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的赏析

急!!!!!!!!!!!!!!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不仅在国内拥有极为广泛的读者群,也受到外国读者的广泛欢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他们个个性格鲜明,特点突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构成一道人物形象七彩画廊。

其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往往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极端夸大,因而具有特定的“类型性”,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雄猛莽撞的张飞,浑身是胆的赵云,老当益壮的黄忠,智勇双全而又气量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有长者之风的鲁肃,老奸巨猾,智而近怯的司马懿,等等,他们的性格特征都较单一而稳定,呈现出“脸谱化”、“浮雕化”的特点,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者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采用了不同的手法。首先是别出心裁的肖像描写,使人物的外在形象鲜明醒目,与众不同,且隐隐与其人内在的主要特征音合。如刘备的“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关羽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诸葛亮的“面发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犹有神仙之概。”与此相应,关羽使的青龙偃月刀、骑的赤兔马,张飞使的丈八蛇矛,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也都有特定的属性。

其次是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其在单一化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如张飞嫉恶如仇,粗豪爽直的性格,就是通过怒鞭督邮,屡次向吕布挑战,古城会拒关羽等情节突现出来的。但张飞又“粗中有细”,从善如流。如他对诸葛亮、庞统的先倨后恭态度,他的计划张邰,义释严颜,都体现了他并非是单纯的一个鲁莽武夫的个性特点。

再次,善用夸张、对比、烘托的手法。如写关羽斩华雄,并不具体描写交战过程,“只听得寨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正当人们为关羽担心时,他已提华雄的头掷于地上,出战前斟下的热酒尚温。写张飞在当阳桥下匹马拒敌,连吼三声,竟使“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百万曹兵“人如潮退,马似山崩。”写诸葛亮的出山,通过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三顾茅庐而两次不遇,崔州平等奇士的歌吟谈吐,黄承彦的骑驴雪中吟诗,以及卧龙岗山村景色的幽雅清美,层层烘托了诸葛亮的豪杰品格和绝世才能。刘、关、张第三次去请诸葛亮时,后者“昼寝未醒”。此时,“玄德又手立于阶下”,“将及一时”,张飞则“大怒”,准备“放一把火”烧他起来,而关羽却“急慌慌扯住”张飞。在强烈的对比当中把刘备的宽厚,张飞的莽撞,关羽的沉稳,表现得惟妙惟肖。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的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的新发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07
1.诸葛亮·张飞·关羽(中考作文赏析)
《三国演义》这一部名著中的形象大概也是家喻户晓了,大家也十分清楚其中人物的形象的风格。因为此书把这些形象都刻画得十分鲜明,一眼就可以看到,也可能是这些使这部作品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
在此书中,以智慧著称的是谁呢?诸葛亮嘛!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得力军师,为刘备建立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诸葛亮 先后用分卓越的智慧,“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确定三分天下,“七擒孟获”巩固了蜀国的后防,又以其智慧造成了“木马”这一运载工具,实在令人慨叹。在刘备死后,又为后主管理国家,使人们安居乐业。分还时刻想着打败曹操重兴东汉的大事,直到去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他的真实写照。
在刘备的军中,有一称猛将——张飞,他在多次大战中,屡获战功,长坂坡一声大叫,吓走曹操十万雄军,是当时叱咤风云的猛士将之一。张飞有一特点,他睡觉时不闭眼睛,也因此,杀他的士兵,也吓了半死。可以说他的特点就是简单。但他有一个缺点——义气用事,也就是这一个缺点,成为他死亡的原因。

在刘备的五虎将中,还有一名红脸猛将,他也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当时 可说是名震天下,敌军一听说他的名字,可说是闻风丧胆了。他是以勇气著称的,什么“过五关斩六将”等也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勇气。关公也成为 了后世供奉的神。
智慧加简单等加勇气,可以说是没有比他们再厉害的了。诸葛亮的智慧令我敬佩,张飞的简单令我感到痛惜,关公的勇气令我惊叹。只有把三者加起来,才能成就刘备的一番大业。
2.我论关羽
现在关羽的地位被抬得实在是太高了。三国志里此公还与刘备的三弟张飞四弟赵云地位相当,后来不知怎么,关羽就给供到庙里称“帝”了,和孔圣人平起平坐。仔细考察一下关羽的实绩,老俗发现实在不怎么样。
首先看看此人的操守。关羽是公认的忠义两全的典范,应该是白璧无瑕,没的说吧。可是他投过降,吃过曹操的饭,连他引以为自豪的整天挂在旗上的“汉寿亭侯”的番号,还是曹丞相给张罗的呢。当然了,他约过“三誓”,说是为了保护他的“嫂嫂”,才“暂时”变了节,替曹操冲锋陷阵;可是子龙也保过这位玄德公的家眷呀,而且杀了“七进七出”,把后来的蜀继承人给抱出来,在不怎么重视老婆而很珍视接班人的皇叔眼里,子龙的功劳应该大的N多才是。为什么赵云没被树立为榜样,只有天晓得。说刘备“重男轻女”,老俗有确凿的证据。先论“重男”。虽说刘备“摔过孩子”,可老白姓的眼睛雪亮,早就给这事件定了性,“刁买人心”嘛,况且皇叔生得“双手过膝”,没事。再说“轻女”。皇叔有个本家唤作刘安的,为了犒劳这位“仁德布于四海”的旋德公,把老婆下了锅给刘备打牙祭,刘备当然感动了,不过对进到肚子的人肉,刘备压根没感到糁么歉意,还一个劲赞刘安哩。至于孙尚香回娘家这件事,是刘备对老婆儿子态度的综合写真。孙夫人回不回东吴无关紧要,只他的命根子“斗斗”夺回来,原则就坚持了,不至于“无后”了。可怜这位孙夫人为大耳朵贼守了活寡整十一年啊。
再说说关羽的赫赫武功。乍一看,关羽的战功的确不凡:温酒斩过华雄,过五关剁六将,斩颜良诛文丑,水淹七军,“巨照”啊。稍微一琢磨,就觉着不对劲。华雄六将之流不 足道,乃屁将也,三方任何一位有点军衔的偏将牙将俾将都 可以把他们轻松搞定;颜良文丑吃亏在太忠厚,而且座骑不 济,被关羽仗着赤兔马偃月刀偷袭得手;水淹七军是因为于 禁太篓,不听庞德的话。一遇到硬货色,老关就罩不住了: 他打不过吕布--哥仨儿也不灵,他打不赢庞德--更别提 马超,他战不下黄忠--当时老黄已经多大岁数了。他差的远 了。
在说关羽的组织纪律性。此人虽说念过书,曾夜读过春秋,可是这位卖豆腐出身的主不知为什么很有一股子狂劲,除了他的兄长和军师外,听不进任何人的话--即使是三军总司令诸葛亮的话他也听不大进去。华容道的事不必说,“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战略思想他也根本不往心里去,于是得罪了刘备的姻亲孙权。正当吕蒙他们磨刀霍霍准备大打出手的时候,此公却提着大部队攻曹操去了。结果就走了麦城,把小命交代在东吴了。
关羽自己丧了命不算,把他敬爱的大哥的霸业也给葬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他的死,老根据地荆州丢了,此其一;由于他的死,张飞遇害了,此其二;由于他的死,刘备倾国之兵付诸陆逊的一炬,自己也“中道崩殂”了,此其三。经关羽这么一折腾,刘备的元气大伤,怎么还有能力替汉室继续“讨贼”呢?所以说,关羽在刘备争霸天下的过程中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君以为然否?
3.华容道,关羽为什么放走曹操
烽火四起,杀声遍野,一群不到500人的败将残兵狼狈不堪地来到了华容道,正当他们以为危险已经过去的时候,一个骑着火红骏马红脸长须的将军领着一队刀斧手突然横到那队伍跟前,只见一个气概不凡的败军首领走上前来与红脸将军窃窃私语几句,那将军犹豫片刻便让出道来……这便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精彩情节。
赤壁一战,曹操的83万“雄师”灰飞烟灭,他率领残部又在路上遭遇吴蜀各路大军的堵截,到了华容道,伤老病残已不足500人,且其中大多是文官,关羽想捉想杀曹操可说是易如反掌,可关羽究竟为什么要放走他呢?有些人或许会说,演义上已经讲明了,是因为关羽投身曹营时受曹操的恩情太深,不忍相害。对此,我表示怀疑。
曹操对关羽究竟有哪些恩情呢?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赐与关羽金银玉绢、美女数十?赐与名马赤兔?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仍大度原谅?但这能打动关羽吗?在关羽离开曹营后,美女金银,甚至汉寿亭侯的玉印都没有带走,仅骑走了赤兔。关羽既然不为名利所动,又为什么会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呢?请想想当时的年代:诸侯割据,各占一方,那时旧主仆对战,甚至父子兄弟对战沙场都是常有的事,而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六亲不认,否则将难以在自己的阵营立足。而关羽同曹操只是个暂时待在同一阵营的“准主仆”关系,他值得为了这点恩情而放走曹操吗?
除了关羽放走曹操依据不足外,这个事件的前前后后都有许多疑点。诸葛亮在罗贯中的笔下是个军令严明行事谨慎的人物,在拦截曹操的路途中,诸葛亮更是表现得不同寻常的聪明,先后安排了张飞、赵云、糜竺、糜芳等大将守住各个险要之处,可在关键得不能再关键的华容道上,却选择了关羽!诸葛亮完全可以在前面的关隘安排关羽而在华容道安排其他将领啊!这样又不会感觉冷落了关羽。我反复看了看这个章节,愈看愈觉得诸葛亮是故意安排关羽守在华容道的,也可以说是故意放走曹操的!以诸葛亮的才智,他必料到关羽会放走曹操,更加令人怀疑的便是,在关羽放走曹操回来后,本来按军令状理当处死关羽,可诸葛亮却出乎意料地赦免了关羽(有人说是刘备求情的关系,可见刘备也有嫌疑,这点,我后面还会提到)。这完全不符合诸葛亮的性格,身为一军之帅,他当然明白军纪的重要性。在三国后期,诸葛亮同马谡情同父子,马谡失街亭后,他还是大义灭亲地斩了马谡。
刘备在这里也没担任一个很好的角色,虽说整个事件他并没有参与多少,但后面他却为关羽求情,给了诸葛亮和关羽俩人一个台阶下,让整个事件有个圆满结局。刘备素来是属于那种隐藏在暗处不露声色的家伙,像是当上徐州牧、将兄弟刘表的荆州据为己有,又把另一个同宗兄弟刘璋的西蜀之地也夺了、本来挥着“复兴汉室”大旗的他在看到曹丕称帝后马上撕了假面具也当上了皇帝。刘备做这种有违背自己满嘴“大仁大义”主义的时候,却没有招来唾骂,这些事件的始作俑者几乎都是自己的部下,好像他也是“黄袍加身”迫不得已的啊!有可能他才是华容道事件的主谋!
从以上的总结,我认为华容道事件的作案人应该就是:关羽、诸葛亮、刘备(不确定)。主谋从犯确定后,可以推导以下结论:
1、 诸葛亮主谋,关羽从犯,刘备只是被他们俩耍了的白痴。
2、 刘备主谋,诸葛亮从犯,关羽只是个被利用的家伙。
当然,无论情况怎么变,诸葛亮都是这个事件的一个重要人物。可是他们三个的作案动机严重欠缺。刘备,不用说了,曹操的死敌;诸葛亮,也是曹操的死对头之一;关羽,唯一有点动机的家伙。
我们就先从关羽这个比较直接的人物下手,上面已经讲过,曹操的那点恩惠决不可能打动关羽,刘备并没给关羽什么东西,关羽却服服帖帖地为其效犬马之劳。为什么呢?是情!能打动关羽的只有情。杀曹操,能让刘备得天下;放曹操,可以让曹操
卷土重来。在改变历史的一刻,关羽选择了曹操,可以说,关羽在某方面对曹操的感情甚于刘备。或许曹操对关羽是真情付出,但这种情绝不可能比刘备对关羽的情来得深。那么打动关羽的一定是另外一种情。撇开罗贯中在演义中加入的个人感情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正史上的曹操还是演义里的曹操其才能远在刘备之上,其德更是刘备所无法相比的。曹操的仁体现在内心,体现在行动上,乃是大仁!刘备的义,却只是放在表面,一碰即破,是假义!在诸葛亮火烧傅望坡之后,曹操率领大军亲讨刘备。刘备表面上尽显皇叔之慈,不忍心丢下百姓不管,于是带上百姓奔逃。这下可好,大军行进拖拖拉拉,结果被曹军追上,百姓也被战火牵连。 刘备的一个政治手段害苦了那十万百姓,却在后世流传成佳话?他的“仁慈”在此事件上尽显本性。而曹操却不同了,表面上,他似乎是个乱臣贼子,但他又为社会、为百姓谋得了实惠:实行屯田制度,使魏国百姓丰衣足食;九品官制的创立,一直沿用到前清?BR>诸葛亮本是个对乱世极为痛恨却无力改变当时现状的人,早年的他只是闲居乡野,逃避现实。终于,机会来了,刘备来请他出山。支持他持续作战的动机跟别人都有所不同,他为的是改变乱世,而并非哪家输赢。对他而言,为人民谋利益者都是朋友。而曹操的鸿图也跟诸葛亮颇为相似,或许,诸葛亮放走曹操的目的只是不希望世上少了一个治世的能臣。
刘备,三国里最难知其心腹的家伙,他城府极深,野心也很大,这使他成为三国最危险的人物,同他交往的家伙没几个有好果子吃。陶谦、吕布、刘表、刘璋,他们的下场都挺惨。而对朋友不大友好的刘备为什么会放了曹操呢?我们先假设关羽杀了曹操,刘备救出了汉献帝。那么刘备是什么身份呢?恐怕是乖乖地做他的皇叔吧。刘备是一个极有野心的人,既然有机会做皇帝,他绝不可能屈居皇叔!刘备由于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等优越条件,所以都是以“复兴汉室”为自己行动的理由。整天嚷着“复兴汉室”的人如果再废了汉献帝岂不是被天下人耻笑?所以,刘备是这样打算的:放曹操回去,待曹操或其子孙废了献帝以后,自己再打败曹家,然后,就能以皇叔之名,复国之功美其名曰圆了自己的皇帝梦。
其实讲了这么多,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罗贯中为了不让自己的小说流产而硬接上的。呵呵,历史从来都不是圆满的,有些谜题却能使这部历史更加美丽,更加耐读,千年前的历史我们不能证实,只能加以猜测。但若守着这些问题不放却是浪费生命,还是着眼现在吧。

参考资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590003477808.html

第2个回答  2008-08-07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不仅在国内拥有极为广泛的读者群,也受到外国读者的广泛欢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他们个个性格鲜明,特点突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构成一道人物形象七彩画廊。

其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往往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极端夸大,因而具有特定的“类型性”,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雄猛莽撞的张飞,浑身是胆的赵云,老当益壮的黄忠,智勇双全而又气量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有长者之风的鲁肃,老奸巨猾,智而近怯的司马懿,等等,他们的性格特征都较单一而稳定,呈现出“脸谱化”、“浮雕化”的特点,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者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采用了不同的手法。首先是别出心裁的肖像描写,使人物的外在形象鲜明醒目,与众不同,且隐隐与其人内在的主要特征音合。如刘备的“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关羽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诸葛亮的“面发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犹有神仙之概。”与此相应,关羽使的青龙偃月刀、骑的赤兔马,张飞使的丈八蛇矛,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也都有特定的属性。

其次是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其在单一化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如张飞嫉恶如仇,粗豪爽直的性格,就是通过怒鞭督邮,屡次向吕布挑战,古城会拒关羽等情节突现出来的。但张飞又“粗中有细”,从善如流。如他对诸葛亮、庞统的先倨后恭态度,他的计划张邰,义释严颜,都体现了他并非是单纯的一个鲁莽武夫的个性特点。

再次,善用夸张、对比、烘托的手法。如写关羽斩华雄,并不具体描写交战过程,“只听得寨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正当人们为关羽担心时,他已提华雄的头掷于地上,出战前斟下的热酒尚温。写张飞在当阳桥下匹马拒敌,连吼三声,竟使“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百万曹兵“人如潮退,马似山崩。”写诸葛亮的出山,通过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三顾茅庐而两次不遇,崔州平等奇士的歌吟谈吐,黄承彦的骑驴雪中吟诗,以及卧龙岗山村景色的幽雅清美,层层烘托了诸葛亮的豪杰品格和绝世才能。刘、关、张第三次去请诸葛亮时,后者“昼寝未醒”。此时,“玄德又手立于阶下”,“将及一时”,张飞则“大怒”,准备“放一把火”烧他起来,而关羽却“急慌慌扯住”张飞。在强烈的对比当中把刘备的宽厚,张飞的莽撞,关羽的沉稳,表现得惟妙惟肖。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的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的新发展
第3个回答  2008-08-07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浩瀚复杂的历史故事。罗贯中搜集了大量的三国历史、杂记、遗闻轶事、野史小说和民间传说,融合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参加农民起义军的战争生活经历,生动地再现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十四世纪。他家学渊博,从小喜爱读书、博览经史,这些为他将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创作基础。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正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政权,对汉族实行高压统治,激起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各地都出现了起义军。各路义军不仅与元军奋战,同时还相互兼并,意图在推翻元朝后重新统治中国。青年时代的罗贯中也参加了一支起义军,担任一名参谋。当时的罗贯中满怀政治抱负,希望能够在乱世中称王治国。后来,朱元璋的率领的起义军取得最终胜利,建立了明王朝,罗贯中的政治抱负落空,开始归隐进行文学创作。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尽管如此,《三国演义》依然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历史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必然会永久闪烁其独特的光芒。
第4个回答  2008-08-09
赏析也有范围吧,人物还是某个章回

《三国演义》摘抄加赏析如何做?
赏析:此段描写了赵云拒婚之事,充分体现了其正直,君子气概 。

三国演义赏析
1、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2、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

三国演义好句赏析
三国演义好句摘抄赏析:1、"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

三国演义的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

三国演义的优美句段的赏析
(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赏析】应该说赵云不畏生死,往来曹操百万大军之中,救出刘备的儿子是大功一件,但对于刘备来说当时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了,更没有什么可以抚慰和奖赏像赵云这样的忠臣了,掷子于地既可以笼络人心又打破了当时的尴尬局面,正可谓是一箭双雕。精段二:先主命内侍扶起...

《三国演义》的好句+赏析
回答:  以下是三国中经典语言及浅显剖析:   ①魏武帝曹操曾白话:“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告诫我们:一但做错了事,不要认错,还要摆出‘我不后悔我曾爱过'的架势,说出更为牛A的话!   ②曹操还有一句“你知道人的脚为什么比脸和手都要白么?因为它老藏着!”告诉咱们:人...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摘抄及赏析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是关羽英勇善战的代表作之一。董卓对华雄的勇猛赞不绝口,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关羽挺身而出,愿斩华雄头,献于帐下。曹操便让人斟一杯热酒给关羽,关羽饮毕,提刀上马,旋即斩下华雄首级,其酒尚温。这...

亲说下,三国演义的赏析,感激亲哦
版本一:《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

三国演义摘抄和赏析四篇
操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 关公曰:“以吾关之如土鸡瓦犬尔。”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评论:这段话描写关羽...

三国演义白话摘抄加赏析,500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一千多个人物形象,桃园豪杰三结义:东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