本也扯进来了,实在是逻辑混乱。 这里强调一下,唐朝是强盛的时候发生的安史之乱,后果是藩镇割据,而辛亥革命后的状况比这个还惨,外国人把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定义为中国最黑暗的时期2。安史之乱反映了唐朝对地方军阀控制不利,这个祸根要往上查,不能只怪唐玄宗。安史之乱造成的人口损失在三千万以上,之后的唐朝人口一直没有完全恢复。其实,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就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失败,比如,南诏王国的独立建国,唐朝曾经发动一连串攻击,但每次都在万山丛中被击败,前后共死二十余万人。在云南的南诏王国建国的同时,在遥远的中亚荒漠草原上,唐帝国也受到同样打击。安西战区(新疆库车)司令官高仙芝攻陷石国(乌孜别克塔什干布),俘虏了它的国王和王子。但王子在途中逃走,告诉中亚诸国,高仙芝如何伪订和约,如何乘石国不备发动奇袭,以及如何***老弱和劫掠财物。中亚诸国被高仙芝的卑鄙行为所激怒,但中亚诸国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唐朝为敌,就向西方的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求援。阿拉伯帝国于七五一年,与高仙芝的三万余人的洋华混合兵团开战。高仙芝所属的葛罗禄部落派遣军叛变,与阿拉伯内外夹攻,唐帝国洋华混合兵团崩
  溃。高仙芝狼狈逃回死伤二万余人。 这是一次重要的战役,唐朝的衰败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而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只是彻底的摧毁了唐朝而已,首都被占,宫殿被毁。总之,唐朝是不错的,但远没有教科书上吹的那么厉害,唐朝的黄金时代到此结束。

  关于安史兵变,唐王朝第九任皇帝李隆基本来是一个英明人物,但他却在位四十五年,任何英明人物掌握无限权力如此之久,都会堕落。他六十岁时,把他一个儿子的妻子,二十六岁的杨玉环召唤进宫陪他上床,封为贵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弄权,杨国忠向范阳战区的节度使安禄山索取巨贿,他一口拒绝。杨国忠不能忍受这种轻蔑,遂决心打击他,诬蔑安禄山谋反,向李隆基一再告密,后来,杨国忠派遣警备部队包围安禄山在长安的住宅,逮捕他的宾客,全部处死。安禄山愤怒,他知道向皇帝申诉没有用,所有的奏章都不能越过宰相这一关,他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叛变,他决定叛变。率领洋华混合兵团十七万人南下,宣称讨伐杨国忠。杨国忠得到消息,大为兴奋,因为事情终于证明他料事如神,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安禄山缉拿归案。不过安禄山的洋华混合兵团却一路势如破竹,深入六百公里,渡过黄河,攻陷洛阳。七五六年再向西进击,攻陷潼关。李隆基从长安仓促逃出,逃到了距长安只六十公里的马嵬坡(陕西兴平西),愤怒的禁卫军包围行宫,把杨国忠杀掉,屠灭他的全家,包括他的儿女和杨玉环两位拥有极大权力的美丽姐妹。为了防备复仇,禁卫军要求李隆基处置杨玉环,李隆基只好把她绞死。但李隆基仍然贪婪不肯放弃宝座,他的儿子李亨不能忍受,径行奔向西北五百公里外的灵武郡(宁夏永宁西南),宣
  布即位,遥尊逃到成都的李隆基为太上皇。

  李亨手下没多少兵力,二十万精兵早先大都死在云南了。于是,向回纥汗国乞援,付出的报酬是:收复长安时,所有美女和财产,任凭回纥奸淫烧杀和掳掠回国。七五七年,回纥兵团收复长安,在李亨的儿子李豫一再要求下,回纥答应等收复洛阳时再践约。李豫的理由是,如果在长安即行烧杀掳掠,洛阳人民必定恐慌,势将为安庆绪死守。后来,洛阳被收复时,那些日夜盼望政府军的人民,却发现政府军如此狰狞。
  安禄山兵变由于他的大将史思明在范阳(北京)投降而结束,历时三年零五个月。可是李亨没有度量容纳这个叛将,秘密计划把史思明杀掉。阴谋不幸泄露,史思明再度叛变,攻陷洛阳。这时,唐王朝皇位已由李豫接任,他用他父亲李亨同样的条件,再向回纥汗国乞援。七六二年,回纥军团收复洛阳,洛阳遭到第二次恶运,距上次恶运仅只五年。洛阳的妇女儿童在恐惧中涌向圣善寺和白马寺躲避,希望佛祖的神灵保护。结果回纥纵火焚烧,一万余人全被烧死,大火数月不熄。繁华盖世的东都,再罹浩劫,从此一百年间,一片荒凉。唐政府的军队也效法回纥,兵锋所至,对自己的同胞,比回纥兵团还要凶暴。黄河流域数百公里,残存的人民,用纸张糊作衣服,苟延求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4-21
晕死。从来没想过对于这2个人要正面思考的。我想历史还是公正的,既然史学家笔下的这2人被定性为奸臣,那他们的过一定是过大于功的。
第2个回答  2006-04-22
李林甫,扬国忠对盛唐气象的正面影响!??他们两个对盛唐气象还有正面影响?!李林甫是个奸相,他不准谏官说话好使他一个人独占朝廷;扬国忠是个纨裤子第,搞腐败,贪污受贿,花天酒地;这样的人还对盛唐气象有正面影响?有什么影响?难道说扬国忠贪污受贿加速了唐朝经济增长!?如果能这样说的话那反叛的安禄山对唐朝也有正面影响,他率领的叛军杀了那么多无辜的老百姓,减少了唐朝的人口,缓解了唐朝的人口压力,唐朝政府还应该感谢他呢!李林甫和扬国忠加速了唐朝的崩溃,没有一点正面意义!
第3个回答  2006-04-22
比较难找到说他们正面的资料。我只知道李林甫的行政办事效力是比较强的,但政绩不突出(这是两码事),总的来说还是靠权术和巴结皇帝坐了19年相位。

至于杨国忠,从未听说有任何治理国家的才干,应该说就是靠杨贵妃的关系,加上也会耍弄一些权术。

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盛唐气象有何正面影响?
李林甫是个奸相,他不准谏官说话好使他一个人独占朝廷;扬国忠是个纨裤子第,搞腐败,贪污受贿,花天酒地;这样的人还对盛唐气象有正面影响?有什么影响?难道说扬国忠贪污受贿加速了唐朝经济增长!?如果能这样说的话那反叛的安禄山对唐朝也有正面影响,他率领的叛军杀了那么多无辜的老百姓,减少了唐朝的人口,缓解了唐朝的...

李林甫算不算对唐朝有贡献?
他不至于一无是处,对于盛唐气象,李林甫确实不错,只有他才能控制各地的番将,这些番将包括安禄山。杨国忠则不然,能力一般而且贪财,是杨国忠把安禄山逼反的。当然,唐朝皇帝自己也有责任,没有识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会任何皇帝的致命伤,不应该只是指责杨国忠或者安禄山。http:\/\/baike.baidu.com\/view\/...

盛唐气象的重点
2、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于社会和政治的热情,跃跃欲试的参预意识,强烈的自信自尊,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3、盛唐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当政,敏感的诗人们便及时地预感到繁荣下面包藏的危机,用诗歌大声疾呼发出警告。这时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

盛唐气象的主要表现
盛唐气象具体表现 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于社会和政治的热情,跃跃欲试的参与意识,强烈的自信自尊,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到了盛唐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当政,敏感的诗人们便及时地预感到繁荣下面包藏的危机,用诗歌大声疾呼发出警告。这时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

唐宰相李林甫
他不至于一无是处,对于盛唐气象,李林甫确实不错,只有他才能控制各地的番将,这些番将包括安禄山。李林甫时搞得社会矛盾极其激励,一触即发,李林甫死后,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当然,唐朝皇帝自己也有责任,没有识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会任何皇帝的致命伤,不应该只是指责李林甫杨国忠或者...

如何客观评价李林甫?
他不至于一无是处,对于盛唐气象,李林甫确实不错,只有他才能控制各地的番将,这些番将包括安禄山。李林甫时搞得社会矛盾极其激励,一触即发,李林甫死后,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当然,唐朝皇帝自己也有责任,没有识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会任何皇帝的致命伤,不应该只是指责李林甫杨国忠或者...

去买口蜜腹剑的动物打一生肖
李林甫并非一无是处,他对盛唐气象的维护确实有贡献,只有他才能控制各地的番将,包括安禄山。李林甫在位期间,社会矛盾激化,一触即发,他死后,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当然,唐朝皇帝自己也有责任,没有识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会任何皇帝的致命伤,不应该只是指责李林甫杨国忠或者安禄山。2....

李林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不至于一无是处,对于盛唐气象,李林甫确实不错,只有他才能控制各地的番将,这些番将包括安禄山。李林甫时搞得社会矛盾极其激励,一触即发,李林甫死后,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当然,唐朝皇帝自己也有责任,没有识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会任何皇帝的致命伤,不应该只是指责李林甫杨国忠或者...

李林甫是个怎样的人
他不至于一无是处,对于盛唐气象,李林甫确实不错,只有他才能控制各地的番将,这些番将包括安禄山。李林甫时搞得社会矛盾极其激励,一触即发,李林甫死后,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当然,唐朝皇帝自己也有责任,没有识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会任何皇帝的致命伤,不应该只是指责李林甫杨国忠或者...

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安史之乱只是导火索
唐玄宗统治中期,国家的强盛并没有让他越来越积极。相反,他踌躇满志,开始沉溺于自己创造的伟大成就。由此,政府开始被恶棍控制。明君不在,贤臣们自然走了,只剩下李林甫、杨国忠等惯了阿谀奉承、蜜嘴利剑的小人。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凭借杨贵妃的优越地位,贪得无厌。贪官污吏就像蛀虫蚕食着这个看似强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