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士”
的称呼似乎是专属三国贾诩的,打上这个外号,历史名声和名家评价通常不会好到哪去。南宋大思想家陈亮言:“汉室再乱于贾诩,终于董昭。”
贾诩是不顾天下苍生、只顾自己眼前私利的文人,素有“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觉悟,世人称之为“策者听之则胜,不听则败”,就是这么神。贾诩奉行“唯独善其身,不管旁人死活”的道理,喜欢从人性角度出谋划策,以攻心为上,所以他的计谋十分毒辣,一旦用上便是不死不休,如附骨之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样的人物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不少见,秦亡之后的楚汉争霸就有两位类似的人物。
遇刘邦前的张良
汉初三杰,两位是文臣,应当再加上一位有宰执天下才能的陈平。陈平和张良不是最早追随刘邦的人,两位都算得上是刘邦争夺天下的中途上的大汉王朝的船。张良出身于韩国的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曾担任过韩国的宰相,前者连任三朝,后者继任两朝,若是韩国不被秦国所灭,张良兴许也会成为韩国宰相,由此流传“一门三宰相”的佳话。秦朝对张良而言,既是国仇也是家恨。秦始皇二十九年,张良弟死不葬、散尽家财,寻得一个大力士,打造了一个大铁锤,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却狠狠吓了他一大跳。“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干出这么惊天动地的事,张良不惧秦廷的悬赏和追捕,大大方方地行走在下邳沂水圯桥头,好像博浪沙刺杀秦朝最高统治者的人不是他。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张良聚集了上百个青年,准备前去投奔代理楚王景驹,不曾想在中途遇到了沛公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张良就跟着刘邦干了。张良初次见刘邦便评价极高:
沛公殆天授。
刘邦军抵达薛地会见项梁后,项梁委以张良重任,令其去找到韩成,作为韩国司徒好生辅佐新韩王韩成。这时候张良地位可是高于刘邦的,可他并没有生出其他心思,对刘邦仍然死心塌地。刘邦意欲入关中,张良带着韩军主动投奔助力。
宰执天下的陈平
而陈平是穷苦出身的泥腿子,喜欢读书,史书记载他的长相是“平为人长美色”。长大成亲之后,陈平曾主持过祭祀土地神中的分肉一事,肉分得很均匀,乡亲们都夸赞:“善,陈孺子之为宰!”
陈平听闻叹气,说若是自己以后能主宰天下,一定也会像今天这次分肉一样公平,让所有人都满意。
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天下大乱后,陈平先是投靠了魏王咎,后来投奔到项羽身边。项羽破关入咸阳,陈平有功得封卿级爵位;之后项羽东归彭城,天下再次大乱,陈平受封信武君,率领一部分人马击败殷王司马卬,有大功,却只得到二十镒(四百两)黄金和官职升为尉的奖赏。过了段时间,刘邦再次攻下殷地,项羽表现出要杀了前次平定殷王的官吏,陈平知道后,将赏赐的黄金和官印送往项羽处,自己收拾好行李准备流亡刘邦处。
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项王不听。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於是项羽乃疑亚父。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刘邦很快就没有猜疑的重用了楚国来的陈平,让他拿着四万斤黄金去离间范增和项羽;而陈平也将此事办得漂漂亮亮,让刘邦很满意。“金四万斤”
啊,这是何等的巨款,即便是陈平贪墨了数千两、但把事办成了,刘邦也不会怪罪。从此事便可看出,刘邦相比较项羽,更有识人之明、用人之度和驱人之威。
言而无信是为主
鸿沟之约: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刘邦本欲遵守约定西归关中,张良和陈平却不谋而合地否定了刘邦这一做法,并进行劝谏:“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刘邦本欲杀项羽灭楚国,但听到两个谋臣如此讲,便听之为之。张良和陈平也顺势为汉主刘邦定下亡楚谋略。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垓下之战的战略合围形成,项羽就算是插上翅膀也难逃一死了。按理说,张良陈平与项羽是没有私人恩怨的,但为什么偏要弄死项羽呢?很简单,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借着汉盛楚衰的机会让项羽彻底消失,刘邦这江山是坐不安稳的。所以陈平和张良才会放下那些圣贤道理,言而无信的撺掇刘邦出军袭击项羽,将其一举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