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底层人物皆累倒 -- 读《长安的荔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我们都知道,荔枝生长于南方亚热带,春季开花,夏季结果。新鲜果肉呈半透明的凝脂状,口味香甜,但不耐储藏。

如今,北方人想吃到荔枝,只需在荔枝当季去超市购买,即可享受到此种南方美味。凭借当下的储藏技术以及运输能力,昨天摘到的荔枝,今日便能进入北方人的口中,原汁原味,丝毫不损。

然而,在千年前的唐朝,哪怕是位于北方的皇帝,要吃到这样的美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吃到了,其鲜美程度也是损耗大半,不会享受到原始的香甜。

即便如此,唐玄宗为了哄杨贵妃开心,也要尝试一下。至于储藏技术与运输速度,那就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了。

这本《长安的荔枝》就是讲述了一个荔枝使奉旨采购新鲜荔枝的故事。

本书作者是马伯庸,代表作《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龙与地下铁》《古董局中局》《显微镜下的大明》等作品。曾荣获“银河奖”、“人民文学奖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以及“矛盾新人奖”。

下面,我们分别从 荔枝运送过程、官场法则 两个方面来看下这本书。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将鲜荔枝送到长安的。

李善德是一个从九品下的上林署监事,相当于今天的科级副职,他最近计划入手一处宅院。就在他请假去看房的时候,他的领导接到采购鲜荔枝的任务,而且点名要岭南的,即广东地区的荔枝。

谁都知道鲜荔枝的储存难度非常高,而且运输速度都赶不上荔枝变质的速度。于是这位领导协同其他下属,给不在场的李善德设了一个局。李善德就在不知不觉中承接了荔枝使这个相当于掉脑袋的差事。

在得知事情真相后,李善德心如死灰。虽然离截止日期的六月初一还有将近四个月,他却觉得这四个月便是他的余生。

出门恰逢好友邀约去喝酒,李善德便去借酒消愁。在得知李善德的情况后,好友从侧面提醒他及时行使特使的权利。

皇帝为满足一己私欲,专门设置了许多特使,比如浙东海货使、花鸟使、瓜果使等等。这些特使能够调动许多资源配合行事,并且往往会超额报价,从中赚取大量油水。所以特使是很多人眼馋的差事。

然而这个荔枝使就不一样了,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根据当时的保鲜技术以及运输速度,怎么看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好友建议利用好特使的身份,去实地考察。不放弃希望,事在人为,尽人事听天命。

于是,李善德利用特使身份的特权,备好各项远途所需,整装出发,开启了考察之旅。

李善德有一项算学技能,他本是明算科出身,对数字特别敏感。在向招福寺借贷买房时,他一眼就看出借款合同上利滚利的把戏。而此时这项技能便派上了用场。

他几乎马不停蹄,并且时刻计算着落脚地点,用时多少,花费几何,并盘算着走不同的路线能否更加省时。

在路上奔波了一个多月后,李善德终于到达广州城内。一算速度,他心里仅存的一些侥幸荡然无存,哪怕再快上三倍也无济于事。但是为了都城的妻女,他必须做点什么。

他在当地寻找荔枝的保鲜之法,与各方商贩询问路途捷径。在荔枝使的特权下,李善德与一名胡商展开了合作。他向当地官员以荔枝使的名义要了几张通行符,让这位胡商可以去各个地方拓展生意。胡商给他提供金钱和物资上的支持。

经过几天的考察,李善德在保鲜方面没有太大的突破,他只发现了一种双层瓮,内层放荔枝,外层定期更换冷水,可以延缓一些变质时间。

再就是缩短转运时间,这个没有太好的办法,只有跑过后才知道。

李善德初步制定了一个测试计划。他准备了四支马队,分别载着一种叫“三月红”的荔枝,途中使用已知的保鲜手段,分四路马不停蹄地向长安进发。各队均带有信鸽,每当荔枝色变、香变、味变均传回讯息。

测试结果不容乐观,四路荔枝最晚的也是在第五天一早味变,而路程即使最远的马队也跑了不到一半。虽然测试结果令人绝望,李善德并没有放弃。

第二次,李善德用半熟的青荔枝又做了一次实验。这次只选了两条优化过的路线。结果是荔枝支撑了6天,而马队也比上次多行了两百里。

不久,李善德研究出了“分枝植瓮法”。就是在双层翁里培上土,将带荔枝的树干插入土里,上面用麻藤编的罩筐罩住,防止荔枝脱落。待到途中树干失去活性后,将荔枝摘下来使用正常的保鲜方法继续转运。

这一次,李善德根据前两次测验只选了一条最优的路线,并亲自护送,他需要挖掘出路上的一切不确定性因素。胡商与他告别时,打趣说“不要累死在途中”,李善德半悲壮半讽刺道“等死,死国可乎?”

在避过被当地官员阻杀的一个小插曲后,马队顺利北上。经过十一个日夜,最后一瓮荔枝变味,路程也是冲到了丹江口,也就是说,按照当前的速度,再有两天就能将荔枝送到长安。

李善德再次分析,若动用朝廷的力量,让沿途中的各个驿站配合,各地备好冰块用以保鲜,在荔枝变味前送到长安是完全有可能的。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

回到长安后,李善德拿着自己的荔枝转运方案申请朝廷的支持,然而却处处碰壁。最后,在一神秘人的指引下见到了当朝宰相杨国忠。李善德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得到了杨国忠的支持。但是财务以及运输队伍方面并不让他管辖。

随着杨国忠的介入,李善德面前一切阻力烟消云散。然而伴随而来的还有诸多无奈。他无法指定运输队伍,致使与胡商友尽。无法限制荔枝的运输数量,致使荔枝园遭遇毁灭。

在宰相的权威下,李善德运用自己制定的计划,最终在杨贵妃诞辰当日,也就是六月初一,将鲜荔枝送到了长安,唐玄宗以此博得美人一笑。

以上就是李善德从被动接受任务到完成荔枝使的使命的过程,真是一波三折,底层不易啊。下面我们再来看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官场法则。

第二部分

前面我们说过,李善德在第三次实验时,路遇当地官员阻杀。那么,事关皇帝利益,当地官员不仅不支持,为什么看出他即将成功反而要杀他呢?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皇帝要吃荔枝,派李善德来就搞到了。自己守着这等特产却未曾主动进献,一旦怪罪下来,丢的就是自己的小命。所以他们不希望李善德成功,才出现了那次截杀。

李善德后来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再次回来时先表下了态度,若鲜荔枝能够顺利运往长安,少不了你们的功劳,因此能够对于截杀之事心照不宣,对于接下来的荔枝转运事务通力合作。

再有就是,李善德拿着自己的荔枝转运方案去了户部,户部主事说需要中书门下的判押。他又来到了政事堂的户房,户房的令使说需要户部批申。贿赂了户房令使,令使指点他去太府寺。太府寺又推到了兵部,然后兵部的门都没进去,直接被轰了出来。

起初,他很费解,我堂堂荔枝使,给皇帝办事的人,怎么到他们这里就不管用了呢?后来经过友人的开导,他才恍然大悟,做官之道,他是一窍不通啊。

若是在呈上转运之法时,顺带附上一份谢表,说明此事幸亏有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能够让他们在这个流程中露个脸,事情就会好办许多。说白了就是和光同尘,好处均沾。不可吃独食,否则没食吃。

李善德将鲜荔枝送到长安并不是结局。后来,李善德得知了杨国忠投入荔枝运输的财务来源。原来是杨国忠下令,要求荔枝运输沿途的驿馆自行垫付所需费用和半年的驿馆开销,农户百姓按人口服一期额外徭役或缴纳两贯荔枝钱免除徭役。

一些驿馆负担不起如此花费,导致出现驿馆以及村户全员逃驿的现象。杨国忠却自豪地以为这样既节省了荔枝运输费用,又充盈了国库,是两全其美的法子。

李善德是一个正直的人,此时他已知晓官场的错综复杂,知道得罪当朝宰相的后果。但他还是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放弃了荔枝使的身份。他将此次荔枝运输所涉及的各处弊端打包抛出,并将杨国忠口头教育了一通,至此将其彻底得罪。

随后,各方弹劾李善德的文书扑面而来,他已经做好了被处死的准备。此时,神秘人又出现了,他指引李善德来到了皇帝观民的花萼相辉楼下。皇帝露面后,李善德看到其身边有个太监对他耳语了几句,并用手指了指自己。

而后皇帝命人赏赐了李善德一篮子水果。由此,不管李善德之前犯了什么罪,都能保住这条小命了。后来李善德分析,那个神秘人就是皇帝身边的太监高力士,他的籍贯便是岭南潘州。而指明要岭南的荔枝并指引他遇见杨国忠,都是此人的动作。至此一切皆明。

最后,李善德仅被指明一项罪责,杖责二十,全家长期流放岭南。李善德乐得在岭南享受天伦之乐。

总结

这本书给我们讲了一个底层人物办大事的故事。底层人物有多难就不用多说了,想要办成一件难上加难的事就更加困难了。

李善德十分信任自己的领导,却被领导给坑了,层层压力下,弱者便是牺牲品。

面对如此困境,心寒的李善德没有放弃求生,他凭借自己惊人的算力天赋,生生开出了一条通往生存的道路。面对重重困难,团结能够团结的力量,化不可能为可能。

所幸的是想让他成事的人没有抛弃他,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最终,李善德没有让人失望,成功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在执行这项任务期间,他保持本心,不畏权贵。面对宰相级的人物,仍坚守正义,心存民众,想必这才是真正的爱国吧。

一骑红尘妃子笑,底层人物皆累倒 -- 读《长安的荔枝》
经过十一个日夜,最后一瓮荔枝变味,路程也是冲到了丹江口,也就是说,按照当前的速度,再有两天就能将荔枝送到长安。 李善德再次分析,若动用朝廷的力量,让沿途中的各个驿站配合,各地备好冰块用以保鲜,在荔枝变味前送到长安是完全有可能的。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 回到长安后,李善德拿着自己的荔枝转运方案申请...

《长安的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
当年学这首诗的时候,看见的是极尽奢靡的皇城风光以及帝王为博红颜一笑的荒诞和舍得;而今马伯庸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妃子笑”的由来和代价,真真让人唏嘘不已。主人公李善德是一个九品芝麻小官,在官场奋斗了二十八年,终于在长安的远郊贷款买了座院子,有了一席之地。刚拿到房契的热乎劲儿还没过...

读《长安的荔枝》笔记
用一句话介绍这本书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真实历史细节已无从考证,该书是马伯庸凭借自己的想象,再尽量贴近历史现实的基础上,从一线工作的荔枝使的角度去描述从岭南(今广州)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今西安)的故事。读完此书后,最大的感受是:核心的故事脉络线其实是以主...

读《长安的荔枝》感悟
一、看到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你会想到什么?是杨贵妃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过华清宫三首·其一》吗?二、在阅读《长安的荔枝》之前,我可能会想到这些。但现在,我只想到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以及主人公李善德身处官场却能“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三、小说的情节跌...

读《长安的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前只是感慨杨贵妃多么会享受,昨天读完了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仿佛重新认识了历史。为上的一句话,一层层向下传达,可能就要耗费千百人的苦力和心血,就能耗费不知多少的钱财,这或许就是权力的独特吧。李善德从来都是一个心善的人,或许一直在官场不得志...

读《长安的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诗。我小时候读到这句诗时,只觉得画面很美。晨曦中一匹骏马从远处疾驰而来,马背上一个黄金匣子里装着带有露水的,红艳艳的荔枝。一位神仙妃子端坐在龙椅一侧,纤纤素手托起一颗晶莹剔透的荔枝,抿嘴一笑……噢,多么玛丽苏啊!这画面...

《长安的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故事
其实,作者只是从一堆古籍里,看到一个小吏的故事,灵光一闪,想借小吏的视角,讲讲“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下层官吏们的心酸无奈甚至分分钟连脑袋都丢了。我读得感慨万千,作者马伯庸却只花了十一天便写完,这得对唐朝的事,熟悉到什么程度?其实我是有点沮丧的,怎么都那么厉害,自己写文却缺乏深意更...

读《长安的荔枝》感悟
“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看到这首诗,你会想到什么?是 杨贵妃 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 过华清宫三首·其一 》吗?我想我在读《 长安的荔枝之前 》我会想到这些?但是我现在能想到的就只有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想到身处官吏却“ 出淤泥而不染 ”的 ...

《长安的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故事
1. 小说《长安的荔枝》通过主人公李善德的经历,描绘了一个基层官员在唐朝官场中的挣扎与无奈。他是一个熬过了二十八年的九品京官,节衣缩食贷款购置的房产,却在突如其来的“鲜荔枝”事件中,被迫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斗争。2. 作者马伯庸通过这个小吏的视角,生动展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这句诗背后的...

读书|“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背后的故事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背后,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口腹之欲的劳民伤财和特权制度,所谓的取之于民,用之其上,无非是一层克扣一层,盛世大唐由此盛极而衰也将是必然。由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正在筹备之中,我相信这将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期待中。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