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引论部分读后感
本书的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老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传统、革新、科学,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
《国史大纲》笔记【一】引论
中国的国史犹如一部千年的史诗,悠久而连贯,细节丰富。然而,国人的国史认知却显得匮乏。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档案,更是通向现代的桥梁,它能揭示古今之间的联系,启发今日的问题。忽视历史,就等于失去了认识自我和推动进步的基石。为了激发深沉的爱国情怀,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我们的历史脉络。中国历史并非缺乏...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有感三千字
这本哲学史大纲在内容上,并非如钱穆《国史大纲》这样从先秦至于近代,而仅是包括由老子、孔子而后到秦的那几百年,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胡适在中国近代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他这本大纲也是用一本中西贯通之思想作成。这一点尤其是可以从第一篇《导言》部分看出来的,导言篇主要介...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都有什么?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
国史大纲引论里的一个小问题
《尚书》,“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在上古的时候,自有文字以来,国家组织的雏形已经具备了。为了给君王记载言行,以及当时所发生的事件,由史官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汉书艺文志》说...
国史大纲引论里的一个小问题
回答:你的认为是对的就是指每个题材的代表。我说说尚书和纪事本末体的关系。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尚书》,“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
结合国史大纲引论对通史和新通史的区别
1、概念不同。通史是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新通史是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与通史体史正好相反。2、记录方式不同。新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通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的史书或史书体例。3、记录内容不同,新通史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
钱穆:《国史大纲》前言及引论3
将西洋史逐层分析,则见其莫非一种“力”的支撑,亦莫非一种“力”的转换。此力代彼力而起,而社会遂为变形。其文于同一世界中,常有各国并立;东方则每每有即以一国当一世界之感。故西方常求其力之向外为战争;而东方则惟求其力于内部自消融,因此每一种力量之存在,常不使其僵化以与他种力量相冲突,而相率投入...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中说:“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任用,则...
不需要考试,B C 两项选官标准也不以考试为依据。点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解题时只要掌握科举制的具体特点和影响便不难解答此题。
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源自哪本书哪一页...
钱穆《国史大纲》——序言 2015年11月30日 - ,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 就查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