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澄清一个概念,那就是中国的“封建制度”。什么是“封建”?顾名思义,是“分封”与“众建”,去欧洲旅游一处又一处的城堡,就是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屏障;爵位、血统、家族和王室等是风封建制度得以维系的纽带。很遗憾,中国古代的封建始于西周,除西汉和明朝初年以外,几乎很少采用。那何来“封建社会”一说呢?这里涉及到了史学界的一段往事,那就是“五朵金花”。
(只要一看到“中国的封建制度”,就应该本能地想到: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史观所界定的。不过,还要知道他们二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是另一个视角:亚细亚社会。)
所谓史学界“五朵金花”是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和汉民族形成问题。这里的主轴是“封建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开始前的“十七年时期”(1949—1966),中国史坛对“五朵金花”问题的讨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主导地位后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现象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但是作为整体概念的“五朵金花”问题则遭到质疑或诟病。21世纪以来,回顾、反思史学界“五朵金花”现象的论著渐次出现,对“五朵金花”中诸问题的不同看法、对“五朵金花”现象的不同评价也逐渐增多。
(1948年11月“华中”轮上的郭沫若、许广平与侯外庐。在史学界,侯外庐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并称“五老”。历史学的“五朵金花”,就是在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下成一时风气的。)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马克思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主轴,论述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六段论,是以欧洲为蓝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而马克思本人对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古代社会的研究另有一则,那就是“亚细亚划社会”(即AMP)。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是在1853年产生了对亚细亚社会分析的兴趣,这是他们在报纸上批判英国对外政策的结果。比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那里又一次指出亚洲农村的自给自足和把手工业与农业合为一体是东方专制和社会停滞不前的主要基础。《资本论》是从乡村生产的单一性来确定亚细亚稳定的本质特性:“亚细亚社会不变的秘密”。这些公社的剩余产品以国家税利的方式被征收,因此,地租和税收是一致的。
(欧洲古城堡。某个古城堡,一定是和拥有某个爵位的某个家族相联系的,这就是“封建”的视觉展现。而中国呢?是城池。几乎没有一个城池会如欧洲的古城堡一样,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地专属于某个家族。那何来“封建”一说?)
其次,探讨正题:“为什么中国的古代社会能维持几千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要说得清楚,应该用一部或者几部专著来论述。概括地说,是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