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被名利冲昏头脑的探险家余纯顺,是如何在罗布泊中渴死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在90年代,有一位徒步探险家非常有名,他被称为 “当代徐霞客” “中国的托马斯”、 “用脚丈量祖国大地的人” , 他就是上海人 余纯顺。

那时候没有网络,人们都是通过广播、报纸及杂志等媒体知道了这个人,知道他是中国第一位徒步探险家,从88年7月开始孤身徒步旅行,用八年时间走过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曾17次渡过黄河,11次穿越长江,总行程四万多公里,发表游记40多万字,拍摄照片1万余张,沿途做了150多场演讲,完成了人类首次孤身穿越中尼公路、青藏、川藏、滇藏、新藏公路全程,也完成了人类首次征服 “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 的壮举。

这里插几句,余纯顺的演讲题目叫: 壮心献给父母之邦 。这似乎有点解释不通。 “壮心” 指的是什么?难道徒步旅行、探险就叫壮心吗?而且“壮心”一词显得不伦不类,什么是 壮心 ?壮志凌云?壮志未酬还是壮志雄心?至于“献给父母之邦”,拿什么献给?“父母之邦”指的是国家吗?就凭徒步走来走去就是为祖国作贡献了吗?

余纯顺 生于1951年,童年不幸,虽然是大城市上海人,依旧是缺衣少食,家中人口多,经常吃不饱。余纯顺有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但糟糕的是,他们家有遗传性精神病史,母亲、姐姐与二弟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来也都是死于这种病。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那个饿殍遍地的大饥荒年代,作为家中的老大,在父亲余金山被下放后,小小年纪的余纯顺就被迫挑起家庭的重担,既要照顾患病的妈妈、姐姐,又要照顾幼小的弟弟,生活很苦,还不能耽误功课。所以,童年、少年时期的余纯顺,活得又累又苦闷,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人生的未来在何处,该往哪个方向走。

1967年,余纯顺16岁时,因饥饿难耐盗窃学校里的东西被强制劳改10年,那10年他是在安徽军天湖农场度过的。但因祸得福,劳改的10年,对余纯顺的影响很大。在那个特殊时期,农场里有很多右派,他们可都是有学问的人,很多都是各行各业的人才,在他们的影响下,余纯顺读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也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一切都回归正常,余纯顺也回到上海,顶替父亲进入了上海成套电器设备厂,当了一名工人,生活似乎步入了正轨。此时的余纯顺,已经27岁了,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与厂里的一名女工恋爱、结婚,假如不出意外,他的人生之路就此定局——结婚、生子、照料家庭,和千千万万个市民一样,生活平静,波澜不惊,然后平安地度过余生。

然而,余纯顺不甘心就这样默默无闻、碌碌无为、按部就班地过下去,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先后拿到了初中、高中毕业证,后又取得了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文凭。但收之桑榆失之东隅,余纯顺虽然在学业上取得了成绩,但因疏于照顾家庭,与妻子感情破裂,最终二人协议离婚。

到了此时,生活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努力了这么多年,好像还是在原地踏步,他依然还是一无所有。余纯顺迷茫了,不知道余生该何去何从。也就是在这时候,余纯顺从广播、电视、杂志上了解了徐霞客,他决定去旅行,徒步走遍全中国,他要活得与众不同,活得有意义。因没有家庭牵挂,余纯顺下定决心,说走就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于是,在1988年的盛夏,余纯顺从家乡上海出发,开始了孤身徒步全中国的壮举。前来为他送行的,只有两人——父亲余金山和三弟余纯民。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这一决定虽然遭到母亲的反对,但父亲却全力支持他,甚至要和他一起走。

就此,直到1996年,余纯顺用八年的时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克服千难万险,造成了59个探险目标,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居住地,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乌苏里江到青藏高原,从漠河到红其拉甫,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总行程达到了8万4千里,与阿根廷人 托马斯 的9万里已经相差不远。

可以肯定地讲,余纯顺选对了这条路,这是条迅速“ 出名 ”的捷径!在八、九十年代,徒步探险还很新奇,之前没人做过,所以余纯顺一炮而红,加上各种媒体的助力,他很快就出名了,走到哪儿都受到欢迎。人们都把他当英雄看待,赞誉、景仰、羡慕,政府机构、各种组织、企事业单位都给予赞助,他的演讲座无虚席,人们都对他报以崇敬的心情。各种头衔也是如约而至,什么探险家、旅行家、中国的托马斯等,他也收获了所谓的爱情,有好几个女友,自古美女爱英雄,这也没错。北京的尚昌平、宁夏的芬陀莲子、新疆的徐金玉等,都是他的女友。这些对于渴望出名、出人头地的余纯顺来说,不啻于一场及时雨、顺风船。

然而这一切都在1996年6月12日那天划上了句号。

从1996年开始,余纯顺计划孤身徒步穿越中国四大无人区——罗布泊、阿尔金、可可西里和羌塘。这个计划在当时是前卫的,也是非常冒险的。在这之前,没人尝试过这项难度很大的活动,更谈不上成功。正因为如此,渴望更进一步的余纯顺,决心率先完成这个壮举。他首先选择了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的 罗布泊 无人区。于是,余纯顺的命运就此注定了。更要命的是,他选择在恐怖的六月份进入罗布泊,如此说来,他想不死都难。

说实话,余纯顺之前取得的成功,或者说是成绩,虽然有一定难度,但远不能与穿越无人区相提并论。那都是有路、有人烟的,他是傍着公路走,寻着建筑物、山河等参照物走。而无人区极度荒凉,没有人烟,罗布泊又寸草不生,都是荒漠,举目四望,都是厚厚的盐碱壳,连只鸟儿都看不到,天地间一片昏黄色,在这里分不清方向,看不到一颗树或草,更没有路标,如果不携带导航设备,进去了就很难走出来。

罗布泊 是中国四大无人区之首,面积虽然不是最大,但极度的荒凉,不光寸草不生,连个动物都很难见到。罗布泊在70年代之前,是个咸水湖,古时候叫“西海”,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曾路过这里,所以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古楼兰国,就位于罗布泊西北角处,新中国核试验场地也选在这里,就是因为它荒凉。至今,罗布泊腹地中还遗留下来成片的部队遗弃的厂房。

当然,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和危险还是在于罗布泊夏季的干旱炎热,这儿离“热都”吐鲁番不远,就是一个干涸的湖盆。在六月,罗布泊气温高达50 以上,地表温度更是能轻松攀升至70 ,煎熟鸡蛋很容易。而且,六月的罗布泊经常刮起沙尘暴,遮天蔽日,浩瀚无垠,令人迷路。概括起来,罗布泊就是三个字: 荒、干、热

所以,当地有 “六月不入罗布泊” 一说。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玩的,这是经验之谈,是用很多人的性命换来的。“天不见飞鸟,地不长寸草”的罗布泊每年被大风吹出来的无名干尸数不胜数,这些人都是不自量力,盲目自信,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贸然闯进罗布泊,结果都魂归沙漠,变成了干尸。1980年6月17日,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生物学家彭加木,就是在罗布泊中找水而神秘失踪的,至今都没有找到他的遗体。

站在罗布泊腹地,极目远眺,都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壳,呈现出单调的灰褐色,盐碱壳下是一尺厚的青灰色土层,土层之下就是白色的盐块。头顶着炎炎烈日,脚下是炙烤的大地,让人感到毛发欲裂,焦躁不安。连余纯顺自己也说:“这个地方,只能用来放原子弹。”

当然,罗布泊也不是断然不能进入,但一定要在10月份,这是罗布泊一年中的最佳进入时间。12年后,也就是2008年10月,雷殿生就用时31天,成功横穿了罗布泊。

然后,当上海电视台新闻纪录片摄制组找到余纯顺,打算为他制作一部“徒步穿越罗布泊”的纪录片时,被巨大的虚荣心笼罩的余纯顺,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其实,拍纪录片没有问题,毕竟一行10人,还有两名资深向导——赵子允和彭戈侠。而且准备妥当,物资齐备,沙漠车、发电机、GPS、汽油、矿泉水、八宝粥、馕饼、蔬菜、牛肉干、西洋参、方便面、罐头、水果,甚至是药品、各种即食食品、油盐酱醋茶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新疆巴州党委宣传部、巴州 旅游 局、保险公司以及各种 社会 组织,都对此次穿越极为重视,尽可能地提供所有帮助,提供充足的补给。巴州人寿保险公司还为余纯顺免费提供100万元的人身保险。

6月6日正式出发前,由宣传部主导、各单位参与,在楼兰宾馆五楼大厅为余纯顺举行践行兼新闻发布会,蒙古族姑娘载歌载舞,献上马酒,领导先后讲话,余纯顺胸带大红花,像个打仗归来的民族英雄,从不饮酒的他,来者不拒,连干了好几碗白酒,满脸通红。面对此情此景,余纯顺豪情万丈,慷慨陈词,无外乎豪言壮志,讲些励志、自信的话,要打破“六月不过罗布泊”的神话。悲剧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种子,后面的遇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纪录片拍完,余纯顺提出要单独再走一遍时,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但也有一两个人支持他。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到了这个节骨眼上,不容余纯顺再反悔了!所谓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什么都准备好了,岂能打退堂鼓呢!当然,余纯顺也可以不这样,但他的名誉、信誉将受到巨大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他太渴望成功了,假如能成功穿越罗布泊,那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从此名垂千古,名利地位都随之而来,英雄的桂冠会一直戴在他头上。为名为利为女人,余纯顺都得拼一拼。

当然,他还是对自己有信心的,毕竟走了八年了,也历经过诸多磨炼,再者说,他已经事先走过了一遍,沿途埋好了给养,两个宿营点也事先选定,各种补给齐备,况且他既不是横穿,也不是纵贯,只是稍微深入到湖心处就折返,虽说全程107公里,但真正的难点也就是从土银到湖心的那一段路,最多不超过50公里,从转弯的那个 T字路口 右转西行后,很快就出了罗布泊核心,剩下的路程沿途都有醒目标志,可以沿着干涸的孔雀河走,难度很小,偶尔还能遇到人。

实际上,余纯顺的想法也没错,条件这么好,错过了这个村,就很难有下一个店了!如此绝好的机会,如果不试一试,定将遗憾终身。他自己都说:“这么好的机会,这么好的条件,如果穿越不成功,那就是天亡我也!”谁料一语成谶,一天后,他就将魂归荒漠。

96年,被名利冲昏头脑的探险家余纯顺,是如何在罗布泊中渴死的?
在90年代,有一位徒步探险家非常有名,他被称为 “当代徐霞客” 、 “中国的托马斯”、 “用脚丈量祖国大地的人” , 他就是上海人 余纯顺。 那时候没有网络,人们都是通过广播、报纸及杂志等媒体知道了这个人,知道他是中国第一位徒步探险家,从88年7月开始孤身徒步旅行,用八年时间走过全国23个省、市、自治...

罗布泊的“黑色六月”——探险家余纯顺穿越罗布泊遇难细节
因为在罗布泊中你找不到阴凉处,只能是任凭身体脱水、器官衰竭而死。 有人说他沽名钓誉,有人说他为名所累,有人说他作秀,也有人说他不负责任,所谓的穿越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可什么又是意义呢?什么又是责任呢?他做他自己喜欢的事,别人又怎么可能理解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彭家木、余纯顺怎么消失在罗布泊
历史惊人的相似,16年后的一个6月18日,也就是1996年6月18日,一个要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自己勇敢探索精神的探险者余纯顺,也永远倒在了罗布泊干涸的湖心。在余纯顺探险的那一次,本来打算1996年进行的穿越罗布泊计划,由于有电视台记者的参与,余纯顺一时冲动,抱着打破6月不能穿越罗布泊神话的决心,在...

顶级探险家重走彭加木之路,为何却在相同时间和地点遇难?
余纯顺的遗体被发现在罗布泊湖心距离埋水点仅3公里的地方,而最后的医学鉴定结论是—系高温缺水引起急性脱水,导致全身器官衰竭而亡。此时又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向人们展示开来,身为一个职业户外徒步探险家,凭借往期的丰富的徒步经验与知识,余纯顺是当时整个中国,甚至扩展到现目前整个中国。只身一人战胜过...

中国徒步第一人,在罗布泊离奇遇难,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奇怪的是,余纯顺,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在距离埋水点只有三公里的地方遇难,这件事太奇怪了。1996年6月11日上午9点,余纯顺和摄制组的人一握手告别。 他背着装着帐篷,防潮垫,笔记本,睡袋和一盒西洋切片的大背包,向罗布泊前进。“我要打破6月不能穿越罗布泊的神话!”这是他留下最后的一句话。6...

为什么会有人在罗布泊消失.罗布泊有什么谜?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罗布泊这个谜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为你迷惘、思索、争论、甚至献身。

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的意外身亡,隐藏着什么秘密?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原因是由于偏离原定轨迹15多公里,找不到水源,最终干渴而死。不仅探险家们折戟此地,连为了配合钾盐生产而通车的哈罗铁路,也在茫茫的罗布泊沙海面前停下了脚步。罗布泊的神秘色彩,让穿越这片死亡之...

罗布泊 死亡之海
上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经过实地考察,认为罗布泊是个“游移湖”,由北向南和由南向北的游移周期为1500年。他解释原因说,由于进入湖中的河水挟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在湖盆里,而使湖底抬高,导致湖水往较低的地方移动。一段时期后,被泥沙抬高露出的湖底,又遭受风的吹蚀而降低,这时湖水又回到...

余纯顺非要在六月穿越罗布泊,结局如何?
9日早晨,队伍抵达楼兰,余纯顺提出了用三天时间横穿罗布泊的计划。10日,探险组按照余纯顺的计划,在他的探险路上,每隔7公里,由他本人亲自埋下了足量的水和食物,并做好了醒目的标记。同时,在96公里的探险全程中,设置了两个宿营地,为余纯顺三天的探险活动提供休息场所。11日一大早,余纯顺带上了4...

以巜在探险家的影响下》为题,写篇作文
1996年6月18日,《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遇难》的消息,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新疆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家报纸,以“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8日电”的电头登载。作为罗布泊地区的探险家,又担任着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吴仕广先后17次率领中外探险家、科学家以及考古家穿越罗布泊...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